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过往红尘 作者:平儿 >

第14章

过往红尘 作者:平儿-第14章

小说: 过往红尘 作者:平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人奔波在铁路线上,四处迁徙的生活使得幼年的胡蝶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在阅人历事中积累了人情世故的经验,也多少让她耳濡目染了生存对舍与得的要求,漂泊不定的住所,不断的放弃和远离,客观上是容易让一个人在得失取舍上就事务实的。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需要的常态也不过如此。我记得是在《博尔赫斯八十忆旧》一书里,看到过博尔赫斯说他把世界看作一个谜。而这个谜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的不可解。但是他认为世界需要一个谜,而人们无需知道得更多。博尔赫斯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他许是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吧。而相对于动荡中求生的人们,合理不合理却只是一种矫情的奢侈。香港沦陷时,胡蝶就看到了影界姊妹悲惨的遭遇:以《驸马艳史》出名的红影星梅琦与“华南影帝”张瑛举行婚礼,日军当着新郎的面扒下了她洁白的婚纱。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胡蝶的忐忑和如履薄冰。她要挡住多少掠夺的手和窥视的心呢?令人惊奇的是:灾祸、动荡的生活并没有让她变得极端或者僵硬无情。她也不是那种恃宠的女子,在电影里,她经常饰演富家小姐和贵妇人,生活中她却是做得了柴米夫妻,是一个愿跟普通、老实的商人过日子的妻子,息影后更是倾注了全力,辅佐潘有声经营以生产“蝴蝶牌”系列热水瓶为主的兴华洋行。只可惜这段战后朝夕相处的生活只持续了六年,潘有声就病逝了。丈夫的先她而去,使她始终无法摆脱孤独和悲哀,1959年,在亲友的鼓励下,已年过半百的胡蝶加盟邵氏公司,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电影界,先后参加了《后门》、《街童》、《苦儿流浪记》、《两代女性》等的拍摄。其中《后门》一片获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禾奖,而她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同年该片又捧走了日本文部大臣颁发的特别最佳电影奖。 


  1975年,胡蝶移居加拿大的温哥华,并改名为潘宝娟。宝娟是她父母为她起的乳名,以潘为姓则表达了她对亡夫潘有声的怀念之情。为着这份对夫君的亲爱,在丈夫去世后的三十多年里,胡蝶一直孀居。其间有痴恋她的朱坤芳向她求婚,她说:“非常可叹的是,我也只能辜负你的一片痴情,其实我根本就是个思想非常传统的女人……” 朱坤芳早年因为迷恋胡蝶主演的影片时常逃学,后来弃学从影,又因胡蝶嫁了人而使他痛不欲生。在他准备投入黄浦江作为解脱时,突然萌发奇想:“胡蝶身患疑症,无人能医,如果我掌握了高超医术,就定能妙手回春救她生命。”于是,他重新振作精神,赴日本投考仙台医科大学攻读西医,继而又拜著名汉医为师,因而精通中西医术,成为横滨的著名医生。他思念着胡蝶,一直没有娶妻成家。从报上得知胡蝶痛失丈夫,他毅然停业奔赴香港,要帮心仪的女人渡过难关。正是朱坤芳的劝说鼓励和奔走使得胡蝶在50岁的时候重投电影,早早晚晚里能够安详飞翔。但胡蝶说:“朱先生,我胡蝶决非无情草木,可如今我的儿女都长大成人,我已经是当祖母的人了,他们会怎么看我?唉,原谅我吧,我实在对不起您啊!”

  我想,从这件事,我们多少可以理解到胡蝶对自己传统中国女性的定位。或者也正是她的传统定位组成了她一生细碎而实在的情形,所以她从不在想象中生活,她既是明星,又是千千万万的柴米妻子之一。她入世的时候一身光芒,出世时又能回归平凡,忍着委屈和风险去尽一份女性的哺育劬劳。也所以,她能掌握住自己,一旦情形好转,她便又积聚起飞翔的力量。既往也就是过眼云烟了。懂得追求也知道放弃,学会珍惜也能够遗忘,对一个弱势的女子,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经验。由于胡蝶几乎是本能地乐观,加上明智的性格因素,幸与不幸,她都很容易看成一种常态。常态是什么呢?实则是如同击鼓传花的游戏,鼓点停了,停在谁就是谁,你参与了游戏,也就没有什么愿意不愿意,拿了花起来跑就是了,一味地将常态强化为个案,对谁都很无趣。  


  这就是世上的事。很多事,终归是,我以为胡蝶洋溢着的乐观豁达在今天依然像一个故事一样动人,并修补着女人的弱势。而根据我们今天的经验,只有乐观豁达的人才有坚强的本钱。

  亦此,胡蝶也就支持着并鼓舞着我们别来无恙,在自己的习惯中得到幸福。也如此,若说过去那个年代里胡蝶的生活是很好的或者幸运的,那么日子反复着继续着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是可以更好的了。

  而把日子糟蹋和对日子吝惜,又是各人自有所解,就如电影和生活,一个是给别人看,一个是给自己看。当然,也都随了日子的悠长,要荡漾到远处去。



  潘玉良:姹紫嫣红遗落于身后

  一切她都经历过来了。她用自己的行动,突破了当时以男性为主体的绘画风气,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完全靠了毅力和坚韧去把自己的意志分给每一次的孜孜不倦,开掘了自己的天赋,也炼就了面对苦难的豁达。风雨磨难中,是一个弱者在坚强和容忍中的坦然和微笑。潘玉良,就是这样,一种叫执着和坚韧的东西大如珠玉,细如雾霭,流动在她的一生之间。她自强不息的刚性气质也流弹如雹或者梨花沐雨一般,供今天的女人享用。 


  凌晨三点,我没有睡意。想着民国初期里一个叫潘玉良的女子。夜的暗色,平直而无声,像我和她之间滔滔的时光,我此刻寻她的某种桀骜不驯,像这暗色里一束能伤眼的白光,还有点诡谲。这大概因为她是那样叫人难以置信的一位奇女子吧。

  孤儿——雏妓——小妾——画者——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世界艺坛的著名艺术家,这都是潘玉良。古今中外的经传中,她以不可代替的艺术史上的位置,成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典型: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动荡和文化碰撞的社会巨大变革背景下,经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女性。由于她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性格,使她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为突兀,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传奇色彩,隔了半个世纪,纵横交错在了我们的今天。在那样的一个战乱年代里,她只身两次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的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五十多个春秋。在这段身处异乡的经历中,作为外国人眼中有艺术天分的中国人,她的作品曾多次入选法国具有代表性的沙龙展览,并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举办过个人画展,曾荣获法国金像奖、比利时金质奖章和银盾奖、意大利罗马国际艺术金盾奖等二十多个奖项。她一生最大的荣誉是1959年9月巴黎大学把它设立的多尔烈奖,奖给了她这个中国女子,这在巴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巴黎市市长亲自主持授奖仪式,把银盾、奖章、奖状和一小星形佩章授给了她。她还是一位雕塑家,她创作的雕塑《格鲁赛头像》、 《蒙德梭鲁头像》,分别为巴黎尚拿士奇博物馆和法国国立教育学院收藏。专家们说,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的绘画有雕塑感,她的雕塑又有绘画的浑厚。  


  大多数的人知道潘玉良,多是从影视剧里。有几个版本,都由倾城美女演绎,多是小桥流水或者水榭庭院一般的东方韵致。在时光里回溯,我的嗅觉里却没有这般想像的香艳,潘玉良全然不是水做的女子。她,在绝对的男权社会里,把所有的伤和痛都背负着,气象峥嵘,明明已身心疲惫,也还是以一种赤着足的方式走路。而且一路斑斓。

  看了很多写她的文字,知道她生于贫民家庭,当雏妓是因为她一岁时丧父,两岁时姐姐死了,到了八岁时母亲也不幸离世。失却了生存支柱,她被舅舅收养。在她13岁那年,为偿还赌债舅舅把她卖给了芜湖城里的怡春院。在妓院四年之中,她因拒绝接客,逃跑、毁容、上吊数回,直至这命运在后来被一个叫潘赞化的男人逆转。

  除了在妓院学习过吹拉弹唱的技艺,学唱过京戏里的老生,她没有受过基本的文化教育。自幼沦落风尘,是纠缠了她一辈子的伤痛,令她一辈子都要痛得窒息。

  四年青楼女子的生活,却并不让她风情万种,她甚至没有一般女子的娇媚可人。

  她的同班同学、老画家刘苇(倪贻德夫人)说,有一次她们在杭州山上写生,潘玉良到雷峰塔墙圈里方便,这时一伙男同学过来了,刘苇喊潘玉良快出来。潘玉良蹲在里面说:“谁怕他们!他们管得着我撒尿吗?”在上海美专任教时,有人出言不逊,被她赏以耳光。

  看她的自画像,和她留下来的照片大体是一致的:狮子鼻、厚嘴唇,平庸的相貌。

  如此种种吧,使她几乎别无选择地,倔强着,坚强着,执拗着,并这般强壮起来。

  在她的传奇色彩中,有两个男人不可忽略。这两个男人对于潘玉良,一个像山,一个像水,如同经过命运或者天意的挑剔和筛选,给予了一个女人一生流连盘桓的底蕴。应该说,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一个女人能够脱颖而出,都不知要经过多少男人的手。对此,潘玉良也只能像绕不过风一样需要男人的手托着她。不过,她却不是因了千媚百态,或者花枝招展。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去。

  这是一曲古调的《卜算子》,潘玉良在轻拨琵琶为芜湖新上任的海关监督潘赞化弹唱的时候,才17岁。她并不知道这个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桐城才子,会像天意一样在这一天改写她的一生。此时她叫陈秀清,当地乡绅富豪为了讨好潘赞化,从怡春院选了她来弦歌助兴。

  然后是潘赞化看着凄怨悲凉的风在这弦歌中弥漫,像忧伤的阳光慢慢地洒遍自己。这个长她12岁、又有了妻儿的男人,用他可能的一切方式开始爱护她。1913年,在陈独秀先生的证婚下,他们结成夫妻。新婚之夜,玉良改姓潘,叫潘玉良。

  从此后潘玉良一直以潘赞化的夫人为其本分,却又始终因小妾的身份而在当时保守的中国世俗社会中难以立足,最后只得远走法国,长眠异土。

  因为自己的一刻一缕的感受和心情,为中国增添了一名世界性的艺术家,这无论是在最初的偶遇中,还是在后来他们一起或近或远、或是喧哗或是宁静穿越的时光里,这恐怕也是赞化先生所意外的。而对于潘玉良,赞化先生就像一座山,一座可依可靠可安心并注定要培植她的男人山。据记载,潘赞化本人在外形上端庄浑厚,是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一个革命者,参加过蔡锷将军的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时任旅长。他还是陈独秀先生的老友,主张男女平权。

  一个正直的、有同情心并也有能力去呵护女人的男人。

  想来,他早期对潘玉良的救助和支助,更可能是出于一种信仰和道义。但是,他为潘玉良所做的种种,就是放在几十年过去了的今天,也是要让人肃然敬佩的。在那个年代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