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相约名人坊 >

第9章

相约名人坊-第9章

小说: 相约名人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发现和了解许多人类自身的奥秘,这就是自然科学。技术可以发明很多东西,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工具,或者是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要造一个原子弹,千方百计把它造出来,这就是技术。技术是百分之百功利性的,它创造的东西是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所以它需要创造性,把没有的东西变成有的。自然科学是要发现,更重要的是洞察力。比如天上的东西,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演化的,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想像,觉得它将会是什么样,所以洞察力、想像力对于自然科学非常重要。当然技术也要有想像力,科学也要有创造性,但两者都各有侧重点。这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从事研究的人的人生修养也不一样。如果我变成技术科学家的话,我就会拼命讲求功利,要去考虑一样东西造出来会产生什么影响?它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它怎么才能和市场结合起来?自然科学就不一样,我就是要揭开秘密,不能带有任何预先的功利设想,所以它就要求你的思想要开阔,胸怀要开阔。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家,他应当要有一个超脱、开阔的胸怀。作为一位技术科学家,他就要有务实的精神。中国这些年比较注重实用这方面,没怎么研究天象,只是利用天象来研究一些东西。比如说利用天象来画地图啊,这些就更接近技术。当然作为一种研究也是很有兴趣的,因为无论怎样你都会发现你还是不够准,永远不够准,你就会发现在不够准的地方有一些规律。    
    梦:天上有一颗“王绶倌星”,那颗星星用肉眼能看到吗?    
    王:看不到。这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在太阳系中,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条带,叫小行星带,有着成千上万的小行星。这些星也是绕着太阳转,不过它们已经变成了很小的碎片。这些在太阳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最早是怎么形成这个系统的?它上头是什么东西?它上头的东西也许就保留了宇宙当中最原始的东西,这些都是我研究的重要目标。国际天文学界有一个规定,就是鼓励大家去发现。那个小行星带上有很多小行星,发现起来可不容易。能够在天上无数颗星星中发现这颗是行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不像金星、木星、火星那么亮。发现了它,还要证实它就是小行星。怎么证实呢?它是绕着太阳走,接近太阳的时候你看到它了,但等它跑远了你看不见它了。如果是行星的话它就还能回来,发现它的人要知道它什么时候能回来,现在在什么地方。这就要用一些力学的理论去发现它的轨道是什么样的,一共要发现它3次回归,这样才确定它是一颗小行星。发现之后要登记,国际天文协会就会给它一个号码,同时也为了鼓励人们去继续发现,就给发现者一个权利——去命名这颗星。当时我国发现了90多颗,一般是按两种方法来命名。一是以省份城市的名字来命名,比如“上海星”;另外一个是以古代名人来命名,比如“张衡星”、“祖冲之星”等。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有些变化,开始以现代在世的人的名字命名,但只限于科学家。第一颗是“古建熊星”,古建熊是一位美籍华人,是一位著名的女物理学家。她的功劳非常大,因为是她做的实验证实了“力压”定理。古建熊是江苏人,江苏省就想给她这么一个荣誉。后来紫金山天文台就决定把这种荣誉给国内其他的科学家,1993年就给了我一个,我后面还有好几个科学家也得到了这种荣誉。    
    相关链接    
    王绶倌院士1923年出生在福州,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去英国的格林尼治海军学院学习造船。由于海军学院与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相邻,他经常到天文台去参观学习,从此喜爱上了天文事业。1949年他做完毕业论文后,就把平时写的一些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笔记和对天体物理学有新创见的论文寄给了当时伦敦大学校长格林哥莱,得到格林哥莱的赞赏,并同意他到伦敦大学天文台工作。1953年,他返回祖国,开始时协助张钰哲等老一辈天文学家工作。1958年他担负起建立射电天文学的任务。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84年完成了北京天文台密云射电天文观测站的建设。在密云水库旁的一块平坦的土地上屹立着28面巨大的圆形天线。昼夜不停地接收来自遥远太空的无线电波,使我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从此步入国际先进行列。1980年王绶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致力于天文学研究,尤其是恒星物理时间和射电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中国现代化授时工作,为天文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天体物理学报》。著有《射电天文学方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他领导研制的,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二部分路漫漫──圣辉法师 

    2000年5月21日,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居士化作清风明月而去。    
    就在赵朴初居士逝世后3个月,联合国在美国纽约总部召开“宗教和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这次大会无疑将具有世界性的深远意义。除去德高望重的赵朴老,谁还会代表我国千万佛教徒、并以佛教领袖的身份登上那庄严神圣的国际讲坛?    
    人们翘首以待。    
    2000年8月31日,为期4天的世界宗教领袖千年大会进入尾声,各国宗教领袖共同签署了《全球和平宣言》。在大会闭幕式上,从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席位上稳步走出一位法相庄严的法师。他站定讲坛,代表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致祈祷词。联合国大厅响起浓重的中国湖南口音。法师说,当今世界贫富悬殊,民族矛盾,教派纷争,种族歧视,邪教害民,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灾难频仍,战争时起。他强调要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倡导宗教的仁慈与博爱,宽恕与和解的精神,警惕并防止一切对宗教纯洁性的玷污亵渎。他祈愿大小诸邦、不同民族,一律平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人心向善、教无争执、战争永息、人民幸福。祈祷词切中会议主旨,赢得了各国宗教领袖的热烈掌声。人们不禁在问,这位在各国宗教领袖中显得十分年轻的法师是谁?    
    他就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    
    无论是在世界佛教大舞台上,还是在国内的广大佛教徒中,圣辉法师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佛教界把他看成是继承赵朴初居士未竟事业、开创佛教新局面的一代年轻宗教领袖。    
    访谈    
    梦:南普陀寺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个和尚?    
    圣:有600多僧人。不是随便都可以被称为和尚的。在寺庙,方丈可以称为和尚,当家的称半个和尚,其他的都称为僧人。和尚是个尊称。    
    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出家当僧人?    
    圣:因缘,缘分。佛说,因缘不可思议。    
    梦:也就是说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是不是在尘世间饱受了各种心灵上的痛苦,然后他们才来出家?    
    圣:佛教的精神,它的实质是慈悲,它的精神和它的基本属性都是慈悲。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悲、智、性、圆上面。所以实际上出家的僧人,并不是因为在尘世中饱受了折磨和心灵的创伤才来的,这是一些有志向、有抱负和追求真理的青年所选择的一种信仰。    
    梦:今天的僧人和过去的僧人有什么不同?    
    圣:我们作为佛教徒就是修行,对佛教虔诚的信仰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但是,过去出家和现在出家不同的是,过去出家很多是因为生活所迫。过去出家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对佛教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有非常广博的学识,甚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誉和地位,为了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去信仰佛教,是从心里彻底了解了佛教而去出家的,这种人被称为是高僧,因为他有知识有道德,出家以后又能修行;另外一种是由于当时的生活环境、生活物质没有保障,非常艰苦,所以看破红尘出家;还有一种就是受到种种的挫折和打击,在社会上受到排挤,因为佛门广大、慈悲,所以就出家了。前一种大部分成为高僧,后两种基本上是属于看破红尘出家的。现在基本上不存在后两种情况,都是出于自觉自愿,感受到了佛教的道理,佛教的信仰使他们能够得到身心的净化。    
    梦:您最初的时候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出家的?    
    圣:我在出家之前和社会上其他的普通人一样,走过了一个普通人的轨迹。“文革”的时候,十年内乱之中,人际关系勾心斗角,使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社会道德滑坡。我希望对人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当时我看书看得比较多,看小说,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包括科技书我都看过。我当时并不想出家,而是想当一个作家或者当一个诗人。但是作诗人也好,当作家也好,他必须有一个美好的心灵,才能够塑造出一个美好的人物形象来。也就是在看书过程中,我接触到佛教,特别是看到佛教的一些哲理,而这些哲理实际上就是社会上的一种道德标准。能够按照这些哲理去做的话,人也就完美了。当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接触了佛教的道理和它的哲理,使我耳目一新,所以就出家了。    
    梦:您进了佛门之后,一切还好吗?    
    圣:这是一种心愿,是自己的一种追求,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生活。对自己来讲,是非常妙不可言的。    
    梦:您最大的受益是什么?    
    圣:最大的就是知道了作为一个出家的僧人,应该讲慈悲。慈悲实际上就是我们佛教的实质精神,有了慈悲,才能去帮助别人,才能分析自己。我最大的受益就是自己的胸怀。出家以后,就感到慈悲清净,自己的心愿能够保持纯洁。    
    梦:尘世间还有没有什么事值得您留恋的?    
    圣:出家是一种选择和心愿。我们出家不像旧社会的人是因为生活无助才出家,而是一种理性上的认识,对佛教的道理和哲理我自己能够遵守,也能够接受,所以才出家。一旦到佛教来出家,有一个前提就是“万缘方消”。所以到寺庙里来以后,就基本上没有留恋了,“万缘方消”才能出家。    
    梦:您今天已经是方丈了,作为方丈在寺庙里的职责是什么?    
    圣:作为佛教来讲,我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方丈的职责就是“领众熏修”,对内领导僧人,对外代表寺庙。方丈并不代表位置高,而是表佛的。作为方丈来讲,在寺庙里要最能吃苦,要最能够讲修持,最能纠正自己的道德修养,必须做僧人的榜样。    
    梦:现在的社会进步快,科技发达,这一切对佛教有没有什么影响?    
    圣:社会进步,佛教也会有自己的发展机遇。对于佛教来讲,除了它的修行准则以外,佛教的信仰是人生的真理。既然是真理,它首先不但有哲理性,也带有哲学和超哲学。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