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04.命运的抉择 >

第465章

104.命运的抉择-第465章

小说: 104.命运的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当西北的议员信誓旦旦地同王罡达成共识之时,同是一片夜空下东林党魁王夫之也在自己的府邸中招待着到访的客人。来者既不是来自海外的特使,也不是什么富甲一方的国会议员。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东林在内阁代表大臣陈子龙。趁着仲夏清朗的月色,此时此刻这两位东林党的支柱人物正坐在王府的院落中就着清风明月自饮自酌。只见一席便装的陈子龙一边把玩着手中的瓷杯一边颇有感触地喃喃道:“这些日子以来京师内外都闹哄哄地。还是而农你这里最是清静呢。真是让老夫好生羡慕,巴不得现在就撇了这一身的俗事。找快清静的地方好生修养呢。”
  “大人,可别随便说笑啊。这一次史公的离去已经让我等心痛不已了。若是大人您再离开内阁的话,那失去顶梁柱的东林上下非乱了套不可。”王夫之略带紧张的半开玩笑道。
  “什么顶梁柱啊。”陈子龙一摆手道:“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等老臣总有一天是要功成身退的。东林的未来可是在你们年轻人的身上啊。”
  “大人您才刚过不惑之年。以您的年岁比起历朝历代的元老重臣来,还尚算年轻。况且现任的陈首相还比大人您年长几岁呢。怎能在此壮年就退出朝堂呢。”王夫之加重了语气安抚道。
  “那陈邦彦虚长了几岁,不过算起来这次也应该是他最后一次出任首相一职了。这不,连自己的接班人他都已经安排好了。”一想到即将抵达京师的黄宗羲,陈子龙的眉头不禁拧在了一块儿道:“回过头来看看我东林目前在朝中的年轻一辈中确实缺少能独挡一面的俊杰啊。咳,而农你若是能入朝为官的话那就好了。以你的才干与名声一但入阁绝对不会比那黄太冲来得差。这样一来我东林在朝堂之上也就有了与复兴党分庭抗礼的能力了。”
  “大人的厚爱学生感激不尽。不过内务部的侯方域大人、工务部的冒辟疆大人等人都是东林在朝中的青年才峻。只要再经过一些历练稍加时日他们也能在朝中有一番不小的作为呢。”王夫之列举了几个东林党颇有名气的年轻官员道。
  可是陈子龙却颇不为然地摆了摆手道:“侯方域与冒辟疆的名气确实不小。不过侯方域太过功利。且其才干同他本人的志向也并不相配。运气好的话,能做到内阁侍郎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至于冒辟疆嘛,为人倒是不错,能力也有。加之他的妾氏董夫人乃是女皇身边的红人。就目前的条件来看,若是经略得当,估计日后应该能做到内阁尚书。但若说统领内阁,冒辟疆本身还缺乏相应的气质与气度。而农,并不是谁都能做魁首的。你的才干、声威、气质都最符合条件。而且我发现女皇陛下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好感。这种好感丝毫不亚于陛下对黄宗羲的赏识。所以说而农我始终认为入朝为官才是对你对东林最好的选择。”
  眼见陈子龙如此坚持要自己入朝为官,王夫之不由想起了那日与女皇有关宪政的讨论。于是他在沉吟了一声后,还是婉转的谢绝道:“大人的苦心学生十分了解。可是学生始终还是认为学生留在国会更能给东林带来好处。大人,我朝的制度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因此国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从这次发生的否决事件来看,国会对朝堂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耳听王夫之提到了国会,陈子龙的神情跟着就凝重了起来。却见他叹了口气道:“而农你说得不错,国会对朝堂社稷的影响已不容我等小窥了。这些日子以来那些商会和议员接触得十分频繁。咳,真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对朝廷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不过而农你和陈子壮都是国会的议长,你们二人反倒是并不着急,颇能沉得住气呢。”
  “大人的担心,学生何尝没有想过。但是任何事情在起步之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国会对于中原来说毕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学生和陈议长均认为以目前的情况国会内的元老应该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王夫之坦然道。
  “冷静克制的态度?没想到而农你和陈老在这件事上还达成如此的共识。”陈子龙抚摩着胡须意味深长的微笑道。
  而王夫之则毫不介意的接口道:“大人也说了,这些日子各大商会同各地的议员接触频繁,相信对于之后的会议他们有着各自专注的意图。既然如此,那我们现在何不先放下担子歇息一下。”


第二部 126拢议员东林大翻身 口难调议案惹非议
  弘武六年农历五月初七,在经过了一阵子歇息之后,国会很快就紧锣密鼓地进入了第二阶段的会议。不知是休假放松让众人的头脑清醒了不少,还是各方势力数日来群策群力的结果。当一干议员再次步入议政大厅之时俨然有了一股子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特别是来自西北的议员更是给人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觉。他们不仅一改开会之初时的横冲直撞,更破天荒地头一次在国会上提交了一系列颇有建树条理的议案。此外,这一次西北的议员也不再以联合的状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是根据其所提出的不同议案倒向了国会中与其有相似利益需求的势力。如此状况,自然是让国会的局势逐渐变得明了了起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让人颇为感慨的现象。
  这便是国会议员并没有完全根据其所属的党派结成同盟,或是支持同一个议案。他们中的有些人身为复兴党徒却与明显带有东林党背景的江南议员同仇敌忾;有的则虽不明显靠向其他党派,却支持对方所提出的议案。一时间原本在名义上仅占不到三成席位的东林党,在实际操作中却博得了将近四成议员的支持。局势的如此变化使得东林党总算是有了同复兴党叫板的本钱。
  于是国会在抽丝剥茧地相继通过了有关教育、水利、农业、海关关税等等诸多分歧并不大的议案之后。最终将焦点聚集在了各省赋税上供份额、专款配置、《地方条律法》、《帝国殖民法》、《枪支管理条例》等几项分歧较为严重的议案之上。
  显然这几项议案都与各地省的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中赋税的上供份额和专款配置,直接关系到地方上的财政状况。如若地方向朝廷缴纳的“上供”税款过多或是朝廷下发的“专款”不够,都会影响到地方官府的政务。而地方官府为了维持自己的行政活动,势必会想方设法的从百姓身上谋取钱款。为此当然也少不了会与地方议会产生矛盾。因此从一开始就从国会上争取到足够的税款,便成了不少省份地方官府与议会的一项共识。
  而《地方条律法》则更多的是省份与省份之见的分歧。由于中华帝国的疆域辽阔,各地又贫富不均。因此几乎每一个省份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颁布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条例对各自的经济进行保护。这些条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部分贫困省份百姓的生计,但在更多的时候却是在阻碍地方乃至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富裕省份所颁布的地方保护性法规不少都带着明显的歧视和报复色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内阁这才拟订了《地方条律法》以求规范地方上的条例颁布。虽然绝大多数的国会议员都赞成抑制目前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但当具体的法案出台时,多数的人又开始众口异词起来。当然此项议案被搁置亦有诸多势力想要借此相互还价的意思。
  相比赋税问题和《地方条律法》,《帝国殖民法》和《枪支管理条例》两项所带有的针对性就十分明显了。《帝国殖民法》顾名思义就是帝国在设立殖民司之后,对应帝国在海外的事务所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其内容涉及军事、经济、移民等等诸多问题。就目前来说帝国的殖民地大多集中在海洋之上。由于沿海诸省经济发达,历来都要上供大笔的税款给朝廷,可得到的相应专款却并不多。而此次的《帝国殖民法》却让沿海诸省了有了向朝廷所要更多专款的理由。因此此项法案一经提出便得到沿海诸省的一致赞成。
  然而内地西北诸省对《帝国殖民法》的反应与沿海诸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们看来《帝国殖民法》一但被颁布,不仅意味着原本仅由内地西北省份的配额专款会被沿海省份夺去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沿海省份的财阀与商会极有可能借着《帝国殖民法》打破内陆省份之前制定的种种地方性保护条例。或是以此为原由加强沿海省份的地方性垄断。因此,无怪乎,内陆议员会对《帝国殖民法》颇为抵触了。而与这种忧虑交相乎应,最终使西北议员投下反对票的则是《枪支管理条例》。
  热兵器的迅速发展固然是让中华帝国拥有了可以傲视世界的军事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由于火枪的杀伤力远大于冷兵器,因此火枪的在民间的流传也就成了朝廷一直以来的一个心头大患。特别是中华帝国在成立之前还经历过一场旷世内战。帝国军队在陆续收复中原同时,也将犀利的火器带到了内陆的各个角落。虽然军部在建国之后陆续整顿了民兵、练团、预备役等军事组织。可仍旧有为数不小的火枪流落民间。加之滑膛前装枪的结构并不复杂,民间的工匠往往能照葫芦画瓢地仿制出一些水平参差的土枪来。此外,随着中原的移民大规模进入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火枪也成了许多移民打猎护家的居家必备品。于是在权衡了局势之后,内阁在与军方商议之后,最终制定出了帝国第一部有关枪械管理的法规——《枪支管理条例》。
  依照此条例的规定,帝国非军事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枪证”才可拥有枪械。并将“枪证”分成了甲、乙、丙三个登记。其中拥有丙级枪证者仅能在帝国的殖民地中持有枪械;拥有乙级枪证者则可将枪械带入帝国本土的边境等某些特别地区;只有拥有甲级枪证者才能在帝国内陆拥有私人枪械。此外条例还根据各种相关情况严格规定了持证者所能拥有的火枪数量。任何私自制造枪械、走私贩卖枪械、无证持有枪械者都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制裁。显然晋陕、鲁冀、岭南等地都属于甲级区域,但沿海诸省百姓却可以凭借着《帝国殖民法》以海商、海民的身份规避掉这一条,从而仅需乙级枪证便能在这些地区持有枪械。如此一来,自然便引起了内陆省份议员们的诸多非议。《枪支管理条例》便就此成了国会中少数几项针尖对麦芒的议案。
  就这样针对这数条争议颇多的议案,国会很快又再一次陷入了先前的僵局之中。不同与第一轮国会的是,这一次的僵局不仅目标明确,各方势力的回转余地也较之先前小了不少。因此在经过了接连三天的唇枪舌战之后,国会各方依旧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来。
  而在另一边,由于国会接二连三地遇到分歧,进展颇缓。外界对此的相关评论与猜测也变得越发激烈起来。一时间无论是京畿附近的大小报刊,还是京城内外的街头巷尾,国会都成为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而这其中聊得最是起劲地莫过于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书生了。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参加地方议会乃至国会。但这丝毫都不会影响到书生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