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申论快速过关 >

第5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申论快速过关-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析】贫困是一笔财富。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要奋发图强。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改变生存环境,自然产生“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有志气者“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封建社会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饥寒交迫可以使人意志消沉,也可使人成就伟业,就看你如何对待、如何利用。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逆境的信心和斗志。逆境又是生活大方而富有的馈赠,它随着年代的推移而自然增值,时间越久,利润越高。西方一位哲人说得好:愿意的人,命运跟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历经磨难的人适应性很强,知难而进,不畏艰险,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摩顶放踵,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虽九死其犹未悔”,直至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贫困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和生活的馈赠呢?    
    然而,并非说富裕是坏事,优越的物质条件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与重要因素,关键是如何对待,如何利用。富贵本身不是坏事,但“富贵易淫”却是人之常情。人富贵了,饱暖安逸之时常常易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中,养尊处优,甚至花天酒地,生活作风糜烂。由此看来,富贵岂不成了坏事?孟子谆谆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这个意思。    
    【联系实际】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寒门;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个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的人;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出身于缝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10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每披阅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常掩卷长叹,感慨万端,难怪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能受天磨真好汉,不经磨难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更难当大任。由此看来,幼时贫困何尝不是一笔价值连城的可观财富呢?    
    【例3】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去巴黎开会,会后的宣言里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重新寻找智慧。”    
    2全国政协委员、原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认为:当前的社会公德水平日趋下降,渎职失责,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几乎到处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主流,儒家十分重视人的自我修养。过去我们只承认阶级的伦理道德,不正视、不承认一般的伦理道德,片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属于封建性质。    
    3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新加坡编写儒家伦理教科书,在中学设置儒家伦理课,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4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深圳时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陈添锡:《东方风来满眼春》)    
    【分析】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一分为二,世界上没有绝对坏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好的东西,否则,便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儒家学说又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不容低估。如果把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完全视为糟粕,予以排斥和摒弃,这就等于把婴儿同污水一起倒掉,污水倒掉不足为惜,可我们不能把婴儿——儒家经典中的精华也一起倒出去,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古代的、外国的文化不能搞“一刀切”,兼收并蓄要不得,如果一律排斥也不行;须知,新世界的文化大厦是在旧世界文化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排斥与摒弃腐朽消极的东西,学习与吸取科学的、积极的东西。    
    【联系实际】建国以来,我们对儒家思想虽在学术上有一分为二的态度与说法,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上还是“一律排斥”、“完全否定”的,几乎是谈儒色变,推崇孔孟的儒家言论与主张必遭批判。“文革”后期,“四人帮”又搞批林批孔,思想界一度极为混乱。其实,儒家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见解、关于个人的自我修养的一些看法是极有见地的。其中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不为,无勇也”,“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舍生取义”等精辟的言论。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和继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新加坡华人占76%,论面积可谓“弹丸之地”,然而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为什么该国公民彬彬有礼,交通秩序、社会公德、文化教育令人叹服呢?这不能不与新加坡在中学就开设儒家伦理课有关,每个公民从小时起就受到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社会公德怎能不好?    
    我们有些人身在宝山不识宝,洋人肯定的便顶礼膜拜,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怪现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国真正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然而“天下文明,匹夫有责”,这有待于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第二节概括准要点    
    概括要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材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提出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概括要点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把握住给定材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能不能有效地解决面对的主要问题,取决于是否能对复杂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情况复杂,问题纷呈,相互交错,这就得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才能着手解决问题;有时候问题比较集中,那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一、申论考试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    
    申论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应弄清“材料”反映的问题。    
    (2)善于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分清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了解、熟悉申论测试材料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申论测试的材料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材料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面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客观陈述为主。这类问题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双边的、具有“案例”的某些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2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情)便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装”而成的。它可能是影响范围很大的突发事件,也可能是积久未解的社会“难题”,与“新闻综述”有些形似,但绝非是成型的新闻综述。例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1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PPA事件在全球引起的反响)便属于这种类型中的前一种情况,即“突发事件”类。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测试材料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这些信息(无论是客观陈述的,还是评析议论的)大都具有相关性或连带性,但有些材料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申论测试材料并不是一篇文章,其各则“子材料”的码放,可能是错落、杂糅的,不一定体现严格的时空顺序或严密的逻辑顺序。    
    了解申论测试材料内容与结构的特点是确定解读思路与方法的前提。解读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含义、性质、价值确认的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的分析判定的过程,是对各类不同信息整合的过程。只有一步步顺利地完成了解读的全过程,才能弄清整个测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才有可能按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可行的对策,即“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申论测试对考生提出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能有效地检查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阅读、处理政务类材料的能力。    
    二、概括要点的要求    
    从给定材料中提炼观点,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和灵活的运用。运用得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考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分析概括能力或思维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平日的素养。从材料中提炼或确立观点,要力求达到四种境界:    
    1求准    
    这要求善于进行发散思考和连类比较,即不但对材料本身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权衡,而且将类似的材料拿来进行斟酌比较,从而找到对材料来说最为恰当、中肯的理性概括。试看下面的例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材料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材料2】我在大学二年级读书时,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一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周末下午学生活动多,都没心思上课,我去教室换鞋,准备参加足球赛,这位老师以为我来上课,便一字一句地说:“一个人,我这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此时,我只好坐下来听课,整个教室只我一个学生。他板书一丝不苟,讲课声音沉着而洪亮。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点头,夹起教案走了。    
    【材料3】一位年轻的女护士,第一次给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当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直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说;“大夫,我们用的12块纱布,你只取出11块。”    
    “我已经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即开始缝合伤口。”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12块纱布。”    
    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是大声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起一丝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节选自金平:《创造奇迹的品格》)    
    【材料1】是一句名人的话,【材料2】讲的是大学里的一堂课,【材料3】讲的是一次手术。三者之间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和共同点,那是什么呢?经过仔细分析,我们知道,用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把三个材料联系起来,这就是:良心,或者说是道德。    
    试想,那位大学老师上的不只是平常的一节课,更是一堂足以体现他的人格的一课,是真诚地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