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27章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27章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有坚定的自律精神。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而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最根本的是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觉悟,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反映了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人们如果能做到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需要很高的精神修养和境界,没有坚实的精神支柱和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调节在社会关系调节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做到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不动心,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因为价值来源于创造,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创造出来。“心中有主”就是告诫人们,在做人、做事、做官时,要时时省身克己,切莫因恶小而为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就能排除各种诱惑干扰,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做出贡献,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本题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材料加以辨析,因此答题时需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细化,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二是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理解。旁人认为梨树主人不在,吃梨无妨,而许衡认为“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不可摘梨。”吃与不吃是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我心有主”,这是主体的价值认识多样性的体现。许衡高尚之处在于“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坚持享用成果与创造成果的统一,另外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角度考虑,不受“无功之禄”又是另一种表述。    
    1994年至2005年本章命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社会发展的    
    历史进程〖10〗5    
    分〖19〗2    
    分人的发展和    
    社会的发展〖22〗6    
    分共产主义以    
    及人的自    
    由、全面充    
    分的发展〖18〗2    
    分1    
    分    
    从上述分值分布表可以看出,本章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1994年到2005年为止,一般为选择题和辨析题。    
    (二)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主要是:    
    (1)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发展理论。    
    (三)命题分值:分值小。    
    (四)命题素材:    
    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来综合命题。    
    (五)命题方式:    
    本章一般为选择题、辨析题。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精神实质就是为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即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实现。因此,本章所阐述的关于人的问题,就构成了唯物史观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新增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从那些方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加以注意。    
    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从那些方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注意作为重点复习;    
    第二个重点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原理与社会原理),第三个重点是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问题,感觉这三个角度有可能是2006年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注意,“人的自由及其实现”,其实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没有和谐哪有自由?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开篇章,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两节,主要介绍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内容。    
    本章涉及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在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等这样一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两个层次(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等这样一些知识点的内容。    
    本章内容记忆网络图如下: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历史背景    
    理论来源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研究的目的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类型    
    本章在2006年考试大纲的内容中,第三节是新增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产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所固有的矛盾的激化,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充分条件。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并彻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一系列矛盾也日益暴露、激化,从而为对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充分条件。    
    2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其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呼唤着属于自己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3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或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它产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以垄断为突出特征的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创立了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理论。同时,他还提出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新结论。另外,列宁还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也作了新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在深刻分析和把握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发展的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也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重大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各种物质资料只有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来提供,而一个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非生产领域的发展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也都有赖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3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通常包括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的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定要和两个方面发生联系:一是人和自然界之间要发生联系,二是人和人之间要发生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