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doom启世录 >

第4章

doom启世录-第4章

小说: doom启世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屏幕上显示着一个迷宫追踪游戏,这是他刚完成的图像分辨率增加了一倍的复杂程序,它看上去非常精细和鲜活,这种所谓的双倍分辨率图像是当时编程领域里最顶尖的技术。就面前这个削瘦的孩子,展示出来的画面比旁边屏幕上的《创世纪V》还漂亮。女士只有一个问题:“你在找工作吗?”    
    两个月后,1987年11月,罗梅洛驱车从西海岸穿越美国, 奔赴位于东海岸新罕布什尔州的维真公司办公室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他满怀憧憬但却囊中羞涩,一路上他都是用支票垫付着各种账单。预产期在明年二月的凯俐和他一起,尽管想到那边寒冷的气候就让她害怕,但罗梅洛的热情感染了她。他作为王牌程序员和未来富翁的人生就要开始了,他保证道。    
    罗梅洛并未兑现他的诺言。尽管一开始在维真干得很成功,但罗梅洛跟随着上司离开维真,新创建了一家公司,这是一次赌博,而他是个手气欠佳的赌徒:新公司找不到客户,他失业了。二十一岁的罗梅洛已经有一个名叫迈克尔(Michael)的儿子,而且凯俐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她觉得累了。罗梅洛对她的种种许诺都落了空,为了让第二个孩子离外公外婆近些,她回到了加州。电话那头的罗梅洛仍然毫无起色,他在那边什么都没有,没有工作,没有房子,他睡在朋友的沙发上。    
    但罗梅洛绝不会就这么躺下等死,他心中装着梦想,他有一个他深爱着的家庭,他还要做一个他自己从未拥有过的那种父亲,那种不光支持孩子们玩游戏,还和他们一起玩的父亲。他给杰伊打了个电话,询问《新时代》还有没有职位空缺,杰伊告诉罗梅洛,他已离开《新时代》,加入了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市的一家公司:《软盘》(SoftDisk),这份杂志也是以磁盘方式发行。杰伊建议罗梅洛过来试试。罗梅洛没有任何犹豫,他要去什里夫波特,那里有南方温暖的天气,那里有游戏。那里最好再有狂热的玩家——他期许着。    
    


第二章:火箭科学家第一节

    约翰·卡马克是个很晚才开口说话的孩子,他父母亲的担心一直持续到1971年的某天,15个月大的卡马克拿着一块海绵蹒跚着走进客厅,说出不光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爸爸,你的洗澡巾。”就好像他一直不屑于说单个的词,而非要到能用它们组合出完整的句子时才肯开口。“茵戈(Inga),”他父亲斯坦(Stan)对他母亲说道:“看起来我家有个很不一般的小家伙噢。”    
    卡马克家一直都有着自学成材的传统。约翰·卡马克的爷爷老约翰·卡马克只有二年级教育程度,他的妻子也只有八年级。这个家庭主妇教会了她丈夫识字和写作,他后来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他们在肯塔基州最贫穷的东部地区带大了他们的孩子斯坦,这个学习勤奋的孩子获得了一所大学的奖学金。他在数学和工程学方面都表现得不同寻常,最终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并进入一家电台工作。他妻子茵戈的父母是药剂师和理疗师,茵戈继承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她在研究核疗技术的同时还在攻读微生物学博士。茵戈和斯坦希望能把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    
    小约翰·卡马克出生于1970年8月20日,小名约迪。他父母工作都很勤奋,所以他们家境很好。斯坦还晋升为一家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主播,这家电视台是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最大的三家电视台之一,他们随后搬迁到郊外的富人区。在那里,约翰有了个小弟弟,彼得(Peter)。同年,约翰进入圣母玛利亚天主教小学,这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这个从一岁起就戴上眼镜,长着一头凌乱金发的瘦小男孩在学校里很快显示出与众不同。二年级的时候,只有七岁的卡马克在所有标准化测验里都几乎得到满分,这相当于九年级的水平。他还养成了一种很独特的口吃习惯:在每句话后面加上类似机器人的简短嗡嗡声,就像计算机处理数据:“12乘以12等于144……嗯嗯。”    
    在家的时候,卡马克像父母一样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他喜欢托尔金的《魔戒》,或者类似那样的奇幻小说。他成打成打地看漫画书,他还喜欢科幻电影,但最让他觉得有意思的还是《龙与地下城》。乐于创作更甚于参与的他很快就成为一个独特且强大的地下城主,不像其他拘泥于规则手册里刻板条款的城主,他抛开那些结构,他创作着他自己的世界。每天放学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埋头于成堆的图纸和表格中。那时他在念三年级。    
    尽管卡马克家境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但他还是有他的烦恼。在一次作业里,他需要描述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五个问题,而他两次提到了他父母对他过高的期望。他觉得母亲对他太过严厉和挑剔。在另一次作业里,他记述了母亲因为他拒绝做额外的功课而把漫画书都锁到柜子里,而他又是如何直接卸掉了柜子的门。    
    卡马克开始憎恶学校——憎恶那些制度和教条,在他看来,那都是毫无理性的东西。他开始在每个礼拜三的圣餐集会后戏弄其他同学的信仰。一次散会时,有个孩子已被他说得心中挂着问号,脸上挂着泪水。直到某天,老师推着一台苹果II型机走进教室,卡马克才算发现了能更有效锻炼他思维能力的手段。尽管他还从未使用过计算机,但他觉得这东西仿佛是他身上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它说着数学逻辑的语言,它能响应他输入的指令。而当他看到游戏时,他意识到原来这里面还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时的卡马克已经迷上了街机,他不是附近最好的玩家,但他喜欢《行星撞击》和《太空入侵者》里那快节奏的战斗和立即兑现的回报。还有《战区》(BattleZone),它不像其他游戏一样从高处或是侧面显示战斗状况,它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战斗画面,卡马克会觉得像是坐在一辆坦克里观望四周。尽管画面只是由简单的绿色线条组成,但它能给人一种三维的观感,这个游戏甚至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他们向制造商雅达利定制了一个版本用于军事训练。很快,卡马克也就想定制属于他自己的游戏,有计算机在手,这不是不可能的。    
    卡马克念五年级了,母亲把他送到一家名叫“无线电屋”(Radio Shack)的全国连锁电子产品商店去参加一个TRS…80计算机培训班。当他再回到学校时,手里已经多了一本程序设计的书,他开始自学所有他想知道的知识。百科全书里描述计算机的段落被他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增长,他给老师写信建议道:“现在比较合理的事情就是把我直接送到六年级。”在那里他才可以学到更多东西。第二年,卡马克被转到肖尼市教会公立学校的一个“天才班”,那是附近最早有计算机实验室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卡马克遇到了和他一样对苹果机着迷的聪明孩子。他们自学BASIC编程,他们一起玩游戏,很快他们就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玩乐,他们开始研究并动手修改游戏。一次,卡马克找到了《创世纪》里处理角色的代码,稍作修改,他就给自己增加了一些额外的能力,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凭空创造东西的乐趣。而且,作为一名程序员,他不需要依赖于其他人,只要他的代码逻辑正确表述了他定义的规则,它就会工作得很好,一切都那么合理。    
    一切——但除了父母,卡马克想。    
    卡马克的父母在他十二岁时忽然离婚了,他们在如何抚养孩子的问题上还闹得很紧张。茵戈觉得这给卡马克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就当卡马克开始在学校里找到点乐趣时,他和弟弟彼得又不得不在双亲之间来回轮换,不停地转学。卡马克不喜欢和父亲分开,更糟糕的是,当他和母亲住在一起时,他得自己照顾自己。    
    卡马克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茵戈却觉得那些计算机游戏毫无意义,在她看来,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他不应该只坐在那玩《创世纪》,而应该在学校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然后进入像麻省理工那样的学校,这样才能在毕业以后进入像IBM那样的公司。她爱她的儿子们,她希望他们只做她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但卡马克不这么想,他只想有台自己的计算机,从而他可以在那个世界里翱翔。卡马克变得越来越倔强,茵戈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想弄清楚为什么她这曾经乖顺的儿子现在变得如同脱缰的野马。    
    在茵戈决定前去西雅图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时,卡马克的烦恼得到了缓解,他搬去和父亲、继母以及继母的两个孩子住在了一起。尽管斯坦还是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家里忽然多出一倍的人,这使得他们无法再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准,他们搬到了城郊的一个陈旧农场,那里是雷顿镇的蓝领阶层社区。    
    卡马克从未感到过如此孤独,他和一个陌生的家庭一起,住在一幢陌生的房子里,每天还要去一所陌生的学校,那里没有计算机,没有程序,没有伙伴。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其实并不孤单。    
    


第二章:火箭科学家第二节

    《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们》(Hackers: Heroes of the puter Revolution)是卡马克的启示录。他以前也听说过“黑客”,譬如在1982年一部名叫《电脑争霸》(Tron)的迪斯尼电影里,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扮演的一名游戏设计师进入了他自己设计的游戏。还有1983年的《战争游戏》(WarGames),马修·柏德利(Matthew Broderick)扮演的年轻玩家进入政府的计算机系统,并险些触发了核按钮。但这本书和那些电影有个很大的区别——它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这本由史蒂文·利维(Steven Levy)于1984年撰写的书里探寻了所谓“改变世界的神童们”,以及他们那二十五年欢腾的岁月,书里讲述的敢于破除常规的计算机爱好者们包括20世纪50年代在麻省理工研制大型机的先驱,以及70年代硅谷的“家酿”俱乐部和80年代计算机游戏业的领跑者们。没有什么模板可以概括出这些黑客们的特性,他们的经历千姿百态:比尔·盖茨,一个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实现了第一个在阿尔塔(Altair)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BASIC语言环境,然后缔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还有史蒂夫·斯拉格·拉塞尔、威廉姆斯夫妇这些游戏制作者,以及两位史蒂夫——苹果的创始人,等等,他们都是黑客。    
    “尽管‘黑客’这个词在一些人看来有嘲笑的意味,”利维在序言里写道:“仿佛那些人要么是脱离社会的书呆子,要么就是胡乱堆砌‘不标准’代码的‘外行’程序员,而我觉得不尽如此。在他们不起眼的外表下,他们是开拓者、幻想者,他们是冒险家、艺术家……他们才是清晰地洞察到计算机之所以是种革命性工具的人。”    
    这黑客伦理观就像是一份宣言,那天晚上卡马克躺在床上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他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才是我属于的世界!——没错,他是个技术神童,但他现在却被困在这莫名其妙的房子里,每天去那没有计算机,没有黑客文化的莫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