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申论快速过关 >

第7章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申论快速过关-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候是对事物或事物的部分属性进行分析和概括。因此要求考生必须立足于对给定资料进行整理,又能跳出资料予以归纳。    
    下面是一个关于概括观点的例子: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水经常弄到地上,从地板缝流下去,引起房东叫喊,令他搬家。    
    (2)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片,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钟,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杰克·伦敦是著名的作家,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这三个人身上存在着哪些共同点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身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二是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于是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下面的结论: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勤奋刻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它来自于三个名人的具体行为,又高于这些具体行为,也就是说,这里的勤奋刻苦既可以指贝多芬的弹琴、杰克·伦敦的纸片、居里夫人的经常用功到后半夜两点多钟,又不仅指这些,它可以包括其他类似这三人的一些行为。    
    有时候一些材料放在一起,乍看起来毫无联系,似乎没有共性,也没有两极,那么又该如何概括综合呢?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1)鲁迅——牛。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和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居里夫人——蚕。居里夫人很赞赏蚕的那种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他们,觉得我跟他们是异物同类。    
    (3)杜甫——松。唐代诗人杜甫以种松伐竹的日常生活情况喻自己扶善嫉恶的胸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4)王昌龄——冰。唐代诗人王昌龄以玉壶中的冰自比,喻自己心灵的纯洁,决不因遭贬斥而改变志节。    
    (5)关汉卿——铜豌豆。我国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为了表白自己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敢于刺虐,拿铜豌豆自比。他说:我却是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    
    (6)恩格斯——山泉。他的诗中写道:一股汹涌水流,呼啸着独奔出山谷。松树在它面前倒下,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一条大道,我也将和山泉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    
    这六则材料都是有关名人的,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一个共通之处,那么怎样进行概括呢?概括这种材料一般有两种手法:一是摆脱表面内容,深入一步抽象。比如,可以抽象为:大凡名人,都有自己坚贞不渝的信念和追求。这里的信念和追求虽与材料中的各个具体言行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间接地包含着各个具体材料的因素,所以仍然具有概括力。二是综合法。综合法是将材料包含的若干点或分类归纳,或各个相加,最后得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上边六则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组:(1)、(3)反映的是憎爱分明的道德立场,(4)、(5)反映的是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2)、(6)则表现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将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说:一般地说,凡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就的人物,都应具有爱憎分明的道德立场、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以及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表面上看这三方面的含义各不相同,但这立场、这情操、这精神是有必然联系的,本质是相通的,所以这种综合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节提出有效对策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重点考察应试者思维的开阔程度、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应试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应试者可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结合给定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    
    提出对策的前提是准确地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没有对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正确分析与概括综合,提出对策根本无从谈起。如果说概括部分是提出问题,那么本部分则是解决问题。考生必须记住的是:本部分的解决方案就是针对前面概括出的问题而言的,前面概括了几个方面或层次的问题,这里就应提出几个方面或层次的解决方案。    
    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是建立在对材料综合分析、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前提是吃透材料,弄清其中所反映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构思,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求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申论考试对提出对策的要求    
    1个人定位要准确    
    考生应仔细审题,看清命题者为你设定的身份(即“虚拟身份”)。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你只是作为省级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而不是承担专项职能并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力的决策人员。你提出的“方案”,是供省政府领导机关或省级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参考的。在考生作答的试卷中,有一些“方案”就与考生的虚拟身份不相称,有的是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口吻向辖属职能部门下达指令、兴师问罪的,有的是替代法院审理案件的……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解决问题的任务更是无法完成了。再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给考生“假定”的身份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考生“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意见”。这实际上是给考生一个“再虚拟”身份的空间。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为政府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为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份定位准了,就有可能“抓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当然,“再虚拟”身份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挺醒目,一说净是外行话,效果会更差。这点,请考生务必注意。    
    2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意见或办法    
    诚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在综合分析“材料”时弄清“材料”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但是,遇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便应审视遴选,根据“身份”,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2000年考题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到的“连锁反应”,公安民警对扰民事件爱莫能助……但这都不是“本”,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3意见或办法要有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的意见或办法,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要明确“归口”,要有直接能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落实。二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模糊、脱离实际和坐而论道。例如,有的考生在作答2001年考题时,提出追回所有已出售的“可疑感冒药”和实行全面“退药赔款”的方案就很难付诸实施。    
    以上三点是有密切连带关系的,在构想对策时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相悖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    
    二、提出对策的一般步骤    
    一般地讲,要完成拟定方案的任务,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步骤:    
    首先,要全面地把握材料的信息。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层次,理顺关系,对材料做到了然于胸。    
    其次,要抓住重点,把握主要矛盾,要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了这个关键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再次,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开始的第一步,到关键步骤,到预期的结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写出方案草稿,进行修改、定稿。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方案时一定要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来写,否则,方案再好也不可能得高分。    
    当然,在申论考试中,这一切都是在答卷纸上完成的,一切设计和评估都只是腹案。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在回答时要尽量追求更好的方案,但决不能因为选择最优而犹豫不决;因为你的一切腹案考官都无从知晓,考官看到的只是你的答卷。无论怎样,都要提出一个你认为好的方案。因为事实上,申论考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许你的答案就是最好的。    
    三、提出对策的方法    
    提出对策部分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拟定方案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对给定材料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对材料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要求全面、准确地加工和处理给定的材料,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应该指出的是,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进入材料给定的角色,以“政府官员”或所给的其他角色的身份进行思考,提出决策方案。    
    1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矛盾,所有的决策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的解决,也就不会有决策活动。明确了问题,进行决策才能有针对性,以避免无的放矢。    
    (1)要明确是谁的责任。一要弄清楚是“我们”的问题吗?这是题目所给材料规定范围内的事吗?如果不是,就放弃它。否则,你将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二要弄清楚这是你作为给定角色应该做的决策吗?或者应该将问题向更高管理层的主管反映吗?    
    (2)评估风险。每一项决策都会有风险,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你要去解决不属于自己应该面对的问题,谁会领你的情呢?况且,你能解决得了吗?作出超出自己权力和能力范围之外的决策,比不作出决策更糟糕,而这一点,我们往往会忽视。    
    (3)判别哪些因素将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决策过程中面对的不利因素,增加决策解决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而不是相反。    
    2分析问题    
    在确定了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之后,对问题的分析就成了主要的问题。作为给定角色的“政府官员”或者其他方面的管理者,考生需要正确而又迅速地分析问题。    
    (1)明确决策的时间范围。根据材料反映问题的性质,明确提出方案的紧急程度,并在方案中用明确的文字表现出来,如常常用到“及时”、“紧急”等词语。    
    (2)对同一个问题,在思考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只盯住一点,只考虑一种可能,死板地运用一种思维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