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1102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1102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弘看到荀攸不说话,心里有点疑惑,再听到谢明说土地不够,当时就愣了,“土地不够?敛之,你开玩笑吧?兖州、青州这么大的地方,竟然土地不够?”
  谢明非常肯定地点了点头,“大将军,的确是土地不够。”
  李弘笑容顿敛,目光从郭策、臧洪、杨奇等大吏脸上一一扫过,语调立时森严起来,“怎么回事?怎么会出现这种事?”
  杨奇叹了一口气,手指谢明,“敛之,你给大将军解释一下。南迁一事关系中兴大业,本来应该由大将军亲自主持,但朝廷却随便派几个巡案使者下来,简直是胡闹。公达他们说话没有份量,事事都要请示朝廷,怎能不出事?长公主和朝廷未免太欠考虑了。”
  南迁的重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口迁出地区的土地重新分配,一是人口受迁地区就是青、兖两州的土地分配。
  人口迁出地区土地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还有宽乡和狭乡的区别(地广人稀的地方为宽乡,地狭人稠的地方为狭乡),所以各地府衙、官吏、门阀富豪和普通百姓为了争夺有限的空余土地,都各施高招。最后,吃亏的当然是普通百姓了。
  前年迁往青州的人口主要是冀州南部郡县的百姓,冀州南部郡县因为靠近黄河,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各地人口不是很集中,几乎都是“宽乡”,因此这类纠纷很少。但这次不一样,这次大部分人口是从并州、幽州和冀州北部郡县南迁,这些地方几乎都是狭乡(边郡可供耕种的土地少,胡人又不断南迁,所以也出现了地少人多的局面),这类纠纷猛然暴增也就不以为奇了。
  迁移人口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受益,但现在不是百姓受益,而是府衙、官吏和本来就拥有很多土地的门阀富豪受益了。这当然和朝廷的初衷背道而驰,朝廷理所当然要出面整治。这大大耽误了南迁完成的时间,也让河北产生了很多隐患,河北的局面因此显得很不稳定。
  人口受迁地区本来不应该出现土地不够的问题,当初朝廷对南迁很乐观也正是因为青、兖两州的土地很多。但现在人口受迁地区土地不够的主要原因却恰恰是因为朝廷的南迁政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朝廷认为青、兖两州土地很多,所以下旨,向河北三州的门阀富豪们偿还曾经赊借的土地。过去朝廷还从他们手上低价购买了大量土地,这次朝廷兑现诺言,也以低价出卖土地给他们。数量上也很优惠,两倍甚至三倍于他们过去卖给朝廷的土地。
  朝廷这种办法本来也没错,这是重建天子和朝廷威信,拉拢门阀富豪,利用他们的钱财迅速恢复青、兖两州财赋的上佳之策。但朝廷有三个失误,一是朝廷对河北三州门阀富豪们的贪婪和智力做了错误的估计,二是对普通百姓的承受力做了错误的估计,三是对受封土地的文武大臣们的清廉做了错误估计。
  朝廷为了防止门阀富豪拥有大量土地,危及新政,特规定他们以“户”购买土地。同时朝廷为了调动河北三州所有门阀富豪南下青、兖两州,在土地上投入钱财,以便及早恢复两州赋税,也允许很多过去没有低价卖地给朝廷的门阀富豪们享有同等优惠待遇。结果河北三州的门阀富豪一日之间激增数倍,大户变成小户,一家变成几家甚至十几家。这些人拿着当地府衙开具的凭据,南下青、兖两州购买土地。一时间青、兖两州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圈地”大潮。
  土地有了,没有人种不行。于是,这些门阀富豪们又打起了普通百姓的主意。按照新田制和新赋税制,普通百姓,包括门阀富豪家的奴仆,都有受分田,都要按丁上缴赋税。门阀富豪们为了和朝廷争夺劳动力,毅然一咬牙,联合起来以更低廉的田租吸引百姓耕种他们的田地。百姓为了能多多收益,当然愿意多种田地了。但百姓的劳动力有限,不可能日夜在田间操劳,所以他们就要减少在收益较少的受分田上的劳作。
  这样一来,朝廷用于分配给普通百姓的土地大大减少,而朝廷的赋税将来也会大大减少,这当然和朝廷的意愿大相径庭了。朝廷无奈之下,只好下旨暂停出卖土地,重新制定更为详细的规则,以审核认定和清查购买土地者的资格。
  朝廷因为财赋窘迫,只好拿土地赏赐给有功的文武大臣,这种事在本朝是破天荒头一次,可遇而不可求,将来十有八九不可能再发生。所以受封的文武大臣们各显神通,纷纷亲自或者派遣亲族部下、门生弟子,赶到青、兖两州,把最好的土地“圈”给自己。
  这些有功之臣中以武将居多,而武将中又大多出身黄巾,目无法纪,胆子一个比一个大,“圈”起地来牛气哄哄,想“圈”多大就多大。社稷江山都是老子打下来的,老子还不能多“圈”点地啊。本来受封土地十顷、八顷的,现在都变成几十顷了。当地官吏不敢惹他们,话都不敢多说一句,据说有几个多嘴多舌的官吏全给他们打趴下了。五十顷土地报到朝廷,也就是五顷而已。这些人背后的大靠山是本朝权势倾天的大司马大将军李弘,谁敢得罪?五十顷变成五顷,谁敢说个“不”字?
  这样一来,青、兖两州的土地总量急骤缩水,等到分给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当然也就所剩无几,捉襟见肘了。
  李弘脸色铁青,怒不可遏。
  这么大的事,负责南迁事宜的中书监荀攸竟然隐瞒不报,可见他的难处有多大。他既担心得罪了李弘和北疆诸将,更担心李弘袒护部下,和朝廷发生激烈争执。此事一旦闹大,不但河北不稳,军心涣散,就连中兴大业都岌岌可危。
  现在李弘知道晋阳为什么没人愿意承担南迁事宜了。朝廷决定南迁人口的决定的确太草率了,此事无论由谁承担都有可能掉脑袋。荀攸也是被长公主逼到了这个悬崖边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南迁一事已经展开,朝廷不可能下旨取消。”李弘强忍怒气,放在案几上的双手不停地颤抖着,“南迁一事处理不好,不仅仅影响朝廷赋税,耽误中原战事,更对天子和朝廷的威信造成严重打击,你们……你们为何不报?”
  “大将军……”现在敢说话的只有杨奇了,他凑近李弘,小声说道,“田畴大人冒雪翻越太行山返回晋阳,就是为了向天子、长公主和朝廷禀奏此事。你身体不好,又一直在整训军队,文若、敛之他们在没有得到确实详尽的消息之前,当然不好贸然禀报了。现在嘛……”他看看李弘的脸色,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现在告诉你,虽然迟了一点,但还来得及挽回。你也不要太过生气,国政大事就是这样,你想一帆风顺没有任何阻碍的完成中兴大业,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李弘闻言怒气更甚,刚想说话,眼前蓦然一黑,身躯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
  杨奇吃了一惊,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大将军,这件事对朝廷是个教训,现在只有你出面才能稳定大局,你可千万不能倒下。”
  李弘闭上眼睛,长长吁了一口气,极力压制心中的愤怒。
  “荀大人,目前可有应对之策?”
  荀攸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我已急奏朝廷,请大将军出面挽救危局。”
  李弘气得差点吐血,他瞪着荀攸都不知说什么好。这位荀大人,当真是老于世故,精通为官之道啊。
  “大将军,具体的应对之策,相信长公主和朝中的大臣们马上就能议定,但执行朝廷旨意的人必须是大将军,否则……”
  李弘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挥挥手,“急告军中大将,晚上到行辕军议。”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九节
 
  行辕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各部大将齐聚一堂。
  麴义、玉石、颜良、赵云、文丑、樊篱等人围坐一起,闲聊攻打洛阳的事,几个人就大军攻击方向小声争论着。颜良认为先打荥阳、兵逼虎牢为好。麴义却认为先打颖川,把洛阳南面的大谷、伊阙等四个关隘拿下为好。
  张郃、高览、王当、张绣等几个兵营统帅或坐或站,正在商量新卒训练的事。王当认为大军下一步的攻击目标主要是城池,所以军队的士卒要添加,军队训练的内容也应该及时向攻坚方向转化。他要求几位将军和他一起联名向大将军建议,立即在各军中部署重型攻城器械。
  臧霸、高顺、张辽、徐晃等人坐在大帐一角,商讨攻伐徐州之事。他们打算在开春后,从琅琊国、鲁国、任城国三个方向联手进攻徐州,以便给青、兖二州打下一抉缓冲之地,从而确保青、兖二州的安全。现在朝廷的主要攻击目标是洛阳,徐州只是牵制战场,要想打就要抢在大军主力攻击洛阳之前打,所以几位统军大将打算乘着这次军议的机会,说服大将军同意他们的进攻之策。
  司马懿、魏延、傅干、王凌等一帮年轻大吏聚在大帐中央,有说有笑。刚刚被大将军征辟为两府从事中郎的孙行很羡慕可马懿和魏延两人,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统率大军坐镇河内,太威风了。司马懿苦笑,兄弟啊,你知道我俩现在过得什么日子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连睡觉都不踏实啊。你看看我们四周,哪一个不是追随大将军征战十几年,功勋显赫的将军?而我们俩年纪轻轻,仗没打几个,官就升到行中郎将之职,还统率一营大军坐镇一方,这怎能不让北疆军的将领们嫉恨在心?大将军虽然格外垂青我们,破格提拔我们,甚至冒着很大的风险把一支俘虏大军交给我们,让我们坐镇河内,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危险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守住了河内,理所当然,我们如果丢掉了河内,那就不是掉脑袋的小问题,而是影响中兴大业的大问题。同时也让信任和青睐我们的大将军颜面无存,威信尽失。我俩的日子苦啊。
  “大将军让你们统领一支俘虏大军,都是为你们考虑。”傅干说道,“北疆军各级将领都是历经战火的老兵,以你们的资历根本震慑不住,更不要说如臂指使地驾驭指挥他们了。把俘虏大军给你们就不一样了。首先你们不是大军主力,不是大军主力的意思就是打了败仗,也不会受到严重的惩处。其次,假如你们把这样一支大军带出强悍的战斗力,守住了河内,甚至率先打过黄河,你们的功劳就非常大了。这是大将军的特意安排,目的是发挥你们的才能,给你们建立功勋的机会,你们可千万不要错过了。”
  司马懿和魏延脸露感激之色。
  傅干看看四周高谈阔论的北疆将军们,轻轻撇了撇嘴。“我很小时候就和他们在一起了,从西疆打到北疆,从北疆打到大漠,又从大漠杀回河北,十几年下来,他们打了太多的仗,数不胜数,功勋累累。我们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建下和他们一样的功劳,所以你们完全不必在意,更不要和他们去比什么战功。你们该做统军大将的时候就要挺起胸膛来好好做。”接着他压低嗓门说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他们都老了,再过五年、十年,这军中就是我们的天下。虽然平定天下之仗还要打多少年,我们不知道,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到了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会成为大汉将军的。”
  司马懿和魏延互相看看,不由自主地挺了挺胸膛。司马懿笑道:“彦才说的不错,最多十年,军中的中坚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