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维尼角落的家 >

第17章

维尼角落的家-第17章

小说: 维尼角落的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的一家施莱辛格公司,该公司股东斯蒂芬·施莱辛格(Stephen Slesinger)于1953年去世后,《小熊维尼》的版权转而由他的遗孀谢利·施莱辛格(Shirley Slesinger)继承。谢利又在1961年与迪斯尼签约,将“小熊维尼”形象使用权租给迪斯尼公司使用。1966年,迪斯尼推出了第一部小熊维尼动画片《小熊维尼与蜜蜂树》,从那以后,迪斯尼的维尼系列影片轮番上阵,小熊维尼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由它派生出的产品比比皆是,从玩具、儿童服饰到电脑桌面和学习软件,谁能想到,这头憨厚可爱的小熊最后竟会成为迪斯尼最大的一棵摇钱树! 
  对比迪斯尼的系列影片和《小熊维尼》原著,我们能发现很多不同点。首先在人物形象上,迪斯尼对原著中的维尼熊和其他动物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原著的插画更突出写实,尽管只是简简单单的素描,却又不失生动细腻,画面中渗透出的一股灵气不经意间就会把你带回遥远的儿时浪漫中。谢巴德在《小熊维尼》中的创作堪称儿童文学插画的经典,这也是为什么迪斯尼的维尼影片推出后,立刻遭到了众多谢巴德推崇者严厉抨击的原因。再说到人物性格,迪斯尼也在原著的基础上做出了修改。米尔恩笔下的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它们更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善恶兼备,不时地也会泛起私心杂念。而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动物们几乎都是干净纯洁的,即使有它们各自的小毛病,最终表现出来的还是友爱互助这些人们更愿意向孩子们灌输的美德。这里并不是想评价迪斯尼的改编与《小熊维尼》的原著到底孰优孰劣,毕竟,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心境也会让作家写出不同寓意的作品。   
  译后记 回到儿童时代(3)   
  从一个普通孩子手边的玩具,到一本儿童故事书的主角,再到响誉全球的卡通形象,噗从它诞生那天起,已经度过了漫漫的80年岁月。而今,我终于弥补了小时候从未读过《小熊维尼》的遗憾,同时也庆幸能有机会翻译如此一套精彩的故事书。《小熊维尼》的原著语言淳朴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很多幽默之处也正是通过一些双关语和词语的拼写表现出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尽量反映出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便于中国读者理解,也就依据中文习惯做了相应修改。翻译中若有错漏,希望读者予以谅解。但愿这套中文版的《小熊维尼》故事书能尽量如实地展现出英文版的原貌,让所有读它的人,无论孩童还是成人,都能跟随这头没什么脑筋的熊,走进那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吴卓玲2006年4月于拉萨(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