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17章

三国随章侃-第17章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里提一下为什么刘备要学种菜,这古代虽然总说重农,但是其实这对那些士人来说,这农田干活是小人才做的,那些大人物要学的是天下大事,所以关张两人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其实关张这句话也有双关的地方,这第一是说刘备这样有官职在身的人学种菜实在丢脸,你看那历代士人狂的多了,有裸奔的,有打铁的,有喝酒的,还有养鹤种梅的,你见过种田的吗?象那陶渊明先生也说自己“采菊东篱下”,你要是让陶渊明先生“锄禾日当午”看看,那估计没人肯干了,尽管真正的隐士是肯定要自己种菜的。这第二说就是关张对刘备不满,须知关张跟随刘备就是因为刘备要成大事,他们的跟随就是要一起去做天下大事,结果刘备去学种菜,他们自然不满了。

    当然,这种菜一事很大程度上就是给曹操看的,我没兴趣争夺天下了,就放过我吧,可这曹操却没放松警惕。

    看演义文: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好嘛,这请人要这么多人吗?就算礼节庄重一点表示尊敬那派一文官即可,何须许张两虎将,而且也没说赴宴什么。你想想,这关张两人正好出去,两位将军带着几十号人气势汹汹的夺门而入,也不说为何,这哪是请客,明明就象要把人抓去问罪嘛。

    好了,大家看我侃了半天,这正式的煮酒论英雄终于以刘备提心吊胆开场了,这也是煮酒的第一惊,假若我是说书先生,这时就说刘备被许张两人请了去,再把请字说重一点,就不说了,说一句下回分解,让大家为刘皇叔提心吊胆一阵子,先把茶钱收了再说。

    好,这刘备和许张到了曹操府上,刘备看这不是公堂刑场,或许会安点心,这时曹操又来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这又是一惊,承前面那一波。这刘备的心一下又吊起来,这莫非密诏被发现了,幸好这次不需多长时间,这曹操的试探到此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为何?这曹操对刘备确实是不放心,刘备学种菜,曹操自然不信,所以才派人去请刘备,还乘关张不在,这明为请,实质上就是变相搜查,看看这菜园是有真金白银,还是盔甲兵器,让这刘备甘心种菜,见这刘备真是种菜,才放下心来,说了那句“玄德学圃不易!”

    这潜台词就是,你就好好种菜吧,以后这天下你就甭操心了。

    这心事放下来,人也轻快许多,曹操在三国不单是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人幽默,又有才情,假若不是政治对手,确实是个好玩伴,你看他那煮酒宴会罢了,也能说出一段青梅典故来,这可比伪造生日来设宴吃喝要风情得多了。

    其实说起设宴,大家别只想到大吃大喝,中国古代不比现在,这烹调技术还没到世界第一的水准,而且条件也不足够,很多作物在三国时期还没出现在中国,单说这个酒吧,我们且不说三国的酒质量如何,就这个酒也不是那么容易喝到的。这酒要粮食酿,三国时期缺粮是常事,连用人肉做军粮都有,所以三国时期时常有禁酒令,日后刘备就颁布过,所以这酒也不是那么容易喝的,当然曹操乃是当时朝中实际上的第一人,他是不缺的。闲谈就到这,我们继续看下文。

    这两人心事放下,喝酒喝的正开心,又一变局出现了,古代认为这天象和人有莫大关系,这此时天象也来凑热闹。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这天象用处有三,一是对应之后的雷声,二是暗示这煮酒会的真正高潮就要来临,这三是借龙挂(其实就是龙卷风)引出曹操的一番心思。

    这曹操刚才试探刘备,这疑心没完全消除,这一看天气,又来了一番心思,便说起这龙的变化了,其实曹操这段龙的描述确实也挺精彩。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曹操说这龙能升能隐,这何尝不是暗指这刘备种菜乃是韬晦之计。不过最绝的还是这叫刘备指点天下英雄。

    总算说到正题,我们在说之前先说说这论英雄的故事,这点评人物在汉末并不希奇,一大堆士人吃饱了就一起坐下来点评当世人物,这种点评有时还能直接影响到此人的前途,如曹操就求人给说他著名的那段点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刘备在刘表那时比较清闲,也点评说当世人物,为陈登说了一堆好话。不过这著名的还是煮酒这段。

    不过点评也不是什么好事来着,尤其在曹操这,你看刘备在刘表那就敢说话,可在曹操这怀着心思就是不敢说,毕竟这点评英雄不是什么好事啊,这当时英雄,大都是和曹操作对的,这万一说的不好,就糟糕了。刘备现在处于危墙之下,这谨小慎微过日子,一定要小心。所以刘备就推,可曹操又追,各位看这段,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这刘备推了两次,还是硬被逼上了。其实刘备的点评也挺到位,他先称袁术兵粮足备,再称袁绍四世三公,部下能事多,再说刘表号称八俊,然后提到孙策血气方刚,都是抓住了四人的要点,可这被曹操都一一破了,要不称之为冢中枯骨,要不就是虚名无实,籍父之名,也只有原来的盟友多说了两句。

    其实演义说了如此之多,但是史书上只提到了袁绍一人之名,所有人都以本初之徒这个代了,也就是袁绍要作为榜样才留下了名字,当然,当时世间实在也就袁绍可与曹操一比高下。

    这刘备试探性说了四个,这一看曹操都不满意,也就不扯了,刘璋作为同姓还单独拿出来说一句,其他的干脆以张绣,张鲁,韩遂等辈一句话带过,其实上他也不认为这些人够得上英雄的标准,也就是那种下料渣了。

    其实说到这里,刘备估计也想到一个人了,就是曹操自己。曹操一向以自负出名,而且确实颇有能力,这说了半天,哪一个都不是英雄,可这当世还是有英雄的,不然曹操何来此问,那就是曹操想变相的说自己是英雄了,当然这要通过刘备嘴中说出来,带些颂扬之词,那就到位了,可这刘备也是牛脾气,就是不说,这才引发了落箸一事。

    演义中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正史上多了几句,”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曹操说自己是理所应当,以他的脾气正常无比,刘备自然早就料到,可说到刘备,确实让刘备吃了一惊,本来想这曹操已经去了戒心,可没想他还把自己比准和他一样的英雄,这下便令他惊慌失措了,曹操此人不会客套,更不会白白褒扬别人,这一说刘备,便是把刘备当作了自己的对手,而自己的上司把自己作为对手,那自己还有好日子过,这一惊之下,匕箸掉了,这煮酒的最高潮也就到了。

    现在回头再看看,前面那两惊都是为这个最高潮准备的,假若没有前面那两个一惊,现在这一惊就太过突凸,可正是有刘备前面那两惊在打底,还有刘备言语间表现出的谨小慎微,才把这一惊表现的十分自然,但是也把大家吓坏了。

    要是平时,这掉了就掉了,说手滑也好,抽筋握不住也好,就说觉得自己无聊没事掉着玩也好,可这现在掉了,可就不对了,这曹操刚说你是英雄就掉,岂不是心中有鬼?这曹操本就多疑,这本就在试探你,你还就被看出来了,这样不说被处死吧,至少备加监视是逃不了的,这刘备下半辈子就毁在这里了。要是这样,也就没三国了。

    天意再弄人,一个霹雳将之前的慌张掩饰为对自然的恐惧。刘备的掉箸也成了很平常的事,而且连曹操也被骗过去了。还嘲笑其“丈夫亦畏雷乎!”一场杀身之祸就此躲过。最高潮之后那一般就是要到收尾的时刻了,关张闯园则是为这煮酒论英雄划个句号。随便还与老前辈太史公的鸿门宴打个招呼。

    这次论英雄可说是缓和了曹操对刘备的戒心,也坚定了刘备出走的决心,之前或许他还有先在许都看看情况的想法,可在得知曹操将自己列为对手后,便一心想离开,而打袁术则给了其大好机会,刘备破网而去,而曹刘两人几十年的对手戏也就此展开了。

正文 第二十二章 檄文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二章檄文

    (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本章袁绍和曹操正式翻脸,并由陈琳写下令曹操出了一身冷汗,把头疼治好的讨曹檄文,从这个角度看,曹操还得谢陈琳才对。

    陈琳是建安才子,他的檄文被身为文学家的曹操都称作好,那自然是好的,当然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这檄文的好坏,而是来说说这檄文的。

    檄文,是什么呢?他是一种主要用来声讨和征召的军事文书,这类文书大都是公告天下的,而且文辞夸张,带有极大的炫耀功能,所以写檄文的要求文笔好,这就是檄文和一些文学家结合起来的原因,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最早以檄命名的檄文是战国时期善于动嘴皮子的张仪先生写的。(委任下属和迎接上级晓谕天下在古代也是檄文的一种功能,但是现在我们大都只知道军事类的檄文了,这很大就得益于这些文学家的贡献。)

    我以前在大学里学应用文写作,要学习各种文书写法,比如通知啊,公告啊!要是到了古代,想来这檄文也是要学的应用文之一。当然哦,细说起来,我们现代也是有檄文的,不过名字改了,叫宣战公告,战前动员诸如此类的东西。

    虽然说正式的檄文是战国才出现的,但是广义上的檄文在战争出现不久就出现了。檄文是和战争和文明直接挂钩了,最远古的檄文是什么呢?

    最早的檄文不是宣战公告,早期部落战争,双方连语言都未必相通,就算宣战了也不知道啊,所以一开始的檄文不是宣战给外人听的,那是给自己人听的?

    这个也对,也不对!古代时候迷信,这天,神,鬼,祖先比自己重要,这凡是大事,尤其是打仗了,就要占卜,这时就要准备一段说辞给上头那虚无缥缈的东西听,当然啦,想来也不会说自己的坏话说敌人的好话,基本上就是说敌人怎么怎么欺负我了,我乞求您的帮助,给我启示等等,这万一占卜结果好了,那就军心大振了。而最初的檄文也就在祭司的口中成型了。最初的檄文最重要的一点是批评敌人,这我说敌人坏话给神听,让神诅咒死你最好!

    当然,这后来打仗的次数多了,这一来,占卜不一定有好结果,二来嘛,这整天孝敬上头的,从来不给我们准信,虚假信息太多,还不如说给战士们听,也是为了能征召更多的人参加战斗,这样檄文的征召和战前动员功能也有了。

    再之后我们文明了啊,不能象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