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04.命运的抉择 >

第595章

104.命运的抉择-第595章

小说: 104.命运的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陛下,国会通过此项计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现在对倭作战正在朝廷。朝鲜与倭国又互相毗邻。在后勤上与兵源上都可以共用。如果在征倭之战结束后,再起兵征朝,则需要重新建立后勤系统。重新调动兵源。正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国会才答应了这项计划。”黄宗羲跟着解释道。



  成本考虑?莫不是利益考虑吧。孙露在心中如此想道。她十分清楚无论黄宗羲用再多的词汇对征朝计划进行粉饰,都无法掩盖这个计划背后那冲鼻的铜臭味。由于朝鲜方面的封锁。中原的朝鲜参价格已经比征倭之战前翻了三倍有余。巨大的利润诱惑让中华朝的财团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辟新战场了。想到这儿,孙露不禁在心中苦笑了一声,随即点了点头道:“嗯,那既然诸位在军事上已经拟订好了计划。那对于战后的善后事宜想必卿家也已考虑透彻了吧。刚才卿家提到朝鲜的那些贵族是帝国在朝鲜站稳脚跟的关键。不知卿家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利用这些贵族?”



  “回陛下,关于战后的善后事宜臣与殖民司的龚大人经过讨论,认为最稳妥的方法还是扶持那些贵族在朝鲜效仿我中原建立议会。”黄宗羲一个拱手回答道。



  “建立议会?如果朕没记错的话,外务部与殖民司这次在给德川幕府的信函中也曾要求倭国在平乱之后建立议会。看来诸位卿家推广我朝制度的兴致很浓啊。”孙露听罢微微一笑道。老实说,当初得知内阁计划向倭国推行议会制度时,孙露还真大吃了一惊。须知中华帝国向来就没有那种叫嚣着要到处输出革命、文明或是自由的劲头。而孙露本人亦对倭国建立议会可能导致其社会产生变化而担忧过。但国会与内阁既然双双都达成了共识。她便没有去阻止殖民司的这项计划。然而此刻黄宗羲又提到了要在朝鲜建立议会。这让孙露不禁越发好奇起来。



  “回陛下,让倭朝两国建立议会固然有以我天朝的礼法教化蛮夷的意思。但这么做更多的是为我中华的霸业着想。”黄宗羲义正言辞地说道。



  “为中华的霸业?难道卿家是想通过操纵这两国的议会来控制这两个国家吗?”孙露想了一下说道:“这个想法虽是不错。可黄卿家有一点你得注意,议会是由诸多势力组成的。相比控制一国君主或权臣来,操纵一国的议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啊。”



  “陛下所言极是。帝国只要扶持一个亲华的君主或权臣上台确实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完全控制倭朝两国。但这么做,失去的却是倭朝两国的民心。虽说作为宗主国在殖民地名声不可能好到哪儿去。可也不能差得太离谱。通过君主或权臣来控制一国势必会在殖民的百姓心中产生抵触感,这种抵触感既来自于殖民地民众民族感情,也可能出于对亲华政权统治的不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现在倭国的德川幕府。在帝国的诸多藩属国之中德川幕府恐怕是最顺从的一个。然而也恰恰就是倭国人制造了行刺陛下您的惊天大案。由此可见扶持一个新华政权还不足以保证殖民地的安定。帝国需要的是殖民地身与心上的同时臣服!”黄宗羲斩钉截铁地说道。



  “嗯,这么说来卿家认为在殖民地建立议会能有助于殖民地在身心上臣服帝国?”孙露不置可否地问道。



  “回陛下,那样做至少能为帝国在殖民地拉拢更多的势力。”黄宗羲顿了顿说道:“当然这么做需要帝国会出更多的精力。一个国家的议会无外乎由四股势力组成,贵族、地主、商贾以及文人。这四股势力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与特点。但对付他们的方法却是大同小异。即以中原地文化、礼教教化殖民地的夷人。让他们仰慕中华的一切。将中华的一切都当作自己学习的样本。说我汉语,着我汉服,用我汉历。在此基础上,将那些亲华的势力扶持入当地的议会。这样一来,我天朝就能在殖民地得到一个在任何方面都以中原马首是瞻的殖民地议会。而在殖民地百姓看来议会是从他们中选举而出应该代表了他们的民意,从而对我天朝的态度也会随之大为改观。长此以往下去,这些殖民地会日渐被我中华所同化,直到与我中华溶为一体。”



  眼见黄宗羲说得慷慨激昂,孙露心头也不禁随之痒了起来。不可否认,黄宗羲的计划确实有操作性。事实上在孙露来的那个时代。一些国家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套用一句未来流行的词语。这就叫和平演变。不过在“和平”演变之前,往往先得经过血腥的战争。因为如果不向帝国的猎物展示一下帝国锋利的獠牙,又如何能让猎物从身到心地都崇拜帝国。毕竟一些叫嚣着要打倒帝国的人,其本身向往的恰恰正是帝国那样的力量与地位。



  想到这儿,孙露深吸了一口气。将目光移向了窗外刚刚抽出嫩芽的树枝道:“现在的鸭绿江恐怕还是一片冰封吧。”



####################################################



  正如孙露所言,农历二月的鸭绿江两岸还是一片白雪的世界。鸭绿江古称坝水,汉称为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因其水色青绿、恰如鸭头而得名。当然此刻的鸭绿江尚未开封,厚实的冰面上甚至还可以容纳车马通行。照理说这本是一年之中两岸贸易繁忙的时节,然而现今的鸭绿江两岸却散发着一股肃杀的意味。自打去年中华朝向倭国发兵起,朝鲜就单方面停止了与中华地贸易往来。原本车水马龙的集市转眼间就变成了守备森严的堡垒。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场景早已让他们习以为常。但在初来乍到的外人眼里这样的架势实在是让人瞧得心发慌。



  陈桂无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原籍江苏江阴的他移民东北才不过数个月的时间。从气候到土质,从民风到习俗,东北的一切对陈桂来说都是新鲜的。当然也包括集市对面战旗飘扬的朝鲜要塞。



  “诶,小二,你说那边出什么事了?怎么有那么多军爷守在城头上。这儿闹贼吗?”头一次来锘城陈桂好奇地向茶铺的小二探问道。



  “他们那不是在防贼,是在防咱们。”小二一边麻利地为客人抹着桌子,一边苦笑着回道。



  “防咱们?为什么?朝鲜不是咱们的藩属吗?”来客瞪着眼睛不解一问道。

  

  “这位小老弟是刚到的吧。听口音像是南边江浙来的。”一旁一个披着羊皮袄子的中年男子爽朗地笑道。



  “是啊,大哥你真的好耳力。小弟是从江阴来的,在六道沟开了片园子,想要修一下农具。听说这的铁匠手艺不错,集市也热闹所以就来了。”陈桂老实地回答道。



  “咳,这张老七的耳朵能不好嘛。他可是咱们这儿在名鼎鼎的货郎子。别让是这方圆百里的村寨,就连省府他都去过。那可是见过世面的人。”小二取了一壶热茶为陈桂斟道。



  “小老弟你可别听他瞎说。我也就是去过一次省城,还差一点儿找不到北来。”张老七说着取出了烟袋抽了一口道:“这几年从南边闯关东的人特别多。所以你这口音咱一听就认得。”



  “哦,这么说这附近从南边来开荒的人很多咯?”陈桂抬头问道。



  “可不是嘛。开荒的、寻矿的、挖参的,真是天南地北什么人都有。我寻思着,老一辈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怎么现在南边的人都放着天堂不待跑来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来了呢。”那小二跟着凑上来附和道。



  给小二这么一说,陈桂心里还真不是滋味,他心想若非自家在江阴的祖田被商会收购了去,又有谁会想到这地方来种地。可还未等他开口,一旁的张老二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接口道:“这还用问,当然是为了金子啦,你没听说吗有人在夹皮沟发现了金矿!现在长白山的里里外外满是来挖金子的人。运气好的话,发现一个金矿,那可是几辈子吃喝不用愁了啊。”



  “这事我也听说了。没想到那鬼地方还能挖出金子来。”一提到金子,小二立刻就来了劲头。如果说有关关东存有黄金的传闻一开始只是朝廷为了鼓励百姓移民而放出的风声的话。那现在原本的遥不可及的黄金梦则已然成为了确确实实的现实。随着一些金矿被陆续发现,长白山地区很快就成了各路淘金者争相探询的宝地。也无怪乎,小二会顺理成章地向陈桂问道:“这位爷,你莫不也是来淘金的吧?”



  原先还听得津津有味的陈桂,给小二这么突然一问反倒是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却见他挠了挠头憨厚地一笑道:“我哪儿有挖到金子的命啊。能把那十来亩薄地种好,养活一家老小。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九月会员sworda手打※ 




命运的抉择  第二部 第二百四十五节 桑稻争小民受牵连 为生存家家备火器



        “种地?”小二以异样的目光看了一眼陈桂道:“这位爷你放着南边的良田不种,跑这儿来开荒?”
  
  小二的这句反问可算是说到了陈桂的痛处。有些无可奈何的他当即长叹了口气道:“你们是不晓得,现在南边什么东西都在涨价。仅靠祖上留下的那点薄田种点粮食哪儿够一家子糊口。没法子只好向村里的财主租点地来种。哪儿知这几年地租也是水涨船高一年一个价。一来二去之下除地租有时都还不能维持生计。只好靠内子织点布补贴家用。原本我还想种点桑、棉做些补助。可谁曾想世面上的纱场根本不收咱们这些小户人家种的桑、麻。辛苦一年下来,反倒是陪进去了不少本钱。眼见财主就要收租、债主又跑上门讨债,我当时可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如果把祖田抵给财主换钱还债,虽说能解燃眉之急,可日后在财主手下租地干活还是难以糊口。再说我们那儿的财主情愿雇长工替他们种棉、种桑,也不愿意把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分租给我们这样的小租户种粮食。他们抬地租本就是想赶走我们这些小租户。”
  
  “你们那儿的财主为什么不肯把地租给你们种粮食,非要自己请人种棉种桑呢?”小二听到一半不解地打断道。
  
  “咳,你们是有所不知。咱们江南素来以种桑植稻闻名于世。用蚕丝织出来的锦缎丝绸比天上的云彩还要漂亮。”陈桂无限自豪地说道。但他随即又神色一黯转口道:“可也就因为这些华丽的丝绸才害得我这样的人背井离乡。据说在海外咱们中原的丝绸能与黄金等价。就算是普通的汉布在市场上也供不应求。那些财主现在恨不得把自家的院子都铲平了种桑树种棉花。好拿去海外卖大价钱。”
  
  “原来是这样啊。”小二与张老六恍然大悟地点头道:“那你又怎么会来关东地呢?”
  
  “那是因为我后来听堂兄说,如果把地卖给城里商会不仅能卖个好价钱,还能以极低地价钱从商会那里买到大片土地。只不过这些土地不是在关东,就是在西域。不过看在买这些土地能从商会那里得到免费的种子和农具,朝廷又能减免三年的税赋。我就一咬牙把地卖给了商会,带着老娘和内子同堂兄一家一起来关东了。”陈桂不无感慨的说道。
  
  听完陈桂这番叙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