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谁在黑暗中呻吟 >

第17章

谁在黑暗中呻吟-第17章

小说: 谁在黑暗中呻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文章根本就没想应当怎么发,就一路凭着兴趣写下来了。”我一直以为写作时不知发表的面貌,那种状态最好,没有了功利心,也就没了框子。随笔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的哪一方面来讲,都更需要随心所欲的心态。很多时候,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文字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随着你写作的自由散漫的进程,自然而然地跳出来的,有些甚至是飞跑着赶来的。这时写作者几乎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写什么,它洪峰般涌来。过后,你常常会问自己,这话是我说的吗,怎么这样精彩?    

  电影随笔,就我所知,已有几个人弄得风声水起,一个是学院派的崔卫平,一个是社会派的毛尖,再有就是我这里介绍的王樽。他是什么派,我还说不清,但我至少认为《与电影一起私奔》是一种亲近于学问的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写作,它是成功的。    

  说到学问,还得再说一件事。前几天,我和朋友到新开张的号称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南山书城闲逛,朋友买了智效民的新书《往事知多少》,我翻了一下,从“往事”的角度看,以为它不及“并不如烟”,所以没买。但几天后看到一篇关于它的书评,其中一段文字是关于随笔与职称的,很有意思,特摘录在这里:    

  如今,在一些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随笔的学术价值是不被承认的,哪怕是学术随笔也不被承认。好在山西社科院对学术统计比较宽泛,还承认随笔也算科研成果。    

  如果,按照山西社科院的比较宽泛的学术统计,王樽的这些文字不仅是一部自我快慰的著作,也完全有理由放到评职称的学术成果统计的游戏里。其实,“学术随笔”这个词也很另类。往近了看,在钱穆、黄仁宇那里,往远了看在先秦祖师那里;往外国看,在尼采、在克尔凯郭尔、在房龙那里,“学术”早就“随笔”了。那么,为什么有些文字会成为随笔呢?我想,写作的根本追求在于自由之精神,而没有自由之笔墨,自由之精神会枯死于笔端,甚至憋死于内心。在今天,写已有了可贵的自由。王樽将它用得恰到好处。    

  最后我还要做一个补充,《与电影一起私奔》有一个很好的前言,它很热身;有一个丰硕的身体,它很好看;正文的后边有一个很好的附录:三大电影节获奖电影名单及美国一百部最佳电影名单,相当于“人生必看的三百部经典电影”的清单,它很实用。一本随笔集,好看,好玩,又好用,我们还要求它什么?    

  一轮弯月高悬,夜幕上缀满星星,宜人的风徐徐掠过。一大块空地,数不清的人从许多角落里拥出,男女老少,不分尊卑,会聚在一块白布前面,当那一束白光射出来的时候,那些人便开始躁动,无论是发情还是怀春,他们都是死不悔改的寻梦人。    

  这就是玩了一百年的电影,其中有一个人坐在那里无端地猜想,什么时候把这个好东西搬回家就好了。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少年人与小伙伴天天晚上钻下水道进场,像一群地下工作者,为的是节省那两毛钱的电影票,尽管那些电影不过是《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可那是一个少年在荒凉时代的全部梦想啊,童年的快乐都凝聚在那一块白布之上。多少年过去,少年人终于梦想成真,他真的把电影搬回了家,录像带、VCD和DVD实现了久积心底的愿望。如今已成中年的他,早已快乐地倚在床头观赏着影像世界里的一切奇观:做爱、凶杀、枪战、灾难以及美女猛男反复演绎的三人转或者更多转使他心旌摇曳;毒贩、妓女、剪刀手、吸血鬼、变态人让他目瞪口呆;教父、海盗、杀手、刀客则令他心旷神怡……最后,他自己憋不住了,把所有的观影体会写成了一本名为《与电影一起私奔》的书,甫一上市,坊间就火了,大家觉得这书挺另类的。既没有BOBOS的卖弄,也没有网上的噱头,它把一个少年的青春梦想和中年男人的读书心得以及影像观感很优雅地融合在一起,人生的无常、风一样的青春和银幕前的胡思乱想在这一本书里有很好的交集,就像一干从那个年代里走过来的人,备感温暖而又亦悲亦喜,无论心中有多少数不清的快乐和不快乐的往事,《与电影一起私奔》都引领了一些人经历了一次丰富的人生之旅。书中的胡思乱想在一些年以前是不能暴露的,已经有大量的惊弓之鸟开始承认这一点,万一不小心露出了小小鸟的尾巴,那肯定被捉去下了火锅。令人狐疑的是,当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时候,曾经有过的胡思乱想却已不见踪影,这是让人一想起来就伤心欲绝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很深刻很了不起的念头,无非是有关下半身的想入非非,大事件都有领导操心,革命群众只能关起门来悄悄地寻欢。胡思乱想不见了,真的不见了,尤其是在深圳这样的豪华渔村里,人人都在关注自己的财富,那么多烦恼那么大的压力,满地的碎银子再不去捡回来,那就来不及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深圳的来不及心态在《与电影一起私奔》里有刻意的描述,阅读之际,我们都像《罗拉快跑》里面的女主角,什么都有可能,什么结局都会发生,可总是来不及。    

 


第六部分:电影外的午餐穿过影碟的洞孔(3)

  说到这里,该说一下《与电影一起私奔》的作者了。他姓王名樽,河北保定人氏,来深圳多年,乃报业一介名记,当年想把电影搬回家的少年就是王樽。我和他于1988年相遇,在那个数十万人穿越琼州海峡去投奔海南孤岛的时候,我们曾共同痴迷于录像带的交流。王樽那时正红,担任一家杂志的总编辑,全海南三十多家新闻媒体中他是最年轻的领导。我们处在被海水围绕着的岛屿,看录像带是仅有的一点快乐,也从此结识了朱丽叶·比诺什、朱丽娅·罗伯茨、戴米·摩尔、妮可·基德曼、苏菲·玛索、莎朗·斯通、泽塔·琼斯、安吉丽   娜·朱丽、梅格·瑞恩等一大堆骚得冒烟的宝贝。我们经常躲在黑暗的角落里,议论她们的里里外外和上上下下,并时不时喷射一些胡思乱想的口水。随着宝贝们年岁的增长,我们对她们的热爱依然执著,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后来王樽投靠深圳的媒体,我在琼岛一个人留在影像世界里发梦。只不过玩起了VCD。再后来我也变节来到了鹏城,再次与王樽在电影中会师。这一回玩大了,把DVD弄出了很大的动静,王樽积数十年之功,整出了一本《与电影一起私奔》,洋洋洒洒二十万字,十分惊人。其实我知道,这不是他最好的东西,王樽有极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出一本电影随笔集是书市作祟,毕竟他有一个文娱记者的身份。    

  在深圳读《与电影一起私奔》,少年时的胡思乱想让我们仿佛踏上了回乡的路,露天电影勾起开裆裤小儿时的白日梦,亦引发了半熟少年的青春激情,影碟是青葱岁月的往昔缩影,也同样是中年男人的梦中情人。《与电影一起私奔》的问世是深圳的一个意外收获,像王樽这样把读书写作、人生经历和观影体验穿针引线并有机组合起来的文字是当今文坛不多见的,这本书的语感、结构、趣味以及可靠翔实的资料使它创造了难得的阅读快感,读这本书的人,从中可以领略一个读书人的时代印记,也得以窥见王樽那独特的叙述魅力,就像他的先人在地道里打鬼子一样爽。    

  我们这些已经没有胡思乱想的人,赶紧读一读《与电影一起私奔》这本书吧,在那里总有一些梦想诱惑着来不及的人,哪怕过一把干瘾也好。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一张酷毙了的DVD,则绝对带来一个好梦。正像金庸大爷在《书剑恩仇录》里所讲:“倘若普天下处处乡村都有了茶肆酒铺,那黎民百姓就是安安乐乐了。”我借用此中句式:如果家家户户都有DVD和数不胜数的好看故事,那么,平民百姓就真的是过上好日子了。


第六部分:电影外的午餐后记:曙色微明

  曙色微明时分,我看到自己鬼鬼祟祟地跑过肮脏的城市广场,随地大口吐痰,把果皮纸屑到处乱甩。广场冷寂无声,来往的公共汽车上也是空空荡荡。刚才我还在车上西服革履、正襟危坐,而到了车下,便放肆地东奔西窜,还把充满油烟气的蹩脚衣服一件件脱下来,直到浑身一丝不挂。站在很高的一栋楼上,我轻蔑地凝望:自己正像个盲流恬不知耻地暴露着难看的身体。因为极端的厌恶,我甚至像《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变态杀人纳粹一样隔着窗户举起了冲锋枪。正瞄准时,恍然悟到,自己正在射杀自己。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在梦中背诵着这首小诗,直到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    

  躺在床上,暗自思忖这个梦境的寓意。我想到,在潜意识中除了厌恶自身现在的状态,有不少成分可能是希望成为活得更好的他人。人人都想成为别人,只要置身度外,就不能自控地厌恶自己。    

  童年时,有一件事曾令我百思不解,就是镜子里的自己和照片上的自己几乎完全是两回事。我习惯镜子里的样子,而难以忍受照片上的形象。常常假想自己是某个电影明星,比如王心刚,或者《闪闪的红星》中的英雄少年,模仿他们的某个表情,感觉简直如出一辙。对着镜子装模作样时,觉得相貌虽然不同,但神还是在的。    

  然而,照片却把所有的良好感觉无情击碎,照片上和感受中的自己相去太远。    

  后来,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也是又吃惊又奇怪,它和自己感觉的声音简直大相径庭,几乎判若两人。    

  太大的差距,几乎让我迷乱。我看到一个有些神经质的瘦弱少年,在缓慢而忧伤的成长中渐渐变得臃肿和笨拙,嗓音也从尖细、沙哑到低沉,口音和趣味永远有着小城市尘土飞扬的气息。自信,傲慢,自卑,敏感,浪漫,浑浊,迟缓,低俗,似是而非,高风亮节,犹如一堆堆碎片,纷纷扬扬,熙熙攘攘,组合成模糊的自己。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在世并非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很多成功除了锲而不舍的追求之外,还取决于个人无法左右的天分、机遇,就是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告诉我,年轻时激动不已的理想可能只是不切实际的镜花水月。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免除了很多烦忧,我不再屑于青春期的沽名钓誉、慷慨激昂,只要能养家口,也懒得去挣更多的钱。我很知足,能读想读的书,能写想写的闲文,能看想看的电影,已经足够。不经意中,自己变成一个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庸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大量地看影碟,并在淘碟看碟之余写一些与电影、读书有关的文字。初期只是聊补空虚的自慰,偶有些发表,多数沉寂于抽屉,日积月累竟有不少篇章。在友人督促下,遂有《与电影一起私奔》问世。意外的是,这样一本很个人化的书竟获得不俗的销量和若干好评,作家杨争光、孔见以及邱玲女士都希望我能再多写一些。我是个经不住鼓励和好话诱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