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茶与人 >

第21章

茶与人-第21章

小说: 茶与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楼梦》承袭了《金瓶梅》“写日常生活”的艺术传统,但是,它起码在两点上大大地超越了《金瓶梅》,一是文本里浸透了浪漫气息与批判意识,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想;一是基本上摆脱了色情的描写套路,虽然也写性,却大体上是情色描写(“色情”与“情色”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容当另文阐释)。《红楼梦》里写茶的地方也很不少,但往茶汤里配那么多辅料的例子一个也没有了。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荣国府,饭后丫头捧上茶来,林黛玉也算大宦人家出来的了,颇为纳闷——她家从养生角度考虑,是不兴饭后马上吃茶的啊——到后来才悟出,荣国府饭后那第一道茶是漱口的,盥手毕,那第二道,才是吃的茶。一个关于茶的细节,对展示贵族府第气派和揭示人物心理特征都起到了作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不仅写到茶本身,还写到种种珍奇的茶具,以及烹茶所用的水,“旧年蠲的雨水”已然令人感到“何其讲究乃尔”,谁知那妙玉给林黛玉等人吃体己茶时,更用了从太湖边上的玄墓蟠香寺里,梅花上收的雪;是储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后,才开出来的!在这一回关于品茶的描写中,不仅凸现出妙玉偏僻诡奇的性格,也通过成窑五彩小盖钟这个道具,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为八十回后妙玉的命运结局,埋下伏笔。我的“红学探佚小说”《妙玉之死》,便由这盏成瓷杯推衍开去,圆己一说。《红楼梦》里还出现过一盏枫露茶,是用香枫嫩叶,入甑蒸之,取其凝露,几次泡沁而成,这碗茶后来竟酿成丫头茜雪无辜被撵,而八十回后,茜雪又在贾宝玉陷狱时,出现在狱神庙中,我在《妙玉之死》中,写到了那一场景。古典名著中的茶香飘缈,既助我们消遣消闲,又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开阔的想象空间,融注进了多么丰富的思想内涵啊!


第四部分 发现王旭烽  为饮最宜

    茶圣陆羽认为,谦谦君子如果头痛脑热,腰酸背痛了,小心翼翼喝四五口茶,就如饮了琼浆玉露似的,立刻就来了精神。    
    这里,茶的效用好像受到了两个限制:一是要品格高尚的人;二是不可以多喝,四五口就够。这个限定,未免有些士大夫气了。有些阴谋家野心家就在密室里喝着茶,商量出篡党夺权的诡计来的。至于喝四五口,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那是万万不够的。苏东坡要是还活着也不会同意茶圣的看法,他在杭州当太守时,得过一次感冒,但这个游山玩水的行家连一天也不愿意落下。他遍游西湖佛寺,到一寺喝一次茶,发一身汗,病就好了。然后他就写了一首诗赞曰: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这个卢仝,是个唐朝穷诗人,写喝茶,从第一碗破了孤闷开始,到第七碗喝不得了,因为两肋习习清风生,仿佛展翅欲飞似的。苏东坡和卢仝一样,认为多喝茶,身心愉悦,人就没病了。其实,茶的发现和利用,据说就是从药用开始的。史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就是茶。    
    曾经与卓文君一起在成都当垆卖酒的西汉大文人司马相如,在为汉武帝的皇后阿娇代写情书的同时,还写过一篇题为《凡将篇》的文章,其中提到二十多种药物,“舛诧”就是当中的一味。据考证,“‘舛诧”就是今天的茶。    
    专家们统计了一下,茶的保健作用和效果,在古书里记载有六十余种,功效有二十项。什么提神、明目、清心、消食等等,不提也罢。但是说饮茶长寿,我的确是相信的。当代茶圣吴觉农九十一岁方谢世,茶界泰斗庄晚芳先生九十一岁时,精神也很好呢。近年来茶事大兴,有一个重要原因,乃是饮茶减肥。究其源,不知是不是和道家的“轻身换骨”有关。前几年,日本有个女演员,在电视广告中亮相,手捧乌龙茶,说她多么苗条,全靠她手中的茶。一时爱美的妇女们竞相购买。此风波及大江南北,“宁红”、“天雁”皆是减肥茶。姑娘们想苗条吗?那么请喝茶。不喝茶的便也喝了起来,只盼自己能亭亭玉立,永葆青春。    
    我认为茶商和化妆品商一样,能很精明地到女人口袋里去捞钱。一次在武汉参加一个笔会,间隙遇一女性,颇有姿色,口不言茶言咖啡,表示自己是很欧化很开放很懂得享受的。我侃茶的提神、明目、消食、清心,她目光平静;当我说到茶可防癌时,她开始有所心动;我终于说到了茶可美容驻颜,就是保持自己的美丽容颜永不消褪,就是青春常在,红颜不老。    
    她听了大喜,道:“那我倒要试试了!”


第四部分 发现张 放  茶香岁月

    我喜欢喝茶时的感觉。无论我身在何处,当滚烫的水注入盛茶的杯中,隐约闻到或浓郁或淡雅的清新味道。在感受那一刻恬淡心境的时候,熟悉的茶香常常能带来有关家与亲情的记忆,常常让我——想起妈妈。     
    我喜欢喝茶的时间不算长,大学毕业以前几乎没有认真和完整地品过一次茶。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对生活充满热切的好奇与憧憬,心事如同白纸,委实品不出茶的真味。反而是咖啡的华丽与可乐的甜腻,才更真实地配合了那些青春岁月。    
    们游戏嬉闹,对于每个周日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家庭生活印象十分淡薄。但在那有限的记忆里,茶带给我的感觉却是温馨甜蜜的,它与爸爸妈妈的美满爱情相连,与我成长的幸福时光相伴。    
    每年的四月,我的故乡还是一片料峭的春寒,但在我家里一定会弥漫着新茶的清香,无论龙井还是毛峰,皆是片片新碧,片片馨香。妈妈常斟一杯热茶,向膝下的我讲起杯中绿意盎然的香茗的出处。正所谓“钟灵毓秀”,天地灵犀、山水奇秀孕育了茶的醇香,名茶的故里往往也都是名山大川,江湖岛屿。美景无限,茶香绵延。我的学生时代,正是改革开放,各种新鲜事物纷纷而至的年代。    
    喜欢时尚饮品的我曾经质疑过妈妈钟爱的茶:“那么清淡无味,那么普普通通,谈不上文化和内涵,也不再值得留恋。”妈妈只是淡淡一笑,对我说:“其实,茶最讲究,也最家常。每种茶都有不同的性情,几乎可以涵盖人生的各种情感。或许,十年以后,你会明白吧。”     
    岁月兜兜转转,不经意间,每一时期总会对某种事物独有偏好。回头望去,恰恰也正是那段时期心情的写照,或飞扬,或沉郁,或激荡,或平和……     
    工作后,感受着都市生活的忙碌,经历过独处异乡的孤独,品尝了缠绵爱情的甜蜜,也承受过忧烦困扰的失落。渐渐地,我爱上了茶,也慢慢地从茶艺茶道中悟出了一些生活感受。无论什么样的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能让人在沸腾中冷静,又在冷静中沸腾,这便是一种内心的平衡与秩序。    
    “习茶如习做人”,当你真正喜欢上了品茶,你会发现心境会越来越平和,因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境地里,才能真正领略茶的个中滋味。 偶尔,我能想起妈妈说过的话。的确,茶情如同茶的色泽、香气和味道一样,绝不激烈。然而无论是清雅矜持地延伸一种文化,还是在粗茶淡饭中回归于平实。不变的是在缓缓浸润的过程里,给人以持久的抚慰与感动。    
    武夷山的丹山碧水九十九岩,岩岩有茶。独有“大红袍”的香幽而奇,味醇益清。仿佛人们孜孜以求的事业,外部的环境与机遇固然重要,更为重要与长久的只怕还是自身的积累与沉淀。苍山洱海的灵秀凝结于普洱茶中,就是醇厚馥郁,回味无穷。更为独有的是年深味厚,如同真诚的友情般愈久弥珍,深深的了解后有彼此的默契,让生命愈加饱满与温暖。乌龙的又浓冽又淡泊的特性好像每个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爱情。可以很激荡,也可以很平和。然而如同极品的乌龙茶产于海拔甚高的雪山之巅,真正深刻的爱情也一定禁得起岁月的风刀霜剑。茉莉花茶很少纳入茶艺馆的茶单,但很少有人没有尝过。那份平常、那种清香如同亲情给人的感受,无须刻意经营,无论顺境逆境,总会是人生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    
    其实,与茶关系最亲密的是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亦十分矣;十分之茶遇八分之水,茶只八分耳。” 喻解于生活中,如果茶是生活本身,水一定便是每个人的人生态度,想拥有精彩的人生,一定需要不断地努力奋斗,不断地执着追求。     
    品茶让我在生活中学会了不断地“反省”与“领悟”。在一些平常或不平常的日子里,在慢慢品味茶的过程中,默默、静静地回忆与思考、自悟与反省,品味生活中与茶一样的悠扬余味。    
    此刻,斟一杯熟悉的碧螺春,细数茶香岁月时,仿佛又一次看到妈妈沉静又温和的眼睛。我感到一种柔软而深厚的支撑,一种幸福的感觉。再一次专注于扑捉飘忽的茶香,凝神于茶叶在水中缓缓绽放后又慢慢下沉。在茶与水的流转间快乐地品味生活!


第四部分 发现何志云  饮茶去(1)

    和吃饭相比,饮茶恐怕更有文化感,于是也就更显得奢侈。不是说吃饭就没有文化可言,恰恰相反,若说而今的吃饭时尚,标志正在于“文化”二字。那些颇享盛誉的各类菜系就不必说了,就是以往不登大雅之堂的家常菜,甚至还有“忆苦思甜”一类,也都打着文化的旗帜,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卷土重来。但是吃饭无论文化到怎样登峰造极的地步,最基本的功能还是延续生命。延续生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水,据说人没有水比不吃饭更危险,不过那叫喝水,不见得非是饮茶。    
    直说了罢,把喝水喝成“饮茶”,这就是文化。    
    考据茶的来龙去脉是一件很烦难的事,而且还会显得没趣。比如,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开始谈茶,饮茶这件事就像成了训诂,就不再能给人那种逶迤飘洒感,那又何苦呢?其实只谈陆羽的《茶经》就足矣了。陆羽幼年托身佛寺,壮年浪迹天涯,身分当介乎文人和僧道之间,他穷毕生之经历,作出这部《茶经》,着眼的分明不是安身立命--那时的正道是功名--而是痴迷,再加上必要的闲暇。陆羽这么选择也不纯然是他的个人行为,他身后的庞大社会背景是已经蔚然成风的饮茶习气--包括产茶、制茶、煎茶和饮茶的全过程。在陆羽那个时代,饮茶已渐渐成为官宦、文人、佛徒、道士精神生活中重要的艺术形式。    
    这种基于艺术感的饮茶,居然普及到了一般民众,仅此一桩,就足见它的魅力了。连带着使饮茶者的人生也油然有了魅力。鄙家乡杭州以出产龙井茶称誉海内外,若绕着西湖风景区走一圈,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星罗棋布般的茶室。茶室的顾客并不主要是中老年,相反,有的是靓男倩女,因此严格说来和天长日久的积习关系不大。资格远称不上老道的俊男靓女们,对茶却老道得很:他们会在尚未沏上水之前先看一看闻一闻茶叶,然后迅速地判断出是不是新茶--对许多杭州人来说,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