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

第19章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第19章

小说: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赖。我们的意见对作家是有影响的,尽管从不见诸文字。这种影响,
如果有见地,有力量,与人为善,与众不同,就有很大的价值,因为目
前的文学批评确实很不景气,书就像打靶场上的游动猎物目标那样,在
批评家眼前一闪即过,只有一秒钟时间上膛、瞄准、射击。在这种情况
下,如果把兔子锗成老虎,把老鹰当作家禽,或者根本打飞了,把子弹
浪费在靶场远处吃草的一头与世无争的母牛身上,都是可以原谅的。如
果在报界随心所欲的炮火背面,作家感到还存在另一路的评论,即因爱
读书而读书的人们的意见(此辈好整以暇,却非内行,评论起来既富同
情又颇严格),这难道不能有助于作家改进作品吗?如果经过我们的努
力,书籍果真能够日见精神,日见丰富,日见多样化,那么,这个目标
当然是值得努力以赴的。
然而,有谁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无论如何有价值)才来读书的
呢?在我们追求的事业中,难道没有几件只因它本身是善事,或者只因
其中含着某种至高无上的乐趣吗?难道读书不正合乎这种情况?我有时
竟做过这样的梦:最后审判来临之日,所有的征服者、大律师、政治家
纷纷前来领受恩赐:皇冕,桂冠,以及刻在大理石上的不可磨灭的姓氏。
这时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也走了过来,竟不无羡慕之情,便转身
对彼得:“瞧,这些人不需要得奖,我们这里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们的;
他们就是喜欢读书。”
(刘雁平 梁绍龙 译)
读书的时光
首先,让我们澄清埋头治学的学者与酷爱阅读的读者之间长期存在
的混淆观念,并指出两者之间绝无任阿联系。学者热衷于独自伏案钻研,
博览群书,探索他孜孜以求的某种真理,倘若读书的热忱征服了他,他
的收获便会从指间滑掉溜走。而一个读者,开卷之时就得抑制求学的欲
望;假若知识由此日积月累,他便进而追求,系统地阅读,变成一位专
门家或权威,那就很容易扼杀单纯而但然的阅读所具有的那种更合乎常
理的热情。
暂且不论这一切,我们先可以不假思索地构想出一幅图画,它能勾
勒出书呆子的形象,并能引人发出一声讥笑:一个面色苍白、形容消瘦
的书生,身着长袍大褂,成天冥思苦想,手无缚鸡之力,一招呼女人就
面红耳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潜入故纸堆中,只要一进旧书店,便
流连于幽暗的角落,耗去几个时辰。——这无疑是一个习性乖戾、单纯
可爱的人物,与我们谈的另一类人绝无相似之处。一个真正的读者,从
本质上说是很年轻的。他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恩想活跃,心胸开阔,善
于交际。对他来说,读书主要是一种喜欢户外活动的自然秉性,而非执
意深居简出、潜心学问的愿望;他沿途跋涉,爬过一山又一山,直到登
上清新宜人、令人陶醉的峰顶。这全然不同于蛰居苦读式的上下求索。
但是,避开泛泛的议论,不难举出大量的事例说明:读书的黄金季
节在十八岁至二十四岁之间。只消举出这段时间读过的书目,就会令年
长者慨叹。不仅读的书数量多,而且读的书多么不同啊!要是我们想追
溯回忆一番,不妨取出一本如饥似渴读书那阵所记的笔记。也许有不少
页面是空白,但首先我们会发现,一些页写得满满的,那字迹的工整和
娟秀,真令人吃惊。在这儿,我们曾按优秀的次第记下大作家的姓名,
曾从经典著作中摘录出精彩的段落,曾列出打算阅读的书单,最有趣的
是,记下了已经读过的书目,还带着青年人的虚荣心用红笔作标记。
往日列的那些书目也许令我们解颐,令我们慨叹,但却值得我们追
忆当时的心情,以及在那种心情下读书的喜悦。好在不是什么神童一类
的人物,稍为回顾,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忆起自己早年读书的各个阶段的
情形。我们童年时读的那些书,总是悄悄地从不许接触的书架上偷来读
的,给人以某种非现实感,令人惊讶,像是全家犹在沉睡之际,偷看了
晨曦洒向静谧田野的景象,像是从帘帷空隙窥见了奇怪朦胧的树影。尽
管我们还不太明白那些究竟是什么,却从此终生不忘,因为儿童具有一
种奇特的预知能力。
往后的阅读却截然不同了。也许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吧,所有的限制
解除了,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图书室任我们自由进出,而且我们
的朋友也获得了同样的自由。我们整天整天地百事不问,一个劲儿地读
书。这是一段异常兴奋和欣喜的时间,我们仿佛天南海北,处处结识英
雄。我们心中有一种奇迹感,好像我们所体验的一切全是真实的;同时
还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傲慢心理,极力表明自己对世上出现过的伟人颇
为熟悉。这时的求知欲最强烈,起码对自己信心十足,而且真心实意地
感到,伟大作家对于人生理想的估价似乎与自己的向往完全一致。由于
有必要抱定不与人同的独特见解,比如说,把托玛斯?布朗爵士而不是
波普视为心目中的英雄,我们想象自己对他们怀着深刻的敬意,感到自
己对他们的了解不同于别人的认识,与他们有着亲密的默契。我们在他
们的指导下奋斗,总是以他们的眼光来观察问题。于是我们经常逛旧书
店,抱回对开本和四开本的名著,镌刻在木块上的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
以及伏尔泰的八开本的八十九卷全集。
往日的那些书目也是有趣的文献,因为它们几乎没包括任何当代作
家。当记者记下这些书目时,梅尔迪斯、哈代和亨利?詹姆斯自然还在
世,但他们已经被接纳入经典作家之列。他那一代的人,再没有谁对他
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了,正像卡莱尔、丁尼生和拉斯金曾经对当时的青年
一代产生过巨大影响一样。我们相信这很符合青年人特点。他是不屑于
理睬任何二流人物的,除非当代出现了公认的巨人,尽管他们所描写的
正是他生活的世界。他宁愿去追随古典作家,坚决与第一流的作家为伍。
这时候,他暂时离群索居,远避尘嚣,冷眼旁观,超然脱俗地看待一切。
事实上,青春消逝的迹象之一,便是随着我们步入社会萌发了与世
人友善之心。我们希望尽量维持高标准,但到这时我们的确对当代作家
的作品发生了更多的兴趣;由于使我们感到亲切的缘故,我们原谅了他
们缺乏给人启示的弱点。甚至可以说,虽然他们也许大为逊色,但比起
已经作古的名家来,我们从同代人身上实际获益更多。首先,阅读当代
作家不再存在隐秘的虚荣心,我们对他们产主的钦佩之情是十分真挚和
热烈的;为了信任他们,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牺牲原来抱定的高贵偏
见。我们还得寻找自己爱憎的理由,这会增进我们的敏锐性,这也是证
明我们真正读懂了经典著作的最好办法。
这样一来,站在满是崭新书籍——书页还粘在一起,书背上的金色
涂料未干——的大书肆里,也会同置身古旧书店时一样,令人感到愉快
和兴奋,也许不那么陶醉,但原先那种渴求知道不朽人物的愿望,已经
让位于更加耐心地了解同代人在想些什么的好奇心。活着的男女有些什
么感受?他们的住宅像什么样子?他们穿什么服装?用什么钱币?吃什
么食品?爱什么恨什么?对周围世界有何看法?活着时抱着什么幻想?
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从他们的作品里,
我们还可以窥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现实状况,正像我们亲身观察时
所见到的一样。
这种好奇心一旦攫住我们,经典著作便会很快集上厚厚的一层灰,
除非受某种需要的驱使,我们不会去翻阅它们,说到底,活人的声音最
容易听懂。我们可以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在猜我们设的谜语,更重要
的是,我们能理解他们讲的笑话。很快,我们会养成另一种情趣,不仅
仅满足于大作家,而且对闲书发生兴趣——这也许不是一种高贵的情
趣,但却是一份很受用的财产。用不着轻率地指名道姓,我们知道哪些
作家准会每年(因为他们恰好是多产作家)出一部小说、一本诗集或一
册散文。这给我们提供了难以言喻的享受,我们很感激这些闲书;事实
上,我们会逐渐把它们的作者和书中的主人公当作我们静静的一生中起
着不小作用的人物。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回忆录和传记作家身上,在我们的时代,他们
几乎创造了一门新的文学形式。他们并不都是重要人物,但说来也怪,
最重要的人物——公爵和大政治家,恰好最令人感到乏味,这类男女作
家,也许以曾经见过威灵顿公爵一面为藉口,总是推心置腹地对我们谈
起他们自己的高见、抱负、纠葛和疾病,并在那些私人戏剧中扮演着不
同的角色;每逢难眠之夜或独自漫步之时,我们便阅读它们以消磨时间。
倘若将它们从我们的意识中革洗出去,我们的精神生活一定会变得贫
困。此外,还有那些历史书,大事纪;关于蜜蜂,野蜂,工业,采金矿,
女皇,外交权术的书;关于河流,野蛮人,工会,议会法案的书。这些
书我们都爱读,但随读随忘!
或许我们没有谈到点子上,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显然与文学不沾边
的书会满足我们的种种欲望。但是我们得记住,真正的文学就在其中形
成。我们的子孙将从这些新书中挑选出这本或那几本,我们会因此而流
传千古。在这些书中,如果我们有眼力,会发现某首诗、某部小说或历
史书,将经住时间的考验;当我们溘然长逝,默默无闻,它们将向其它
时代述说我们的时代,正像莎士比亚的盛世偃旗息鼓之后,却又通过他
的诗行再现于我们眼前。
要识别新书之中哪些是真正的好书,它们究竟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哪些书纯属粗制滥造,一两年之内便会湮没无闻,那是特别困难的。我
们目睹许多书问世,并常常听人说,现在人人都能写作。这也许是真的,
我们不怀疑,在这烟波浩渺的书海里,尽管良莠不齐,雅俗不分,一定
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要遇上某个有识之士加以发掘,其光彩便会一代代
地辉耀下去。我们应当把这些当做乐事:面对五花八门的书籍,与我们
所处时代的思想和憧憬相抵触,肯定有益的书籍,否定我们认为没有价
值的东西,尤其意识到,必须厚待那些努力发掘书中的思想的人。
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学像我们时代的这样不服权威,架骛不驯,离经
叛道,另辟溪径。即使是细心的观察家,似乎也很难发现我们的诗人和
小说家的作品带有任何共同的特征,或在追逐同一的目标。持悲观态度
的人是有的,但他不能使我们信服:我们的文学死亡了。当年轻有为的
作家以我们鲜活而又古老的优美语言纺织出新的希望时,悲观主义者无
法阻止我们感受到它那真实而又生动的美。无论从经典著作中学得了什
么,我们现在得鉴别当代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只要具有生命活
力,其影响就会伸向未知的领域,获得新的体现形式;我们也必须随之
驰骋想象,倘若我们要接受并理解它们赐予我们的新奇启示。
但是,如果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