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606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606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掂量不出来?”
  李弘沉默不语。
  李玮突然跪倒,举手疾呼:“大人,想想先帝的遗诏,先帝是要大人戍守我大汉万里江山,而不是守住这小小的北疆一隅。”
  李弘心神震骇,浑身上下一阵战栗。
  “来人,请郎中令李大人。”
  李儒看完筱岚的急书后,额头上已经冒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脸上的伤疤也显得异常的突出狞狰。
  “你怎么看?”李弘问道。
  “大人怎么说?”李儒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可以命令大军南下,但我要派两万大军进驻洛阳。”李弘指着案几上的地图说道,“目前,我云中行辕有五万军队。一万军队由镇护将军张燕统领,驻军于常山。两万军队由镇军将军麴义统领,驻军于晋阳。还有两万军队由龙骧将军徐荣统领,驻军于洛阳。”
  李儒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地图,额头上汗更多了。
  “大人的其他军队呢?”
  “安北将军鲜于辅统领三万铁骑驻军于漠北都护府,中郎将鲜于银统领两万步卒驻军于汉北郡金雪原。建威将军阎柔率一万军驻守于代郡马城,度辽将军赵云率两万军驻守于五原。如果情况紧急,我可以立即从大漠胡族诸部再征调三万铁骑飞速南下。”
  李儒忍不住擦了一把汗,“大人有足够的粮饷吗?”
  “粮饷绰绰有余。”李弘说道,“十二月底之前,我可以把五万军队送进长城,其中徐荣将军的两万军队将到达河东。如果相国大人想在河东驻军,那他必须允许徐荣将军驻军洛阳,而且这两万大军的所有粮饷开支必须由朝廷支付。”
  李儒想了很久,问道:“如果洛阳稳了呢?”
  “徐荣将军的两万大军直接到冀州驻军。”
  李儒神情一松,立即问道:“此话当真?”
  李弘点头笑道:“我岂敢不遵天子之命?”
  “那大人呢?”
  “没有天子圣旨,我绝不进长城。”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二章 日蚀苍黄 第十二节
 
  十二月上,扶风郡槐里城,大雪飘扬,冰寒彻骨。
  谏议大夫盖勋宣完圣旨后,立即把洛阳发生的事一一细告于左将军皇甫嵩,并拿出了袁隗给他的密信。
  董卓残暴成性,接到车骑大将军远征大捷后,立即对京中的儒士展开了血腥屠杀,其祸之烈,远甚于昔日的两次党锢之祸。大汉将乱,社稷困危,大人作为我大汉肱股之臣,如何应对?是任由董卓擅权祸国,倾覆社稷还是高举义旗,挽救大汉于倾颓之时?
  皇甫嵩神情冷峻,拿着圣旨的双手在微微颤抖。袁隗的信就放在案几上,他没有看,也没有打开看的意思。
  董卓到洛阳还不到四个月,他都干了些什么?为了攫取权柄,他废黜少帝诛杀太后,然后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颁布告缗令,肆意抢掠杀戮,更不顾百姓的死活增加赋税。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他不顾大汉律法祖宗之制强行增设古文经学为官学,立古文经博士,从而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今文之争。然而我们都上了董卓的当,董卓增古文经学为官学是假,借助儒士请愿之际清除异己是真,他血腥屠杀宗室、大臣和洛阳诸生,都是为了他将来可以肆无忌惮地祸害大汉啊。难道这一切还不能足以让大人兴义兵,铲奸佞,匡正我大汉吗?将军家乃世代忠良,为护我大汉社稷立下了无数功勋,蒙受浩荡皇恩。今日大汉已到生死存亡关头,大人怎能不挺身而出戡乱天下以护我大汉四百年基业?以大人的声望,只要登高一呼,天下义士必当云集而响应。到时大人自西而下,中原诸雄自东而上,锋锐直指关东,大汉中兴指日可待。
  长史梁衍也劝道,董卓让大人到酒泉筹建汉安都护府,其实就是剥夺你的兵权,解除你对长安和洛阳的威胁。大人如果不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联合太傅大人铲除董卓,将来死于非命的就是大人你了。难道董卓坐稳洛阳后,他会放过你?那时死去的不仅仅是皇甫宗族,恐怕连皇甫世家的门生官吏也难逃灭族之祸啊。
  从子皇甫郦埋怨道,早在先帝征调董卓为并州牧的时候,我就劝过父亲大人借机把董卓杀了,但大人不听,致使大汉遭受今日之祸。当时董卓先是抗旨,后来又按兵不动拒绝交出兵权,两罪并发死有余辜,可父亲大人非要奏请先帝,说什么擅自诛杀朝廷大臣违反律法,是灭族重罪。那今天的事怎么解释?父亲大人不杀董卓致使大汉有倾覆之危,难道就不是灭族的大罪了?
  皇甫嵩等他们都说累了,不说了,这才放下手里看了无数遍的圣旨。
  “车骑大将军……哦,不,现在是骠骑大将军了。”皇甫嵩颇为赞赏地说道,“他现在的功绩直追孝武皇帝朝的霍去病,做个骠骑大将军也不为过。今骠骑大将军劳师远征,替我大汉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域,但同时也耗尽了我大汉最后一点力量。这就好比战场上一个伤痕累累的勇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诛杀了对手,但同时他自己也力竭而亡了。”
  “我大汉国走到今天,已经不是伤痕累累,而是奄奄一息了,所以现在朝野上下才有振兴之说。但骠骑大将军这一仗,却把大汉国彻底掏空了,一棵濒临枯萎的苍天大树已经中空了,只要再起一阵飓风,这棵大树就要被连根拔起。”皇甫嵩落寞一笑,指着案几上袁隗的密信说道,“这飓风已经开始汇聚了,一旦风云变色,这飓风的中心洛阳必将毁于顷刻之间,洛阳亡,我大汉也就轰然坍塌。”
  “七月的时候,骠骑大将军率军南下威逼天子和朝廷,这才是诱发今天这股飓风的真正根由。不错,骠骑大将军本心的确是为了北疆的安危,是为了远征大漠,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拯救大汉这棵即将枯死的大树。但他不是给这棵大树除虫浇水,小心呵护,而是直接破开树干,把早已腐朽发臭的树心统统剐去,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壳。试问历朝历代,有几个国家重臣像骠骑大将军一样肆意践踏皇权,凌辱大汉律法?”
  “董卓有这样重罪吗?他为官几十年,戍守西疆,最后因为朝堂上的权势争斗祸及己身,不得不违抗圣旨拒交兵权,这种罪责可以和骠骑大将军相比吗?董卓废黜少帝,颁布告缗令,增加赋税,增设古文经学为官学,这些事都是朝议通过经天子颁旨然后再施行天下的,这都在大汉律法之内。如果董卓有罪,是祸国,那么太傅袁隗和朝中大臣们也有罪,也是祸国之臣。”
  “我这么说不是给董卓脱罪,董卓有罪,他是一个地道的武人,不是治国之能臣,他应该回到西疆戍守边塞,但太傅大人这种办法是错误的。是以独尊儒术以德治国还是以儒法兼融德主刑辅治国,目前并不是很重要,目前最重要的是维持武人和士人之间权势的平衡,这是稳定和振兴大汉最迫切的事。但如今这种平衡的可能已经随着洛阳的血腥化作了烟云。古文经学成为官学之后,两种治国之策的争论必将导致士人分裂,也必将导致更多的士人为此付出生命,所以各地州郡的士人被逼到了绝境,他们不得不奋起抗争。这股飓风既然已经形成,就再也消散不掉了。”
  “其实今日的大汉已经暂时摆脱了内乱和外忧,今日的大汉也已经暂时铲除了奸阉和外戚,今日的大汉应该由勇猛强悍的武人给这棵枯萎的大树抵挡风雨,应该由学识渊博的士人给这棵枯萎的大树施肥浇水,而不应该再起风云断绝我大汉的最后一丝生机。”
  “骠骑大将军远征大捷后,逼迫董卓放弃权柄的机会已经成熟,所需要的就是士人的智慧。士人的长处是治国,而不是武力,以自己的短处应对武人的长处,纯粹就是取死之道。要想逼退董卓,只要利用比董卓更狠更血腥的豹子就可以了。以武人应对武人,才是士人的取胜之道。”
  “洛阳的屠杀是士人的失败,是武人的胜利。洛阳的屠杀等于明明白白地告诉董卓和豹子,士人要用战刀来对付武人了。我想请问诸位,如果诸位是骠骑大将军,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是相信董卓,还是相信袁隗?如果是我,我当然相信董卓,相信手中的战刀。武力可以征服大漠,当然也能镇制社稷。”
  “董卓是为大汉尽忠了三十多年的老臣,豹子是为大汉血战了六年的虎贲,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多大的飓风也能被拦腰砍断。”皇甫嵩拿起案几上的书信轻轻丢进了火盆,“飓风已起,风云已聚,大汉何去何从,已经不是我能决定的,更不是我这两万大军能决定的,诸位现在明白了吗?”
  大帐内寂静无声。
  柔软华丽的绢书在炭火的烤炙下燃烧起来,一屡青烟缓缓漂起。众人心重如铅,那袅袅青烟仿佛是中原大地上冲天而起的烽火,霎时间战马嘶鸣,兵甲如云,惨绝的哭号直冲心灵。
  盖勋惨然长叹,“义真兄可有什么话带给太傅大人?”
  皇甫嵩凄苦一笑。“洛阳的屠杀说明太傅大人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州郡起兵也即将成为事实,以董卓的实力他肯定不会屈从于州郡的威逼。即使我起兵,也不过就是切断董卓的后路,逼得董卓凶性大发,最后毁掉洛阳毁掉京畿毁掉大汉社稷而已。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督请骠骑大将军火速南下,挽救大汉于即倒。以武人制衡武人,才是致胜之道。”
  “洛阳之争的起因是董卓和袁隗的权势之争,董卓即使走了,袁隗能独掌权柄吗?不会的,由古今文之争而引发的治国之策的分歧将让朝堂上的权势斗争更加血腥,洛阳依旧暗流涌动,危机重重。所以,武人和士人之间要制衡,武人和武人之间,士人和士人之间也要制衡。只有这样,我大汉才能恢复稳定。”
  “如果骠骑大将军心怀篡汉之意,坚决不愿南下,甚至推波助澜,这股飓风即刻就会摧毁洛阳,大汉社稷将毁于一旦,这万里江山最后将成为豹子的囊中之物。如果他愿意南下,洛阳立即就会形成制衡之局,飓风的威力将因此而大大减弱。我大汉虽然饱受蹂躏,但终究保留了元气,还有再次振兴的希望。”
  梁衍痛苦地说道:“大人,那你的性命……”
  “我皇甫家世代忠良,饱受皇恩,理所当然应该为大汉尽忠。如果我能以一人之死,换回大汉最后一口元气,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生我养我的大汉。”
  ****
  十二月上,冀州邺城,银妆素裹。
  袁绍临时居住的驿馆大堂内,袁绍居中而坐,刘表、桥瑁、许攸、辛评、郭图、逢纪、荀谌、陈琳、淳于琼等围在四周。
  刘表已经来了两天了,袁隗让他带给袁绍的那个锦囊内装的是一份讨董檄文。按照约定,袁绍拿到这份檄文后,应该立即传递到各地州郡,再由前太尉桥玄之子,东郡太守桥瑁举起讨董大旗,向天下人宣告讨董檄文,但这份檄文到现在也还没送出去。
  让桥瑁率先举起讨董大旗,这是袁隗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由于聚集各地州郡兵马威逼洛阳的后事颇难预料,所以袁隗并不打算让自己的家族子弟首先跳出来惹火上身,以免危及到自己和居住在洛阳的袁阀势力的安全。如果自己被董卓抓起来了,事情的发展就由不得自己控制了。袁隗必须要保证自已能一直控制局势的发展,所以他挑选了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