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16章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山清水秀,碧波环绕,风景尤为优美。整座城市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葱郁,湘江、洛江穿城绕廓,哺育了遵义秀丽的自然风光。娄山关上千峰万仞,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怀阳洞内,怪石嶙峋,鬼斧神工,深深震撼人心;赤水丹霞,拔地而起,孤峰窄脊,仪态万千;遵义县的海龙囤雄踞群山之巅,四面陵绝,左右环溪,是我国一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城堡。    
    娄山关:古名不狼山,娄山山脉主峰大娄山,人俗称笋子山,主峰上的关口,即为娄山关。娄山关乃黔北险隘,两侧群峰险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难攻。明万历二十八年,明军名将刘铤曾与播州士兵激战于此。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击溃黔军,再取遵义,横扫娄山关至乌江百余里,史称“遵义大捷”。解放后,先在关口修建毛泽东诗词碑,镌刻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后在关口左侧修建“娄山关红军烈士纪念碑”。两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革命的圣地——陕西延安

    中国革命的圣地——陕西延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的三大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延安历来就是民族融和繁盛之地。在夏朝时期,延安属于雍州辖地;至春秋,群雄争霸,延安几经更迭,先后属于白狄、晋、魏、秦国所辖;秦汉时期,归属于上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延安先后归属于前秦、后秦和大夏。到了隋朝,开始在延安地区设立延安郡,唐宋后一直为延州或延安府。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军队至延安,延安就成为了红色政权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同时也打开了延安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革命圣地    
    延安在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曾是红色革命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留下了大批的宝贵文物和纪念地,更为重要的是还留下了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著名的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凤凰山麓等都是记录着先辈们为革命而忘我奋斗的红色圣地。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宝塔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    
    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建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枣园。    
    延安风光    
    延安那旷达的黄土高原风光亦是得天独厚。宜川县的黄河壶口瀑布,雄浑、奔放。迷人的万华山则拥有千亩野生牡丹,争芳斗艳、姹紫嫣红,甚是美观;洛川塬的典型黄土地貌又凸显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处黄河水面从400余米的宽度突然缩窄为40米,在壶口处骤然下跌30米左右,随后沿一条长达5公里的“十里龙槽”直去,黄河壶口瀑布气势恢宏,四季晨昏晴雨变化无穷,瀑布与十里龙槽河心的右岛——孟门山、黄河大桥等景点组成了黄河中游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黄河系列自然景观。    
    延安自然旅游景点还有万花山、乔山乔北黄龙山林区的自然风光,洛川塬的典型黄土地貌、延河、杏子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等。    
    延安风情    
    延安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颇具特色。民间社火、灯会、闹秧歌、转九曲、信天游等。规模较大的社团活动有安塞腰鼓、洛川瞥鼓、宜川胸鼓,还有陕北农民画、布堆画、毛绣、刺秀、窑洞窗花、民间剪纸艺术等。集中、典型地反映陕北地区民间风情资源的优势。代表有洛川民俗馆、安塞文化艺术馆等。    
    窑洞:陕北地区地理地貌条件特殊,沟壑遍布的黄土高原形成了陕北人特有的住宿环境。其特点是,冬暖夏凉。据说,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时,恰遇敌机轰炸。警卫员焦急地催促主席躲到防空洞去。主席却丝毫不动,泰然道:“怕什么?窑洞就是防空洞,结实着呢。”    
    信天游:陕北民歌一种,陕北与内蒙接壤之地称为“信天游”,陕北神木府谷地区称为“山曲”。篇幅短小、精悍;歌词简单、质朴;曲调高亢,粗犷奔放,充分体现了陕北人豪放的性格。一如当地民谚“信天游,不断头,你想咋游就咋游”,信天游是陕北人的精神写照。经典歌曲有《走西口》、《送哥哥》等。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司马迁的出生地

    司马迁的出生地——陕西韩城    
    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乡宁县、河津县、万荣县隔河相望,西依梁山与黄龙县接壤,南连合阳县,北靠宜川县。    
    历史沿革    
    西周初年,周武王诸子封于韩,称韩国。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少梁。后韩、赵、魏三分晋地,少梁属魏。周显王十五年秦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秦灭六国,夏阳属内史地。莽新时,改夏阳为冀亭,东汉时期复名夏阳,后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夏阳从合阳分出,改为韩城县。唐初曾为西韩州州治,后更名韩原县。唐天成元年复名韩城。金贞三年升置桢州,县治徙于薛峰以东土岭。元至元六年废州,县治迁回今址。明清沿袭。    
    1948年3月成立韩城县人民政府。1959年合阳县及黄龙县白马滩地区合并于韩城县,1961年又分置。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改为韩城市。    
    司马迁的故乡    
    韩城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出生地,素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    
    文物遗产    
    重点文物:有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韩城大禹庙是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颂扬大禹精神而修建的一处祭祀性庙宇。大禹庙位于韩城市郊东2公里黄河岸边的周原村。韩城大禹庙是目前全国建庙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禹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东墙有《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西墙有郭子仪《宴庆图》和《单骑见回纥降图》一幅画两个场面。壁画结合巧妙,形象逼真,是研究元、明时期历史、民俗和绘画艺术等方面难得的实物资料。    
    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古代军事重镇

    古代军事重镇——陕西榆林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历史沿革    
    榆林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榆林西部建都统万城,国号大夏。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宋朝时榆林被北宋、西夏和金国反复争夺占领。明朝设榆林卫,为边防九边重镇之一。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    
    革命史实    
    榆林人民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明末,由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率领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陕人的光荣”,为世界十五大农民起义之一。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时最长的反教斗争。    
    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榆林市的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在这里下达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当时,榆林农民在连年歉收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地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发生过一年七次交纳公粮的感人事迹。    
    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两万多人,涌现出李子洲、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知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    
    文物古迹    
    榆林市境内有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市境,其上的墩、台、寨大多保存完好;榆林古城墙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之一,城内密集地分布着星明楼、万佛楼、梅花楼和戴兴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显示出塞上古城的风貌;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镇北台和“露天书法艺术宝库”的红石峡早已闻名遐迩;集风景、艺术、宗教于一体的青云寺、悬空寺、黑龙潭和万佛洞等古寺庙,大多得以修复。此外,榆林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汉代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处

    汉代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处——陕西汉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