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

第12章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第12章

小说: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谈忘丧失。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
的东西只有五十分之一能被吸收,其余的东西,则因呼吸、蒸发等等作
用而消耗掉。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
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
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作家们各有其所专长,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
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
们的作品就可学得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优点,也许可因
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看别人的榜样而予以妥善的应用,
然后我们才能也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
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别无利益,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浅薄
的模仿者而已。

如同地层依次保存着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
代的各种古书。后者和前者一样,在当时也许曾洛阳纸贵,传诵一时,
而现已犹如化石,了无生气,只有那些“文学的”考古学家在鉴赏而已。

据希罗多德(Herodotus 希腊史家)说,薛西斯(Xerxes 波斯国王)
眼看着自己的百万雄师,想到百年之后竟没有一个人能幸免黄土一坏的
厄运,感慨之余,不禁泫然欲泣。我们再联想起书局出版社那么厚的图
书目录中,如果也预想到十年之后,这许多书籍将没有一本还为人所阅
读时,岂不也要令人兴起泫然欲泣的感觉。

文学的情形和人生毫无不同,不论任何角落,都可看到无数卑贱的
人,像苍蝇似的充斥各处,为害社会。在文学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
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他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
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
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大抵说来,目前十
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为了这种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
版商,不惜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许多文人,非常可恶又狡猾,他们不愿他人企求高尚的趣味和真正
的修养,而集中笔触很巧妙地引诱人来读时髦的新书,以期在交际场中
有谈话的资料。如斯宾德连、布维(Bulw…er)及尤金?舒等人都很能投
机,而名噪一时。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
量很多。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
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仅仅知
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
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牢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是有方法
可循的,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
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
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
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坏书
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
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
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
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这是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其余的一概不理
会;又因为“物以类聚”的道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无聊的话,
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所以古代名作难以入目。
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勒格尔的美妙警句,以后也常奉为
圭臬。
“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
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型铸成的,太类似了!他们在同时期所
发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也是那么庸俗。他们宁愿让大思
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只要是
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地阅读。太愚蠢了!
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出来,一般人只因为
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东西,
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其实,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才对,它只可
做为后世的人谈笑的资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似乎各不相悖的并行着。一
种是真实的,另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作者
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们的行进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在欧
洲一世纪中所产生的作品不过半打。另一类作者,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
母,但它们却能狂奔疾驰,受旁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出无数的作品
到市场上,但在数年之后,不免令人发生疑问:它们在哪里呢?它们以
前那喧嚣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性的文艺,前者
为持久性的文艺。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
读,读而不精。
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
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
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但是身
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任何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
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他的目的物。任何人当然
都有他的目的,然而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没有思想体系的人,
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然无功,
毫无心得。
Repetitio est Mater Studioun(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
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
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
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
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那
么他的作品常比他的生活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或者大体也能代替他的生
活,或远超过它。平庸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和有趣的,因为那也
是他的精神活动的精华,是他一切思想和研究的成果,但他的生活际遇
并不一定能使我们满意,因此,这类作家的作品,我们也不妨一读。何
况,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
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
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
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
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
千年,仍无损其价值,我知道目前要学习古代语言已日渐困难,这种学
习,如果一旦停止,当然会有一种新文艺兴起,其内容是以前未曾有过
的野蛮、浅薄和无价值。德语的情况更是如此。现在的德语还保留有古
代的若干优点,但很不幸的是有许多无聊作家正在热心而有计划地予以
滥用,使它渐渐成为贫乏、残废,或竟成为莫名其妙的语言。
文学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前者是
意志的历史;后者是睿智的历史。前者的内容是可怕的,所写的无非是
恐惧、患难、欺诈及可怖的杀戮等等;后者的内容都是清新可喜的,即
使在描写人的迷误之处也是如此。这种历史的重要分支是哲学史。哲学
实在是这种历史的基础低音,这种低音也传入其他的历史中。所以,哲
学实在是最有势力的学问,然而它的发挥作用是很缓慢的。

我很希望有人来写一部悲剧性的历史,他要在其中叙述:世界上许
多国家,无不以其大文豪及大艺术家为荣,但在他们生前,却遭到虐待;
他要在其中描写,在一切时代和所有的国家中,真和善常对着邪和恶作
无穷的斗争;他要描写,在任何艺术中,人类的大导师们几乎全都遭灾
殉难;他要描写,除了少数人外,他们从未被赏识和关心,反而常受压
迫,或流离颠沛,或贫寒饥苦,而富贵荣华则为庸碌卑鄙之辈所享受,
他们的情形和创世纪中的以扫(Esau)相似。(旧约故事,以扫和雅各
为孪生兄弟。以扫出外为父亲击毙野兽时,雅各穿上以扫的衣服,在家
里接受父亲的祝福。)然而那些大导师们仍不屈不挠,继续奋斗,终能
完成其事业,光耀史册,永垂不朽。
(陈晓南 译)
论独立思考(节选)

假如一个庞大的图书馆被弄得乱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个小型然
而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同理,你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不过,你要记住,
假若你对这些知识并不进行独自的深思熟虑,这些丰富的知识给你的价
值,就比少量的知识给你的价值要小得多。因为只有当你把每一真理都
同其他真理比较后,你才会使你的知识有条不紊,你才可能真正占有你
的知识,把它变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够深思熟虑的仅仅是你所知道的
东西,因而,你应当主动学习;反过来说,你所能知道的也仅仅是那些
你深思熟虑的东西。
看来,你可以自觉地使自身投入读书和学习中,然而,你实际上不
可能使自己完全投入思考:思考需要精心培植,就像火苗需要风扇助力
一样。它需要对其本身的目的保持某种兴趣。这种兴趣,或是一种客观
的兴趣,或是一种纯属主观的兴趣。后一种兴趣只可能关注影响我们个
人的东西;而前一种兴趣只属于那些就其本性便愿意思考的人,即那些
把思考看作与呼吸一样自然的人,而这类人微乎其微。这就说明,为什
么大多数学者并不会思考。

大脑凭自身独立思考所产生的效果,与那些通过读书所产生的效果
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使人的心灵下决心思考与
使人的另一部分心灵下决心读书这种根源性的差异,乃在继续扩大。这
是由于,读书是强行在人的头脑中注入思想;这些思想在读书的时候,
与人们心灵的情绪和指向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如印章在蜡块上打下其印
记一样。心灵完全听凭外在的强制,毫无兴致地去思考这、思考那。相
反,当独立思考时,心灵任随其自身的兴致。此时,思想更多的是被它
周遭直接环境所决定,或由联想或其他东西来决定。而可见的周遭直接
环境并不像在读书时那样,向心灵强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