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6061-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

第26章

6061-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26章

小说: 6061-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影,你的失意就会和痛苦如影相随,时间越长,你的心胸会越狭窄,快乐也会离你越来越远。如果你有了宽让的气量,失意不痛心疾首,失去不捶胸顿足,你就拿起来了,也能放下了。法国思想家蒙田不是说吗?“今天的放弃,正是为了明天的得到。”这句话对一个正处于失意中人而言,我想还是管用的。    
    二是要练就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古人说,哀大莫过于心死,而心死于失意者比比皆是。心死是失意中消极态度的极端反应。说明心理承受力出问题了。但你应该多个心眼想想,一个人超常的承受力只有在超常的痛苦中才能铸就。那些伟大的生命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在得意中“尽欢颜”,而是能在失意中照样给我们献出清纯而动人的微笑。如果你平常没有练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失意之于你实在是一种灾难,因为你缺乏危机的应对策略,危机来了,随之就是失意,失意来了,下了眉头,能不上心头吗?    
    三是淡看得意与失意的差距。有人说失意得意两重天——言重了。就像得与失之间的既对立又联系的关系一样,你多个心眼去分析,同样也能找到得意与失意之间的内在联系。失意本来不可怕,可怕的是走不出失意的阴影,从而使自己从失意中变得失常。反过来,得意时自然会给你带来轻松愉悦,但轻松愉悦并不是真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般可以高枕无忧,否则一定会有人在你的背后咬牙切齿地说:“哼,别高兴得太早了!”那意思就是后面会有苦头让你吃。总之,不论是得意还是失意,从心理上要淡看一些,惟有此,才能达到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


第13讲  下了眉头,莫上心头三、多个心眼看成败(1)

    几年前,我突然有感而发,为一家出版社提出了“从负数开始起跑”的选题,结果遭到了出版社的否决,原因是话题太沉重,没人做过,就别去冒这风险了。我对出版社以这种居安不思危为理由的拒绝很失望,但心有不甘,便将这个选题和我图书传播研究所的一个姓路的朋友说了。路先生听后,差点把自己的腿都给拍红了。    
    大概只过了两三个月吧,一本脍炙人口的《大败局》洋洋洒洒地在各书店上市了。据路先生介绍,这本书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远远超出了我们先期的预计,但我对这本书的运作导向却不敢苟同,因为我的初衷是研究如何对待失败,而《大败局》所做的却是出“大败典”让大家去研究,这能起到什么效果呢?毕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研究如何成功的人到处都是,却很少人愿意多花出个心眼来考虑一下失败者为何失败,以及对待失败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今天就“拿得起,放得下”这个话题的平台,我就重把成与败拿出来和诸位一起说道说道。    
    我记得犹太人总结过一条“律则”,叫“二八律则”。什么叫“二八律则”呢?有钱人与穷人是2:8;成功者与失败者是2:8。这话听起来有点邪乎,好像世界上有80%的人就是在为20%的人服务的,但再多个心眼去探想,觉得此话与中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毕竟,能成“王”者总是比成“寇”者少。问题是,“成”也是活,“败”也是活,为什么有那么多“败”者非要以“王”者“胯”下之“寇”自诩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久,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已经远不像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自卑”二字所能“诠释”了,尽管绝大多数“败”者都有自卑的通病,但比自卑更伤及元气的,更有潜伏在人们心理的另一个顽疾——经不起失败。经不起失败的人一旦失败,宛如千斤重担压心头,卸都卸不掉,又何谈拿得起,放得下?    
    有句话叫“希望越大,失败的刻痕越深”,就是在心理上对成功具有热切期望的同时,又对失败抱以巨大的恐惧,因而宁可笃信所谓的“胜者王侯,败者为寇”为“律则”,也不愿意多个心眼想想有可能的情况下“成者非王,败者非寇”的机率。所以一旦失败,就什么也拿不起,什么也放不下了。    
    我倡导人们要多个“成者非王,败者非寇”的心眼,这绝非我对“王”者的抵触,因为有事实证明,“成”者与“王”者并不存在本质或因果联系,而“败”者与“寇”者同样也不存在这种联系,诸所谓以成败论英雄论,那更是扯淡。    
    你想,楚国的屈原该算是我们心目中的爱国英雄吧?可是他在政治上就很失败,相反,那位巧言令色、成天与南后勾勾搭搭的张仪在当时却春风得意,谁说他不成功呢?然而谁又能认他是英雄呢?同类的事在宋朝的岳飞与秦桧身上又重演了一回,也没有人因为岳飞失败而说他不是英雄,也没有人因为秦桧的成功而奉他是英雄。    
    历史再往前倒流,当年的项羽都成“西楚霸王”了,无愧为英雄,可是就因为放不下其“英名”,一转眼死得比“寇”还惨,他的死敌刘邦整个一个大草寇,却因为心眼多,拿得起,放得下,成功地打败了英雄,统一了天下。    
    再看后来的那个蒙古的铁木真——成吉思汗——多少后人仰慕他呀?因为他是个英雄。但我不认为这是个成功的英雄。虽然他勇猛无比,但他的铁骑所及之处,无不是刀光剑影,生灵涂炭,百姓对他只是敬畏而不是崇敬。我看如果实在要说他是个英雄,充其量也只是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    
    言至此,谁还敢肯定地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还续以成败论英雄?    
    我们还用犹太那个“二八律则”来反顾我们的现实生活。    
    列数我们每个人左右前后,几乎人人都在梦想着成功,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有几多?即使有成功者,让他用自己的心里话说说成功何来?那一定会是一句听似不搭调的话:无数个失败教训层层叠出来的。然而你要是多个心眼去分析一下,就觉得此话不无道理了。    
    发明家爱迪生毕生的发明创造达一千多个,而发明电灯就经历了一万次失败。假如爱迪生因失败而放弃,怎么会有今天的万家灯火?    
    《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纵然有了无所不能的孙猴,那也要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才终修成正果啊!    
    如此说来,就成功与失败的概率而言,“二八律则”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的。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理:成功好似无数的失败众星捧月般地来衬托,而真理则是由成千上万的推理中得来。飞人乔丹也说过:“失败不会死人,它恰好是追寻成功的起点。”试想,如果乔丹没有多个心眼看成败,在他成功之余,怎么有如此玑珠?    
    不可否认,成功迎来的是鲜花与掌声,失败面对的是冷落与讥讽。然而静下心来想想,你就会发现,这些都属于身外之物,真正属于自己的,还是那句话:成了拿得起放得下,败了同样也拿得起放得下。    
    有一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其中有一所在赛前夺标热门队在半决赛中输给了一支所谓的“黑马”队。赛后,我们都为他们感到惋惜,而教练却说:比赛终有成败。虽然最后我们没有进入四强,但是我们同样也为我们前面的胜利而自豪,为了赢取更高的荣誉,我们下次还会再杀回来!而其他失败的辩论队,全队上下多陷于各种心理阴影中,就难有这个教练这般“拿得起,放得下”的风度,他们往往在赛前自视甚高,输不起,所以参加一次辩论赛一经淘汰,下一届就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第13讲  下了眉头,莫上心头三、多个心眼看成败(2)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突然流行起一首歌叫《从头再来》,我估计诸位中多数人都会唱。    
    昨天所有的荣誉    
    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    
    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    
    心若在 梦就在    
    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歌道心声,言吐心声,多个心眼看成败,固名思义,就是要求你平时在如下几个方面多长点心眼:    
    一是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作好有可能失败的心理准备。想想世上纵然有常胜将军,但绝没有战无不胜者。如果天天都在想着成功而不顾及失败,这很可能就是失败的预兆。    
    二是要珍惜到手的机会。并尽可能地把机会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哪怕是一道电光,一缕梦中的飘影,抓住了,就是一泓泉水。一个想法,可能诞生一个好的决定,但别把所有的决定都当作改变自己一生的赌注,否则,你就无异于斩断自己的退路,即使拿得起,也难以放下了。    
    三是少说漂亮话,多干漂亮事。即别把时间耗在嘴上,而是多用在行动上,这样既充实,又不容易造成自我心理扭曲。    
    四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境变化。不要悲叹工作环境,不要怨天尤人,创造从来都是艰难的开拓跋涉。能适应环境就是成功的一半,即使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大不了从头再来。咸鱼也可以翻身。多个这样的心眼与思考,你就不惧失败了。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真谛。    
    人的一生最大的包袱就是拿不起,放不下。    
    也许你的生活会有许多磨难,也许你的工作会遇到许多困难,也许你的际遇会有许多风险,因为生活有时会逼着你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不得不面临失败,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对于这一切,你将何去何从?    
    其实很多人不仅是拿不起,放不下,更有手中的东西不想丢掉,却又要拿起更多的东西的人。如此心态处世,当然调整不好自己愉快的心情。    
    周围的环境本无异,异的是自己的心态。不管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自己始终能多一份正常的心态,那么就不会被恶劣的环境所左右。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处世真谛。    
    多少人常把“拿得起,放得下”挂在嘴边,但多少人能明白“拿得起,放得下”这个再简单不过的真义呢?如果诸位中也有不明其意者,那么当你烦恼的时候,请多个心眼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从中为自己腾出一个足以享受快乐的空间,那么你就领悟到“拿得起,放得下”的个中滋味了。    
    诸位,常听过类似于“命运永远攥在自己手里”之类的豪言壮语吗?这是一句很煽情的句式,表面上,它给很多有志者注入了事业成功的强心剂,但却也给对目标认识一知半解的人带来一定的困惑。《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孔子在向子贡传儒真义时说,博学是靠“一以贯之”“终身行之”而来的。意思是说,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是相互贯通的,所谓“一理通,万理彻”,照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么这种目标自然会贯通于各类事物之中,使你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    
    孔子说这话时有没有腰疼我不知道,但我要问的是,当你沿着一种目标走到中途时,蓦然回首,再细分析,发现自己的目标再走下去将很可能万劫不复,这时的你还敢“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