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50章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50章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的却是阳光下的枝茂叶盛。            
诸葛亮为何不去投效强大的曹操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著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 
  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今属山东沂南)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 
  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当时,他也苦闷极了。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说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 
  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据学者研究,在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名士们非常盛行戴各种各样的头巾。所以,说诸葛亮头戴葛巾、纶巾应该都没有错。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做的扇子。东汉末年盛行于江东,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手里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鹤氅原本是一种用白鹤等鸟的羽毛制作的、价格昂贵的外套。后来泛指那些衣袖宽大、穿着飘逸的外套。这种服饰在魏晋时期确实非常流行。 
  至于四轮车,则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两轮车,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让人推着走的四轮车。            
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     
  读《三国志李严传》,李严的事迹基本上是清晰的。早先的且不谈,即从李严诣永安谈起。 
  章武二年,刘备兵败回川,招李严赴永安,拜为尚书令。(其意很明显,是加强永安的兵力防吴。虽然兵败后不久,孙权就派信使谈和,和刘备达成协议。但双方都还是权宜之计,不得不防。)   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托孤。“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此句统内外军事争论最多,事关李严的军权问题。但也须关注留镇永安一句,那就还是防吴。所谓的内外军事,当指永安一带的内外军事。因为刘备再糊涂也不可能把成都诸葛亮的兵,汉中魏延的兵以及其它地区的兵,都一股脑交给李严管。如果像有些论者所言,刘备连诸葛亮都信不过,怎能信得过后归附的李严?) 同年,改元建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这次蜀国普遍的升官潮中,廖立的意见最大,认为没有受到重视。而后来诸葛亮的清算廖立的表文中提到,此时李严的地位仍不过是将军一级,还没有进升到“卿”的地步,地位还是比较低的。) 建兴四年,李严官职变为前将军。因为诸葛亮要出师汉中,李严的职责有所变动,就是所谓的“知后事”,负责后方防务。所以他移屯于江州,而令陈到守永安,但陈到仍受李严统辖。 
  (在以上这几年中,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是很好的。诸葛亮夸奖李严办事有能力有效率,是“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李严则因为责任重大,想拉回孟达做助手。诸葛亮、李严与孟达分别通信,来往频繁。李严为了拥护诸葛亮,曾提出给诸葛亮加九锡。) 建兴八年,李严官升骠骑将军。 
  (这段时间,李严与诸葛亮出现了分歧。正如后来诸葛亮所说,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我们看其它记载可以得知,李严这几年在江州,建设方面搞得很好,修筑了江州大城。辖区百姓也深受其福,是很有成就的。诸葛亮的“尚为小惠”之语,其实是清算时的委婉之语,一如今日之“曾做过有益的工作”。但李严有了成绩和功劳之后,自己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所以便干了一件以五郡求立巴州的事,给自己讨巴州刺史的官。纵观三国时,分郡的极多,合郡为州的极少,其原因是大的割据政权避免在内部形成新的小割据,所以郡越分越小。巴郡一带就曾经分过几次郡,而因此地是古代的巴国,传统上自然一体,所以当地人一直有合郡为州的愿望。李严此举,事实上颇顺民意,而对蜀国的大局不利。诸葛亮坚决反对,因此和李严有了隔阂。)   建兴八年,因为魏国要大举进入汉中,诸葛亮调李严率二万兵入汉中增援。李严不肯离开根据地江州,再三推诿,并且提出要给自己开府辟官属。诸葛亮无奈,便使李严的儿子李丰继承江州的职位,李严方才肯来汉中。 (这里头有几点必须注意。其一是可以看出李严统辖的兵力,除江州留守一部分之外,李严赴汉中带了两万人,则李严在建兴年间所辖兵力在两至三万,甚至更多。蜀汉的兵力一共也就十万多一些,李严统辖乃近三分之一,那么许多论者提及的诸葛亮夺李严兵权的事可以不攻自破。其二,李严镇守江州一带的主要任务是防吴,而建兴七年孙权称帝,蜀汉遣使祝贺,双方交分天下,进入一个新的联盟合作时期,则李严驻大军防吴的意义便失去,所以诸葛亮会想到调李严赴汉中,同力对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