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圣经文学二十讲 >

第3章

圣经文学二十讲-第3章

小说: 圣经文学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你们在殿里,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事成就,为要应验经上的话。”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他们把耶稣带到大祭司那里,又有众祭司长和长老并文士都来和大祭司一同聚集。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一直进入大祭司的院里,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他,却寻不着。因为有好些人作假见证告他,只是他们的见证各不相合。又有几个人站起来,作假见证告他说:“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他们就是这么做见证,也是各不相合。大祭司起来站在中间,问耶稣说:“你什么都不回答吗?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耶稣却不言语,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问他:“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你们已经听见他这僭妄的话了。你们的意见如何?”他们都定他该死的罪。就有人吐唾沫在他脸上,又蒙着他的脸,用拳头打他,对他说:“你说预言吧!”差役接过他来,用手掌打他。    
    以上就是被后人反复提到并作为文学、艺术重大历史题材的“最后的晚餐”。尤其是通过达·芬奇的油画描绘,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里,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基督形象,使世人顶礼膜拜。但是另一位意大利画家丁托雷托的《最后的晚餐》,却更加激动人心,犹如马可在描写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以及他那临死前的呼唤,令人揪心夺魄!相信读者和我们一样,读后的心情将会久久不能平静:    
    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    
    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译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旁边站着的人,有的听见就说:“看哪,他叫以利亚呢!”有一个人跑去,把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不来把他取下。”耶稣大声喊叫,气就断了。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对面站着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喊叫断气(古卷无“喊叫”二字),就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还有些妇女远远地观看;内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撒罗米,就是耶稣在加利利的时候,跟随他,服侍他的那些人,还有同耶稣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妇女在那里观看。    
    描写耶稣遇难的情景除马可外,还有马太、约翰、路加这三位福音书作家。但《马可福音》因描写简短、生动并被而公认。    
    《马可福音》成书最早,大约写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的10年间。《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明显大量地吸取了此书的材料,许多地方文字都完全相同。《马太福音》据传是使徒马太所作,它与《马可福音》最相近,曾引出谁是“文抄公”的公案。从多处文字中可看出,此书出自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之手。全书的主要部分是耶稣的5篇长篇讲道,包括重要的“山上宝训”一段。《路加福音》的作者是一名医生,曾与圣保罗一同传教,并为人治病。《路加福音》文笔流畅,词汇丰富,可见作者受过良好教育。从路德未行过割礼的情节判断,作者当不是犹太人。在开篇追溯基督家谱时,它未像《马太福音》那样追到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而是以人类的始祖亚当为耶稣的祖先。可见,此书可能是由非犹太裔基督教徒为向非犹太人传教而作的,成书时间在公元66—73年犹太人起义后不久或更迟些。    
    那是罗马皇帝提比略①在位第15年,彼拉多为犹太总督,希律②为加利利的统治者,他的兄弟腓力③统治着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的领土,吕撒聂为亚比利尼王,亚那和该亚法为高级祭司。那时,上帝传话给居于旷野之中的撒加利亚之子约翰。于是,约翰走遍了整个约旦河地区讲经布道,他宣扬说:“离弃你们的罪恶并接受洗礼吧,上帝将赦免你们。”这正如先知以赛亚的书上所记载的:    
    在旷野中有人呼喊:    
    为主辟出他的道路;    
    把他途经之路修得通畅笔直!    
    每一条沟谷都要填满,    
    高山丘陵都要削平。    
    弯曲的道路要修直,    
    崎岖之途要铲平坦。    
    全人类都将会看到上帝的救恩!


第一讲  概貌:辉煌的序曲 不朽的丰碑第4节 亡国而后作,巍然立高山(4)

    此外,在《新约》正典中,四福音书之后是一卷传统上称为《使徒行传》的作品。这部作品是路加撰写的两卷书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即《路加福音》。这两卷之间目前插入了约翰的福音书。四福音书在正典中的位置是合乎逻辑的:只有当各书叙述的故事发生后,人们才可望了解耶稣受难及复活后的种种事件。    
    正像四福音书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样,《使徒行传》也有自身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使徒行传》却很像一本历史书。它虽渲染了奇迹和其他各种超自然事件,但主要仍在写普通人的所作所为。它明确按照编年史顺序记事,时间和地点都有特定的表示;它记载了游历、集会和演说等,是一部典型的弘扬基督精神的蓝本。    
    (4)《次经》    
    《次经》各卷多写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90年詹尼亚会议之前。詹尼亚会议是最后一次讨论决定希伯来著作中哪几卷是“正典”的学术会议。正典的第三部分“文集”的地位,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年间始终未定。90年会议决定“正典”篇目之后,人们才从经典以外的东西中选择了次经。    
    《次经》中的《以斯德拉一书》和《以斯德拉二书》也译作《以斯拉续编一书》、《以斯拉续编二书》;在拉丁文译本中作《以斯拉三书》、《以斯拉四书》(以《尼希米记》为《以斯拉记二书》)。《以斯德拉一书》的内容多与《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三书相似,只有315章是独有的,写的是波斯皇帝大利乌宫廷中一场戏剧性的辩论,解决了犹太人归国问题,决定了重建家园的宏图。《以斯德拉二书》(即拉丁文本《以斯拉四书》)反映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况:3章至14章被称为“以斯拉启示录”,调子悲观、阴沉。其他四章(1、2、15、16)是基督教徒所作,在叙利亚、阿拉伯、阿美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文的译本中都没有,当时有人把它叫做《以斯拉五书》和《以斯拉六书》。其1、2章是基督徒的启示书,写于公元150年左右;15、16章可怕地描绘了未来的灾祸,大约写于公元250年左右,是基督徒的手笔。    
    《托比传》、《犹滴传》、《以斯帖补编》、《苏撤娜的历史》、《彼勒和大蛇》等各书都是比较发达成熟的小说;《所罗门的智慧》、《便西拉的智慧》则是希腊化时期的智慧文学作品。    
    《马卡比传一书》富于斗争精神,在希伯来的历史文学中当有一席之地,马丁·路德说它该放在正典中。《马卡比传二书》内容与《马卡比传一书》大同小异,是用希腊文写给在埃及说希腊语的犹太人看的,用的是通信的方式,以激起那些侨民的爱国心。    
    (5)《伪经》    
    《伪经》写于公元前约100年,共13卷。当时希伯来文的原本已经佚失,留到今天的只有希腊文译本和从希腊文译成的其他文字的译本。作者是巴勒斯坦人,他们试图传承《圣经》的思想,但已经偏离了《圣经》的自然主义风格,他的主导思想颇似我国《论语》,大有“慎终追远”的教诲。不过,在作者的修正下,也有一定的文学特色。如《十二族长的自白》,显然是由《创世记》49章和《申命记》33章得到灵感,写了十二支族族长的特点:他们各自回忆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他们所犯的罪过及其后果,并让后代引以为戒。长兄流便说自己在性生活上行为不检,跟他父亲的妾辟拉发生过性关系。西缅曾嫉妒约瑟,向犹大发怒,所以在埃及被扣押。利未曾是杀人犯,只因为是大祭司的祖先,所以居兄弟的首位。以萨迦像一头粗壮的驴子,是个勤劳农夫的典型形象。西布伦住在海边,惯于在海上生活。拿弗他利活泼如母鹿、约瑟抗拒波提乏夫人的诱惑、便雅悯的勤奋,都足以为后人的楷模。    
    《约伯遗命》大约写于公元前最后1世纪,书目有很长的题记,是从亚兰文译过来的。约伯的元配茜蒂多斯虽然受了撒旦的诱哄,却始终为约伯辩护。撒旦终于被约伯赶走了。她临死前见到约伯的公义得以伸张,看见她那些死去的儿女生活在天上,便安心瞑目了。约伯重新获得健康和财富后,又和婷娜结婚,生了七男三女。最后,约伯的灵魂乘天上的马车升了天。    
    《伪经》取之于《正经》,却有极其重大的改造和发挥,如:    
    《亚当和夏娃的生平》,写于公元1世纪耶路撒冷毁灭前,是用亚兰文写的。其中描述他们失去乐园以后,苦修忏悔。亚当在约旦河里站了40天,水浸到他的颈项;夏娃在底格里斯河里站了18天后,被撒旦引诱到亚当那里。夏娃生亚伯时就预感到他会被哥哥该隐杀死。亚伯死后她又生了塞特。亚当生病,痛苦已极,夏娃和塞特到伊甸乐园门口向上帝呼吁,但塞特被一头野兽咬伤。米迦勒天使长宣告了将来人的复活和黄金时代,随后夏娃又详述了自己犯罪的经过。    
    又如《所罗门诗篇》,是法利赛派的18篇希伯来文诗篇。这些诗中的历史事件表明写作时间是在公元前1世纪。其中17篇表达对哈斯蒙(马卡比王朝的家族名)的统治深恶痛绝。从赞尼斯(AlexnanderJanneus,公元前103—前76)时开始,他们以不合法的手段登上宝座,直到一个外国人来打倒了他们(指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的侵入)。他们竟愚蠢地开门迎盗,让异族人践踏耶和华的祭坛。但不久,这个征服者在埃及被杀,并且死无葬身之地。有学者认为,这些诗篇从风格看是出于一人之手,表现了法利赛派的思想。    
    总的来看,《伪书》的情节不凡,风格也多有翩然起舞处,颇有唯美主义的思想。    
    (6)《死海古卷》    
    1947年春,一个15岁的贝都因牧童在死海西北岸昆兰地区寻找一只迷途的羔羊时,发现一个很深的山洞,便好奇地扔进石头,听见一种异样的声音,好像是打破了一个大瓮。他以为里面一定有金银宝贝,便和另一牧童冒险进洞探看。走进洞内八米处,见有几个高圆的陶瓮,七个空的,只有一个完好。打开它的盖子一看,没有金银,只有11卷用麻布包扎的羊皮卷,长一米至七米,上面写着古希伯来文。牧童们到利伯恒将它们卖给了一个皮匠,这就是后来轰动学术界的死海古卷。    
    风声传出后,许多考古学者和商人们纷纷在昆兰地区探寻发掘。已经发掘了11个古洞,找出了400份手抄经卷和数以万计的碎片。那些古卷中有《圣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