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6章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遥古城的特色,在于古城内基本以古建和民居为主。民居多为四合院形制,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和“目”字型基本布局形式。主建筑正房为三间或五间砖拱券窑洞,前面建木构披檐,明柱上木雕。屋顶为平顶,有的上筑照壁,风水楼;东西厢房及倒座南房,均为单坡向内坡木结构瓦屋顶,街门一般在中轴线左侧倒座梢间或轴线上,街门对面有影壁。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大约有400多处。    
    平遥三宝    
    平遥人杰地灵,哺育了许多杰出人物。历史上有西晋文学家孙楚,东晋文学家孙盛,著名玄言诗人孙绰;有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党组织创始人之一侯士敏、刘胡兰式的抗日女英雄梁奔前。当代也涌现出了许多神州栋梁,学界名流。有经济学家李予昂、外交家郝德青、历史学家侯外庐、美术家李琦、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瑶、歌唱家郭兰英、作曲家巩志伟、语言学家侯精一等等。这些杰出人物,是平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古城商业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平遥物产丰富,平遥牛肉从明代中叶就驰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早在40年前就被评为全国美味佳肴食品。还有长山药、槟果等许多农副产品,远销国内外。    
    近几年来,平遥古城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日本建筑专家几度来平遥考察,认为“平遥古城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也说“平遥是世界古建筑中心”。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晋国三城——山西新绛

    晋国三城——山西新绛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古城新绛    
    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踞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    
    古城原为“卧牛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南为嘴,背为臀,东西天池为牛眼,角塔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宝塔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是“临川笼丘”因地制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虽历经1400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人文景观    
    新绛的建筑艺术:新绛之奇,奇在绛州大堂。绛州大堂,是唐代创建的州衙大堂,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座州衙大堂之一。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唐初,左将军张士贵奉命在此设帐募军,寒窑出身的薛仁贵风尘仆仆来投军,走上了报国平寇的军旅生涯。    
    新绛的园林艺术:新绛之美,美在绛守居园池。此园历代俗称“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等,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园林之一。名园是以建造和山水花木的组合为主旋律,以历史、文学、书法、绘画、雕刻、音乐、戏曲、工艺美术等门类艺术作为和声协奏,把各种不同门类的作品有机地荟萃在一起,从而给人以一丰富多样的审美感受的综艺博物馆。    
    新绛的鼓楼艺术:新绛之乐,乐绛州三楼。钟楼、乐楼和鼓楼,是古绛州百姓传报平安,祈愿酬神的公益性建筑。钟楼,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地势高耸,台基宽阔,呈正方形,楼身四周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乐楼,是唱戏的舞台,现存为明代建筑。鼓楼,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登临鼓楼,四周风光尽收眼底;钟楼、乐楼、鼓楼三楼并峙,而且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在全国文化名城中属奇观。    
    新绛的寺庙艺术:新绛之神,神居龙兴寺。新绛城北街的龙兴寺,始建于唐,初名碧落观。宋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后改名龙兴宫、龙兴寺。寺内藏有仙迹神刻碧落碑。碑是唐代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等人为其母祈福而立。碑文全系篆书,行笔精绝,书字奇古。据州志记载:有两位仙道答应篆碑,闭门三日后,化白鸽而去,碑文刻成。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应有尽有。    
    传统产业中深受国人喜爱的“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绛州澄泥砚”、“贡笔”、“贡墨”、“云雕漆器”。这些产品驰誉海内外,为世人所钟爱。    
    新绛的文化    
    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时也曾途经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120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越南著名人士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为了保护和弘扬新绛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发展振兴新绛经济,1994年1月国务院将新绛县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

    阴山南麓的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处阴山南麓,南濒黄河,周边为碧草千里、牛羊遍地的内蒙古大草原,自古就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草原风情。呼和浩特,蒙古语,其意思为“青色的城市”,简称为“青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的草原之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自治区的首府之所在。    
    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留下了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在50万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作为“大窑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曙光。战国时期,赵国在土默川始建“云中郡”,写下了呼和浩特历史的第一页。在漫长的历程中,几度兴衰,曾建立过“云中”、“盛乐”、“丰州”等城。直到公元1572年,明代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在这里筑城、建庙,大兴土木,建成一座初具城市规模的“库库和屯”,这就是发展到今天的呼和浩特的前身。清代又在此基础上扩城屯兵开市,使呼和浩特成为当时南北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因城中的寺庙众多,而被称作“召城”。“一座城池半城庙”,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点。召庙文化如此发达,在我国还是少有的。    
    “召”,是专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庙而言的。呼和浩特昔日的召庙数不胜数,“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这是过去人们形容召庙众多的一句俗语。其实,旧日召城中的召庙远远不止这些,但常人只知其多,却难以尽述其名。    
    呼和浩特的召庙中,最负盛名的还是大召。它也是召城中最早的召庙,早在四百多年以前就已闻名塞外了。大召,蒙古语称“伊克召”(“伊克”汉译为“大”)。明代时,朝廷赐汉名“弘慈寺”。以后,清代又赐名“无量寺”,一直沿用到今。大召,建成于明朝的万历年间,它既是呼和浩特建的第一座召庙,也是内蒙古地区建的第一座喇嘛庙。    
    另外,在呼和浩特市内还分布着红山文化、大窑文化遗址、黑城遗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古代文化遗迹。    
    草原风情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每年于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它是在那达慕(亦称蒙古游戏节)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远比那达慕大会要丰富。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现代舞、摔跤(即搏克)等表演节目,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    
    昭君文化节,每年7~8月举办一次,前身是昭君庙会,1999年始改称昭君文化节,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一项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呼和浩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