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377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377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真的生气了,他瞪着一双小眼睛,扯着脖子喊道:“爱卿,现在不是并州的事,是冀州的事,是河间国的事,是我的河间国啊。冀州的事到底怎么办?”
  皇甫嵩回道:“陛下,如今之计,只要命令刘虞率军赶赴赵国邯郸。坚决挡住白绕的叛军,不让他和张纯叛军会合。”
  “你说什么?”天子奋力一拍案几,大声叫道,“不行,立即命令刘虞率军支援河间国。”
  “陛下,只要不让两支叛军会合,冀州必然无忧。张纯的叛军从幽州远途而来,孤军深入。没有支援,掳掠一番后,自然要回幽州的。”卢植劝谏道。
  “你不是说乌丸兵不会南下吗?怎么现在南下了?而且打到了朕的河间国?”天子怒视卢植,恨声逼问道,“朕不听你们的了,立即拟旨,命令刘虞支援河间国,击退叛军。”
  赵岐接旨之后,大喜,立即变卖家宅,遣散奴仆,辞别老友,携全家二十七口,举家奔赴并州。
  老友袁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举家前往边郡。赵岐说,我都八十了,没几年活头了。这次到并州屯田,没有十年不能成功。十年后,我肯定已经死了,我不想死的时候家人都不在身边,所以我要把他们一起带到并州去。袁隗说,陛下有意让你去去就回来,并没有打算让你长驻并州。赵岐说,这次到并州,我拼掉这把老骨头,也要解决流民吃饭问题,所以我绝不半途而废,绝不抛下并州百姓,我就死在并州了。
  赵岐的门生子弟听说老师要到并州屯田,并且不回来了,大为悲痛,发誓要追随老师左右,侍奉老师终生。于是在洛阳一带凡赵岐门生子弟无不弃官而去,在太学学习的上百弟子也辞学归府,收拾东西赶到了老师家里。赵岐非常感动,说既然你们这么孝顺,那也好,就随我到并州屯田去吧。
  赵岐离开洛阳当日,随行弟子近两百余人,沿途相送者多达万人,百官聚焦在夏门之外,摆酒为其饯行。众人知其再不回洛阳,从此相见无期,无不泫然泪下。
  这日天子到尚书房,没有看到皇甫嵩和卢植,很奇怪,问随侍左右的蹇硕,这两个人怎么回事,怎么瞒着朕私下跑了?
  蹇硕回答说:“陛下,皇甫大人和卢大人出城给老大人送行去了。”随即把赵岐变卖家财,发誓要在并州屯田的事说了。
  “老大人什么都没带,就带着一口棺木离开了洛阳。”
  天子不胜唏嘘,仰天长叹。
  “爱卿,你拟一道圣首,封老大人为平乡侯,食邑五百户,另赐黄金五十斤,绢五百匹。”天子小声道,“你去跑一趟,替朕送送他。这么好的忠臣,大汉国已经不多了。”
  龙山的风景和晋阳城的民风并没有给双方带来任何好处,相反,争论更加激烈了。
  这时,洛阳的圣旨送到了大龙山营帐。
  天子同意招抚的初步方案是在众人的意料之中,所以没有谁感到惊讶,但天子在招抚尚未谈妥的情况下,直接封赏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营帐里顿时欢呼起来。天子的这种举动,无疑在告诉双方,天子不但同意招抚,而且非常有诚意招抚。
  黄巾军的首领们先是震惊,接着很惊喜,然后就是一种痛入肺腑的苦涩,大家看着摆在案几上的圣旨,一时间百感交集。是喜是忧?是高兴还是痛苦?是兴奋还是失落?张燕和部下们面面相觑,久久无语。从大贤良师张角举兵起事以来,无数的黄巾军将士们倒在了大旗之下,为了什么?为了这一道小小的圣旨吗?大家奋勇拼杀了几年,难道就是要这么一个结局吗?
  张燕带着部下们离开了大龙山,回到了晋阳城。他告诉李弘,他和黄巾军都要想一想,要再想一想过去和将来。他没有拿走那道圣旨,也没有带走那个银印青绶,它们还摆在那个案几上,一动未动。
  李弘站在山坡上,望着他们渐渐消失的背影,心情沉重,他似乎感受到了这道圣旨带给他们的痛苦和悲哀,似乎看到了张燕和黄巾军将士们心中的血和泪。
  “大人,你太性急了,你把他们逼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李玮轻轻走到他身后,叹息道,”抚平几年来的仇恨和伤痕,是需要时间的,毕竟,他们失去的,是无数条血淋淋的生命,是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信念啊。“
  李弘落寞地一笑,摇摇头。
  “仲渊,我是不是太吝啬了?”
  “大人不是吝啬,大人是太残酷了。”李玮缓缓说道,“大人就象一把锋利的刀,毫无感情,一刀一刀地凌迟着黄巾军的血和肉。
  李弘的心不自觉地战栗起来。
  “这么多天,天天和这些黄巾军首领们待在一起,我只有一个感觉。”李玮看了一眼神情痛苦的李弘,小声说道,“他们就象蚂蚁,就象地上的蚂蚁一样……”
  李玮再也说不下去,掉头走了。
  暮色里,颜良和郑信高声呵斥着,打马冲进了大龙山营帐。
  “仲渊,大人着急催我们来干什么?”郑信看到李玮,急忙下马,大声问道。
  李玮指指站在山坡上的李弘,摇摇头。
  张白骑看到张燕迟迟不向李弘提起杨凤的事,终于忍不住自己说了。那天,李弘邀他一起散步,张白骑向李弘说起了杨凤。
  李弘很犹豫,这事他不是没想过,但他的确很担心张燕的想法。张白骑说,张燕和杨凤自小就是生死相交的兄弟,两人之间产生矛盾不是张燕的问题,而是杨凤的问题。
  “如果大人能够说服杨凤,大帅心里一定很感激,绝不会对你产生什么误会。
  李弘想了一下,问道:“如果大帅受抚,其他各地的黄巾军会不会尊奉杨凤为新的黄巾军大帅?”
  张白骑笑道:“大人是这么想的?那你就错了。自从品朴兄死后,黄巾军其实已经没有大帅了。如果飞燕有品朴兄的威信,我们今天何至走到这一步?”
  颜良和郑信两人走到李弘身边,躬身行礼。
  “大人,找我们来,有什么急事吗?”
  李弘点点头,说道:“你们去一趟上党,告诉杨凤,我想见他一面。”
  郑信迟疑了一下,问道:“大人,这个时候,合适吗?”
  李弘伸手拍拍颜良的肩膀,神色凝重地说道:“如果他不愿意来,你就把他脑袋拿来。”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七章 山雨欲来 第十七节
 
  晚上,李弘召集李玮、宋文和唐放等人就双方争议的几个问题再次进行了商议。
  “尚书台皇甫大人的书信诸位都看了,朝廷为了尽快促成招抚,已将招抚之事诏告全国了。朝廷的目的虽然不错,但相反也把张燕和其他诸位黄巾军首领逼到了绝境。”李弘叹道,“从信奉太平道的人来说,张燕和诸位首领现在是个叛逆;从追随张燕的黄巾军士卒和流民来说,张燕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希望。张燕不愿意背叛太平道,不愿意背叛黄巾军,但他更无法抛弃跟随他的百万流民,无法抹去流民心中的希望。如今的张燕进退维谷,心里非常痛苦。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让一步,让张燕坚定招抚的决心。”
  李玮等人沉默不语。
  良久,唐放说道:“大人主动提出招抚,又主动让步,会不会给黄巾军造成一个错觉?黄巾军觉得大人和朝廷都在迁就他们,趁机漫天要价,那么,招抚会陷入僵局。”他停了一下,又说道,“散落各地的流民听说张燕受抚朝廷了,只要跟着他,马上就有土地,马上就有饭吃有屋住,很快就会蜂拥而至,这对张燕来说,其实是个有进无退之局啊。上百万流民都在看着他,都在等着他分派土地,都在感谢他的恩赐,他哪有再退的勇气和信心。此时张燕如果退却,带给他的不是流民的支持,而是流民的失望和眼泪,他将因此而失去一切,黄巾军也将因此而迅速覆没。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张燕和他的部下应该很清楚,所以,我觉得大人无须让步,只要给张燕一段时间就行了。”
  “随着时间的推迟,闻讯而来的流民会越来越多,张燕肯定支撑不住,他除了向朝廷俯首称臣外,已经再无出路了。”
  李玮苦笑道:“朝廷这一招太狠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让张燕独自一人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他会疯的。如果我们把张燕逼疯了,黄巾军随即就会分裂,招抚之事泡汤不说,仅这么多流民挤在太原和上党一带,对我们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宋文也心情沉重地说道:“抛开黄巾军不说,就从流民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也应该让步。百万流民聚集到并州,如果没有吃的,一两个月之后,其结果是什么?我估计太原和上党马上就是饿莩遍野,一片废墟。太原和上党没有了,这北疆的御边形势会怎样?胡人势必趁机而下,北疆尽失啊。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冀州你们就知道了,流民之祸远甚于黄巾之祸啊。”
  “朝廷此举,实在有欠考虑。虽然他们把张燕逼到了绝境,但何尝不是把我们也逼到了绝境。招抚如果失败,我们的确没有什么责任,但百万流民涌进并州,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岂能坐视不理?”宋文看看李弘,恳求道,“大人,我们还是尽早屯田吧。无论我们怎么让步,只要安抚了流民,稳定了并州,我们就对得起大汉国,对得起陛下。即使将来我们获罪下狱了,但扪心自问,我们没有做错,这就足够了。”
  李弘用力拍拍宋文,赞叹道:“长风,你说得好啊,就听你的,我们再让一步,争取尽早屯田。”
  经过一夜的商量,李弘和李玮等人就几个争议问题,再次议定了一个方案。
  首先是兵力问题。李弘做了最大的让步,让黄巾军保留三十万人马。但在郡国兵和屯田兵的人数上,李弘作了调整,他把屯田兵人数扩大到了二十五万人,并且规定屯田兵不拿军饷,以自种粮代替军饷,同时屯田兵只有在战时才能配备武器。五万郡国兵负责维持太原郡的治安,受镇北将军部节制,如有调用,以镇北将军部和平难中郎将部协商解决,镇北将军部不做强行征调。
  其次是郡县府衙组建问题。李弘彻底放弃了原来的方案,规定郡县府衙的官吏全部由黄巾军自行任命,镇北将军部不再干涉,但各级郡县府衙也不再参予军屯和民屯。
  第三,军屯和民屯自成体系,不隶州郡。李弘接受了李玮等人的建议,在总结了本朝初期垦地屯田的经验教训之后,重新做了一番调整。军屯由黄巾军推荐人选担任各级典农都尉,而典农都尉府所属的候农令、守农令、劝农椽、仓长、仓佐等从事掾史,则由镇北将军府推荐部分熟悉屯田事务的官吏担任,典农都尉直接受镇北将军部节制。民屯则由朝廷指派的护田校尉主掌,镇北将军府和平难中郎将府均无权干涉民屯事务,但两府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护田校尉府的民屯需要,给予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扶持。
  最后就是税赋问题。李弘同意免征太原郡五年赋税,但五年后,所收赋税的七成必须上缴国库,三成由黄巾军自由支配。在这一点上,李弘认为不能再让步了,这关系到整个并州的发展,而且大汉国的国库也要有所进帐。
  整理好的文卷随即送到了晋阳城。
  张燕没有回话,李弘虽然着急,但也没办法,只好回到龙山大营耐心等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