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949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949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书台独立了,机构庞大了,但职权又和中朝的中书监有重叠之处。增设中书监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保护皇权,尚书台搬出宫中之后,当然无法和中书监争夺皇权了。那么,尚书台还剩下一个权力可以争夺,那就是相权。
  尚书台到了外朝,和外朝争夺相权,两个机构互相厮杀,而渔人得利者,正是长公主和长公主控制的皇权。
  至此,长公主的目的终于暴露了。
  她首先让外朝大臣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相权,然后又不惜牺牲部分皇权来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主掌权柄,并以此来威胁外朝大臣,迫使外朝大臣主动来要求保护皇权。
  外朝大臣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相权,为了防止宦官干政,他们又不敢增加内朝的权力,于是只好把由士人官吏组成的中书搬到宫中做为中朝,增加中书的权力保护皇权。如此一来,尚书台就不得不搬出宫中,并成为一个独立机构。
  由大司马大将军督领的尚书台到了外朝后,和外朝平起平坐,由于它控制了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相对于外朝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于是两者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相权的争夺。
  长公主不费吹灰之力控制了中朝和内朝,保护和巩固了皇权,并置身于尚书台和外朝之间的相权争夺大战。
  只要皇权稳固了,相权的互相争夺影响不了根本。外朝诸府不执行命令,还有尚书台。尚书台和中朝对着干,还有外朝诸府。如此三者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朝堂虽然不会风平浪静,但至少相权不会再威胁到皇权了。
  至于大可马大将军李弘,处在权力漩涡的中心,即使他有心夺取皇权,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现在他首先要联合中朝摆平外朝诸府的羁绊,否则他休想一帆风顺地平定天下。
  蔡邕、崔烈、刘和、荀攸四位大臣面无表情地走了,心中的沮丧和愤怒达到了极致,但偏偏又无处发泄。
  蔡邕离开前,对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送别自己的长公主看了又看,然后问了一句话,“你真的是我教出的弟子?”
  长公主微微一笑,“老师的恩情,弟子终身不忘。”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八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一节
 
  大将军李弘携两位夫人和孩子到悬瓮山晋阳大学堂拜访祭酒五剪,并和大学堂里的博士就新政实施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商讨。
  晚上,李弘和家人拜访宗正许劭,淳于嘉、张喜、赵温、赵谦、韩融、周忠等一批德高望重的原长安旧臣也应邀赶到许府赴宴。宾主言谈甚欢,尽兴而散。
  李弘回到大将军府时,廷尉张邈、御史中丞司马防应大将军之邀,已经在府中相候。
  李弘和他们稍加寒暄后,话题立即转到了张扬、董昭、魏延等人的身上。李弘的态度很明确,这些人不但要无罪赦免,还要留朝使用,官职上也尽可能升迁,这对将来招抚叛逆、平定天下有莫大的好处。廷尉卿张邈很为难,因为长公主已经三番两次下话,对待叛逆,要严刑峻罚,严惩不怠,决不手软。
  “长公主那边,我去说。”李弘笑着安慰道,“你和可马大人想想办法。刑律是死的,判罚量刑是活的,总会有办法。”
  “但是长公主坚持……”可马防欲言又止。
  “你说吧,我不会向长公主告密。”李弘笑道。
  张邈和司马防相视而笑。
  “大将军,从长久来看,修改刑律还是必要的。没有刑律遵循,招抚叛逆就无法可依,朝廷有难处,这对加快平定天下的步伐非常不利。”
  李弘摇摇头,“刑律修改,首先牵扯到不同的治国策略。长公主和大臣们的矛盾很大,意见很难统一。另外,刑律也关系到社稷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稷的根本,不能轻易改动。我看还是暂时放一放吧。”
  “这几年朝廷的重点是平叛,属于非常时期,非常时期应该有特殊的刑律处置叛逆。现在叛逆遍布天下,杀是杀不尽的,必须要宽松刑罚,以安抚为主,诛杀为辅。”李弘看看两人,笑着说道,“长公主虽然坚持以法治国,但特殊时期还是需要特殊对待,不能一概视之。你们可以策略一点,在刑律允许的范围内,想点办法说服长公主。”
  张邈和司马防心领神会。
  “大将军什么时候离开晋阳?”司马防问道。
  “等北军返回晋阳后,我就动身弱上。”李弘笑道,“大概还有四、五天。司马大人有什么事吗?”
  “我这就回去拟写奏章。”可马防说道,“此事重大,还是趁着大将军在朝的时候,督请长公主答应为好。”
  李弘笑着连连摇头,“难道我不在了。你们就做不成事?”
  送走张邈和司马防,李弘匆匆走进了书房。
  贾诩、傅干、陈群、袁涣等两府大吏正在商讨新官制。因为大将军李弘很快就要离开晋阳,所以太傅蔡邕等大臣连夜拟定了新官制的初步议案,并派人送到了长公主和朝中公卿大臣们的手上。大司马大将军府拿到这份新官制的议案后,贾诩等人都很吃惊,急忙督请李弘回府,但李弘不以为意,直到半夜才走进了书房。
  贾诩把案几上的文卷递给了李弘。李弘拿在手中,却没有看,“你们商量很长时间了,有什么看法?”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没有说话。
  李弘随即把文卷放到了案几上,“这么说,你们没有意见了?既然没有意见,我也没必要看了。”
  “大将军还是看看吧。”贾诩叹道,“长公主是个天才。”
  “是吗?”李弘丝毫没有诧异,“贾大人请说说。”
  这个新官制完全体现了以长公主为首的坚持“以法治国”的一帮官吏的治国思路。
  这些人主张“不法古、不循今”,锐意改革,从这份新官制来看,他们不仅仅是锐意改革,而且还改革得很彻底。
  这些人推行“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突出强调君权的至高无上。新官制中有两个惊人的创举,一是增设了中书监,并以中书监为中朝,和内朝互相呼应,皇权大为稳固。二是把尚书台划出外朝,成为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独立机构,并且把尚书台迁出了宫中。这两个惊人的创举正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皇权,让君主的地位更加崇高。
  过去长公主主政,四位大臣参隶尚书事辅政。长公主一个人督领内朝,而中朝则由长公主和四位辅弼大臣共同督领,尚书台的权力被五个人瓜分了。
  现在增设中书监,以中书监为中朝后,长公主就一个人督领了中朝、内朝,手中的国政决策权急剧扩大,权力骤增。
  尚书台迁出宫中后,由大将军督领。由于大将军身份特殊,又是辅政的大司马大将军,所以依然拥有参予国政决策的权力,另外还独自拥有兵事上的决策权。
  现在尚书台是个和外朝平起平坐的独立机构,不再承担中朝的一部分职权,因此国政上的决策权有所减少,但随着机构的扩大,尚书台本身拥有的一部分相权即行政执行权却随之扩大了。尚书台依旧权重。
  外朝诸府因为改设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相权迅速扩大,但让外朝大臣耿耿于怀的是,它的一部分被中朝夺去的国政决策权因为中书监的设置,还是被长公主控制着,而尚书台的独立和迁出宫中,又让自己的一部分行政执行权和尚书台拥有的行政执行权重叠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外朝非常不利的格局。
  尚书台和外朝诸府都可以接受中朝的指令,执行皇帝的命令。皇帝倚重和信任尚书台,决策后的政事都让尚书台去执行。那么外朝诸府形同虚设,没事可干了。反之,尚书台的大吏们就可以去喝喝酒聊聊天,混混日子了。
  长公主爱恋大将军,信任大将军,朝堂上下无人不知。退一步说,就算长公主和大将军之间没有私人感情,但为了中兴社稷,长公主也会主动去讨好大将军。大将军威震天下,手上有军队,可以帮助天子重振大汉,而讨好外朝的大臣们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在天下没有平定之前,天子需要大将军征伐四海之都,尚书台的权力肯定会凌驾于外朝诸府之上。外朝诸府这时候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和制约尚书台,免得尚书台权力过大,反过来侵害皇权。
  “现在朝廷的官制格局和当年孝武皇帝托孤时制定的官制格局根本就是两回事。”
  “当年孝武皇帝托孤于霍光,是利用中朝尚书台的权力保扩皇权,制衡相权,三者间互为牵制和制约。现在朝廷的官制格局,则是皇权占据绝对权威地位,外朝和尚书台在强势皇权地控制下平分相权,互为牵制。”贾诩连连摇头,一脸钦佩,“长公主的才智令人惊叹。”
  贾诩说完了,李弘也把手中的文卷看完了。
  李弘想了一下,慢慢说道:“外朝和尚书台在职权上还是有很大区别。随着战争的结束,天下的稳定,天子的逐渐长大和长公主权柄的逐渐失去,外朝最终还是能控制相权。”
  贾诩笑笑,“大将军,长公主维护皇权的决心非常坚定。等到天下平定后,外朝诸府的作用恐怕……”贾诩把后面的话收回去了。
  “恐怕什么?”李弘问道,“难道尚书台还能取代外朝诸府。”
  “正确。”贾诩轻拍案几,颇为兴奋地说道,“完全正确。”
  李弘瞪大眼睛望着贾诩,难以置信,“怎么可能?本朝的三公九卿制至今已经实施了四百多年,怎么可能会被一个小小的尚书台取代?贾大人,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贾诩摸摸自己的胡须,看看坐在周围的傅干、陈群和袁涣,惊讶地问道:“我老了吗?我新娶的夫人马上就要生儿子了,我应该还不算老吧?”
  众人哄堂大笑。
  陈群指着贾诩笑道:“贾大人,你确定那孩子是你的?”
  “岂有此理。”贾诩佯装大怒,伸手就去拽陈群的胡子。
  书房内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大将军,我问你几个问题,你就知道我是不是老糊涂了。”贾诩和众人说笑了一会儿,随即言归正传。
  “大将军,现在尚书台虽然搬出了宫中,但名义上是属于外朝,还是属于中朝?”
  “当然是中朝。”李弘说道,“尚书台现在还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中书监不过为长公主而设,将来长公主还政于天子,中书监是否继续存在还很难说。另外,如果明确规定尚书台属于外朝,那现在尚书台和外朝平起平坐,等于是公开和外朝抢夺相权,这样一来,外朝大臣们岂能同意官制如此修改?”
  “既然尚书台属于中朝,那大将军远征在外,则由何人代领?”
  “当然是长公主。”
  贾诩微微一笑,“大将军,你不在的时候,长公主不但控制内朝、中朝,还控制尚书台,那么国事该如何处理?”
  李弘心中一动,若有所悟。
  贾诩笑道:“很简单,国事先在中书监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然后送给禁中的长公主,由长公主和侍中寺的官吏们审议复奏,再交付尚书台颁布执行。”
  “整件事都由长公主一个人主持操办,中书监、侍中寺、尚书台为其定策、审议、执行,皇权和相权集于一身。试问,此时,长公主还会让外朝的丞相府去执行自己的决策吗?她还有必要和丞相、和外朝大臣们为了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而争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