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82章

三国随章侃-第82章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悲剧与英雄并不常常被人喜欢,有人喜欢喜剧,有些喜欢小人物主角。实际上,我们也有太过的悲剧与太多的英雄了,甚至有人觉得悲剧实在太多了,悲剧英雄实在太多了。真的多吗?其实细细寻找,喜剧,悲剧,两者并没有太大的数量差距,之所以给人那种太多的感觉,完全是因为悲剧,悲剧中的英雄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是的,悲剧英雄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为什么能被读者喜欢,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否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悲剧英雄便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为什么悲剧能做到这点呢,关键就在于悲剧英雄人生的跌荡起伏,让人有深刻的共鸣。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纵使权贵如皇帝,貌美如潘安,豪富可敌国,心里还是会有几分遗憾,年纪越大,那份遗憾越重,总是事事平安者,也有少时梦想未能实现之缺憾,而这一点,正可以与书中的悲剧英雄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共鸣。而相对的,喜剧虽也可在谈笑中提点人生,但是总少了几份人生棒喝,尤其是那些童话般的英雄喜剧,更是如此,因为结局总是皆大欢喜,之前情节即便再过跌荡,也只是为主角最终的好事做一铺垫而已,要是情节太过曲折,更是流于太假了。自然,作为成人童话或者励志故事,却是再好不过。而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小说,虽然可以与大多数同是小人物的读者引起共鸣,但是情节却又少起伏,若是情节太过起伏的话,那经过这么精彩人生的主角还能称之为小人物吗?究其说来,这也是悲剧英雄能深入人心的一大要素。

    当然,真要想写出深入人心的悲剧英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拿诸葛亮来说吧。

    诸葛亮的出场很迟,三十多回,近四十回的时候才出场,全书都过了近三分之一了,尤其之前的篇幅也有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在前三国人物的介绍中都谈到了,比如曹操,刘备,关羽,吕布,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本就是这个时期的英雄,演义中又将这几人在前三国的形象或多或少加深了几分,要突破这些前三国的英雄人物。谈何容易。

    但是,诸葛亮却做到了。从他亮相开始,他就成为了演义中独一无二的主角,别说刘备曹操,便是戏份颇重的关羽,也被他抛得远远的。自然,这是在作者的妙笔之下。

    诸葛亮未出场,就开始了造星运动,从第三十五章司马徽提到卧龙到第三十八章刘备三顾诸葛亮正式登场,整整四章为诸葛亮的出场做铺垫,便是徐庶在其中章节的登场实际上也只是扮演再度推荐诸葛亮的角色。(不过徐庶在历史中好象也是扮演这个角色。)之后三顾更是将其推到了顶峰,这样的登场,之前之后没有一个角色可以相提并论,刘备关羽曹操孙坚孙策孙权司马懿吕布,没有一个角色有如此华丽的登场。单就这样的登场,便可以将大部分的读者的眼球吸引过来,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吸引住别人的注意。

    单单只有登场自然不行,假如之后的情节安排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但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只有隆中对与江东说服孙权两点在历史上值得一书,那应该如此是好呢?

    这是演义,自然可以由作者来添写,诸葛亮登场之后,很快就用几场火战不单赢得了刘备手下众将的信任,也引得了读者的信任,之后更是所向披靡,到处都是他的身影,而演义中其中的几招我们都介绍过了。

    其一者:夺人功绩,这夺人功绩也要有选择性的,比如曹操那边夺不了,曹操打下了关中,总不能把这个事迹挪到敌营中的诸葛亮身上去吧。所以要夺的也自然是夺自己阵营中的,比如刘备就是被大夺特夺,在演义中诸葛亮出现后,刘备基本上没什么事可做了,唯一的印象只怕就是“军师,计将安出?”剩下的我们只需要看诸葛亮怎么布置便可以了。在刘备死前,这招用的颇为频繁,这也是无奈之举,刘备死前诸葛亮的记载不多,又多是政务,演义读者谁有兴趣看诸葛亮去研究那些繁琐的政务啊。

    其二者:对照强者,说起来这也是变相的夺人功绩,夺人功绩也未必要用直接的办法,用间接的办法也可以,而这都是找那些公认的强者,如曹操周瑜司马懿。如去江东,历史上诸葛亮去了江东说服了孙权就回来了,但是演义中就可以安排诸葛亮留在孙权军中,这安排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赤壁一战。尽管在演义中指挥赤壁江东大军的还是周瑜,但是演义中安排诸葛亮在其中,处处领先周瑜一招,更是每每猜中周瑜心事,这样一来就让人留下一个印象,周瑜都能做到,超过周瑜的诸葛亮更能做到。之后更是用借东风将众人的焦点集中在诸葛亮身上,假如听过说书先生的肯定注意到对借东风重要性的渲染,为何,这是诸葛亮做的。之后三气周瑜只是负产品而已。其实便是曹操在对诸葛亮的时候也是狼狈不堪,只是曹操这种情形也比较多,反没有周瑜那么引人注意了,便是司马懿也是如此。这是小说的惯用手法。

    其三者:料事如神:料事如神这一点在演义中的诸多军师中都有此特色,但是以诸葛亮最为鲜明,每事都能料中,无论敌方已方,无论好事坏事,无论对手如何变幻,总是在诸葛亮计算之中,所以每次都能成功,甚至每每有夜观天象之说,唯一的缺陷就是料中但是来不及补救。这也是鲁迅称“诸葛亮多智近乎妖”的原因了。当然,这也本是演义中对军师人物的通常写法了。

    其四者:以小现大。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前期,而且蜀汉的记载又不详细,但是在演义中却给了作者很好的发挥空间,可以将这个没有记载,记载不详细的功绩加在诸葛亮身上,这总比改历史好些。这招其实倒也不希奇,在关羽身上已经用过了,过五关斩六将便是。在诸葛亮身上只是多加了几条,比如夺荆南四郡,诸葛亮率军入蜀,七擒七纵,这在历史中记载得都很不详细,但是在演义中便可以大书特书其诸葛亮的功绩了,不过这类也算不得什么,小说嘛,总是要给人发挥空间的,给点想象空白就发挥,这是作者的一向作风。

    正是有这四点,神奇的诸葛亮形象在我们心中诞生了。可是,若演义到这里就喜剧结尾,那诸葛亮在我们心中只是个战无不胜的神话人物,但是形象却不高大,至多也就是徐茂公那种等级,根本称不得英雄,更不用说悲剧英雄。

    只有五丈原的诸葛亮,才是完整的诸葛亮,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这一切自然从托孤开始,刘备身死,托孤于诸葛亮,这是三顾的延续,也是另一个三顾,只是,之前的三顾,诸葛亮出山,以布衣辅佐刘备,笑傲天下,可如今的托孤,诸葛亮已是一朝丞相,可当年邀其出山的英雄,今日只能在病榻之上了。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知遇之恩,以忠相报,以死相报,这一“死”字,或许便为诸葛亮的后段演义定下了基调。

    刘备死前的诸葛亮,虽然有时也会感伤,但多得是意气奋发,刘备死后的诸葛亮,虽然也有意气奋发之时,但更多的是壮士未酬的伤怀,演义已经悄悄的将故事的基调指向一个悲剧,一种伤怀。

    所以,尽管还有之前的诸多招数,虽然诸葛亮依旧还是料事如神,虽然诸葛亮还是每战必胜,但是,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

    七擒七纵,虽是威风,诸葛亮见火烧藤甲却是伤心落泪。“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大胜归来,回来遇到阴魂挡路,诸葛亮取馒头祭奠祭文,痛感三军。

    七擒七纵此时,诸葛亮还是颇为顺利,但是在之后,便屡事不顺了。六出祁山,乃是诸葛亮最后的日子,也是其悲剧英雄的定稿,我们将看到一个挣扎着对抗天命的英雄。

    一出祁山,误用马谡失街亭,挥泪斩之。

    二出祁山,赵云病死,“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

    三出祁山,张苞病死,孔明得知后吐血得病,不得不班师。

    四出祁山,大胜之余,却得后方奸臣作祟,引得后主令孔明班师。

    五出祁山,又是李严弄事,不得不班师回朝。

    虽然这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但是这其中那种种憾事,却为诸葛亮的事业做下了基调,便是最终将会失败,但是,演义正是要写的是一个面对失败的前景,不停的挣扎,与天命对抗的英雄。

    好了,到了六出祁山,我们可以看到大结局了。

    一开始,就有一个灰暗的开局,关兴病死,演义中不停的安排一个个诸葛亮亲近之人的病死,莫不是就在为诸葛亮之死作准备呢?

    出师还是顺利的,在演义中,诸葛亮的计谋依旧是无敌的,在本回中,更是引来了高潮,司马懿这个一直对诸葛亮作对的大反派落入了陷阱,要被烧死在谷中了,相信第一次看演义的人,都会心中一喜,司马懿一去,谁还能挡诸葛武侯,恢复中原,再兴汉室,终于可期了。

    但是,高兴的太早了,天雨,或者是天意扑灭了火器,演义中安排这一情节,是想说明天意不亡司马懿?诸葛亮此番还是失败?还是在显示人终不能胜天吗?

    人可以胜天吗?至少我们都希望能看到诸葛亮可以胜天,所以在看到诸葛亮逆天改命,第七日主灯尚明时,心中肯定欣喜异常吧!至少我当时是这样的。

    但是人终不可胜天,演义的基调是如此,所以,诸葛亮就成为了演义作者手中的祭品,为的就是证明这一天吗?

    或许不是,或许作者只是想展现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敢于与天意对抗的诸葛亮,一个悲剧英雄罢了。

    星坠五丈原,诸葛亮走了,走的是那么简单,演义中如此记载。

    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英雄的走,也只是记载下日期与年龄而已。只是英雄的走,把演义的魂带走了大半了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星坠五丈原(下)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零四章星坠五丈原(下)

    (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在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之前,先说一句关羽,演义里两大主角,诸葛亮与关羽,并非是作者拍脑袋抓阄选出来的,而是当时民间传说的表现。在当时的民间故事中,诸葛亮和关羽两大角色已经成为三国的主角,演义只是照搬而已。

    然而,虽然说演义成书时两人在民间的地位已经形成,但是其历史并不相同,关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只是一般勇将名将的角色,人们说到关羽往往是“关张”两人同列,关羽在此时虽然有万人敌的名号,但是离之后的荣耀还差了许多,直到宋后他的地位才猛然高涨,直至成神。

    若说关羽成神,那诸葛亮是什么呢?应该是圣吧!不过与关羽日后被神话不同,诸葛亮虽然有演义中的那般多智如神的文学渲染。但是,他的历史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