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33章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33章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总体工人”的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的认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我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在今天,创造价值的劳动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要比以前丰富得多。    
    2拓展对创造价值的领域的认识。价值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在今天,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必须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实际上是要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拓展对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认识。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界定应有新的含义,应注重研究依托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供求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本章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比较多。考生需要掌握好的重要概念包括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货币流通规律、纸币、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市场机制、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等。    
    本章需要理解把握好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比较相关的三条原则、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原理及其与现实经济现象的结合、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等。    
    本章在2005年考题中出过一道单项选择题(原题第5题):    
    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 信用货币       C。 观念上的货币      D。 现金    
    【答案】C    
    【解析】因为这里说的是“标价”,很明显此时货币执行的是价值尺度的职能(原题中甚至已经给出了线索)。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题干中给出的具体环境,则很简单地判断出答案来。    
    1994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    
    分1    
    分1    
    分1    
    分11    
    分3    
    分5    
    分2    
    分5    
    分1    
    分3    
    分2    
    分10    
    分2    
    分10    
    分3    
    分1    
    分    
    本章知识点比较密集。在历年的命题中,涉及到本章的机会也比较频繁,考查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题,也常出客观题。涉及到本章内容的主观题目往往不是直接考查大纲所列举的知识点,而往往是结合现实情况,要求考生用本章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去分析和说明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现实问题。这些基本情况或特点在2006年的命题中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由于本章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理论具有相当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因此考生在复习本章时要格外注意锻炼自己运用本章内容和原理去分析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注意把本章所阐述的原理和理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经济建设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复习。    
    本章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应该是第三节。考生应该注重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中尤其要注意的知识点包括以下这些: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问题等。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本章内容的记忆网络图如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    
    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的形成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本章分析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全章内容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首先揭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从对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的分析出发,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而后又是如何被资本家集团所分割、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收入形式的。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和垄断各自的特征,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各自的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发展的观点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章2006年大纲的内容与2005年基本相同。    
    复习本章要注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同时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本章第一节的知识点数量占了全章知识点总数的近70%,所以对这一节内容的把握是复习本章的重要任务。在掌握这一节的内容时,应紧紧抓住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主线。从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开始,到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再结合资本在不同部门的具体形式,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分割和具体形式,并通过对这种分割关系的把握,体会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乃至于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1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是:G——W——G’。这个公式代表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反映了各种资本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共同本质,因此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一般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商品)——G(货币)——W(商品);而资本流通的形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的货币)。这两个流通公式在买和卖的顺序、流通的媒介、流通的起点和终点、流通的目的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体现的生产关系也完全不同。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充当单纯的交换媒介,为商品流通服务;而资本流通中的货币则充当赚钱的工具,能够在流通中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增殖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而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从货币变为商品,或从商品变为货币,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是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份劳动创造一份价值,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按照这个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只有在流通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提供了剥削对象,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条件或关键。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又有着许多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    
    1劳动力商品价值上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存在于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