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第112章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112章

小说: 剑桥中国隋唐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歧途。自然,这个方法看起来并不出众,但是对于某些晚唐的题目 (例如9 
世纪的政治派系斗争,千余年来都在那里各执一词地解说纷纭)说来,由于 
缺乏过硬的新材料,所以究其实只能对传统的曲解加以解析,此外就再也不 
能有什么作为了。有时,我们能从唐代的诗文集中勾稽一星半点关于这些困 
难问题的材料,但毫不奇怪,这些用来确证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件的材料又 
往往证明是站不住脚的,或者竟是不可信的。总而言之,现代学者才刚开始 
致力于8世纪和9世纪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方面的研究,因此,下面的论 
述应该看作是对晚唐政治所作的一个初步的提纲挈领式的描绘。 

… Page 339…

                   安禄山之乱及其后果 (755—786年) 

                                                                                 ① 
        安禄山(703—757年)是一个有部分粟特人血统的职业军官。他在政 
  治强人、宰相李林甫 (752年死)的庇护下,从地方行伍起家,爬到了雄踞 
                                                         ② 
  满洲边境的范阳镇节度使这一权重一时的高位。在8世纪40年代之末和50 
  年代,安禄山装成普通一兵和滑稽可笑的小丑模样,成了长安最新奇的怪人, 
  甚至被宠妃杨贵妃认为义子。可是在李林甫于752年死去以后,安禄山认为 
  自己是唐朝朝廷中有力的争权者,因为他在东北建立了强大的基地。他威胁 
  着杨贵妃及其堂兄、身为新宰相的杨国忠 (756年死)的地位。于是这两方 
  政治势力展开了一场神经战,因为在8世纪中叶,虽然唐玄宗(712—756年 
  在位)不积极参加一般朝政了(史书责怪他专搞宗教活动和沉缅于奢侈生 
  活),但国事的处理和政权的行使仍然需要得到他的赞助或批准。在这样一 
  场争权力的斗争中,在京城的杨家兄妹当然比安禄山占有地利的优势,因安 
  禄山身在范阳,相距有800公里之遥。他不可能冒险地长途跋涉到长安去驳 
  斥杨家对他的控告,但他也不能准许杨家的阴谋发展下去,让敌人解除他的 
  兵权,甚至将他投入审讯。不庸置疑,这种猜疑不安的气氛一定促使他下决 
  心向朝廷造起反来。③ 
        安禄山掌握训练有素的精兵,按不同的估计约有10—20万之众(包括从 
  边疆部落中征调的骑兵),另有在今日北京周围地区的一个巩固的基地。反 
                                                                         ① 
  之,由于中央军和其他军事组织都已腐败,政府则准备不足。它自己没有直 
  接掌握的军队,只有由皇宫侍卫组织起来的一些小部队。结果是在叛乱爆发 
  后不到两个月的755年后期,安禄山的军队就长驱直入地南下,过河北,下 
  东都洛阳,并且进抵潼关东端的渭水和黄河交汇处,其地距长安仅100公里 
          ② 
  远了。 (这一叛乱的细节,详下) 
       唐廷只得唯那些尚忠于皇室的节度使的军队是赖了。节度使哥舒翰(756 
  年死)曾为朝廷效力,用兵于西部边境以反对吐蕃,现时派他来镇守潼关, 
  以遏阻安禄山的前进。可是,他一到任就陷入绝境,在他和朝廷之间爆发了 
  棘手问题。为了消解长期存在的不满,哥舒翰于公元756年初劝说皇帝诛杀 
  另一节度使。杨国忠对这件事无左右的能力,他愤怒地把哥舒翰的复仇行为 
  看作另一次锐利的打击,即一个封疆大吏想牺牲朝廷官员以取得权力的杀手 
  锏。因此,杨国忠进行反击,他建议皇帝命令哥舒翰从安全的潼关据点向叛 
  军出击。唐玄宗接受了杨国忠的建议;尽管哥舒翰反对,但他别无选择,只 
  得遵命出击。他的军队马上被击败和溃散。哥舒翰于是投降安禄山。通向长 
  安的道路被打开了。 
       像惊弓之鸟的皇帝及其随从于公元756年年中从京师向西南方向逃亡, 
  经过崎岖山路之后进入四川境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名播古今的事件。唐玄 
  宗的逃难成了许多绘画和诗歌的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有白居易 (772—846 

① 浦立本: 《安禄山之乱的背景》(伦敦,1955 年),第2 章。 
② 同上书,第5 章。日野开三郎:《中国中世的军阀》(东京,1942 年),第10—27 页。 
③ 见前引浦立本书,第7 — 8 章。 
① 滨口重国:《从府兵制度到新兵制》,载《秦汉隋唐史研究》;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北京,1962 

年),第215—246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7—222 。 

… Page 340…

  年)的歌行《长恨歌》,此诗叙述了皇帝被乱兵所迫同意处死杨贵妃后的悲 
            ③ 
  痛之情。士兵们还要求杀杨国忠,作为他们护送唐玄宗,过离乡背井的凄苦 
  生活的代价。不论是《长恨歌》还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其他伤感的诗歌,宰相 
  杨国忠和杨贵妃都被说成是以前15年盛世繁华的凋谢的象征,也被看成是罪 
  有应得的腐败人物。他们自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他们也是那些被破坏了舒 
  适生活的人们泄愤的替罪羊和牺牲品。对于政治和社会精英集团来说,他们 
  感到震怖莫名,因为他们看到了强大的唐帝国政府竟尔瓦解于顷刻之间,并 
  且更为震惊恐怖的是,皇帝已于夜间仅带少数亲人和心腹悄悄离开京城出 
  走,他们自己却被遗弃在原地。许多世家大族的成员惊慌失措地南逃,有些 
  人再也没有回来。长安陷落后不久便出现了8世纪后期经常能见到的悲观失 
  望的不信任情绪和严厉批评的情绪。① 
       离开了马嵬驿行刑之处以后,唐玄宗的逃难人群便一分为二。实际上, 
  在马嵬驿向皇帝纷纷提出应该去的地方有几个——有人说去太原,有人说去 
  灵武,有人甚至建议折返京城;但是不管有多少人反对,皇帝仍然坚持杨国 
  忠原来的意见,那就是他应该逃往四川,而由他的臣民寻找时机,重整旗鼓, 
  并赶走叛乱者。当玄宗出发往成都时,他把太子暂时留在后面,让他向老百 
  姓的代表解释这一战略撤退的意义。代表们生气了,结果,太子的心腹顾问 
  们——包括他的两个儿子在内——都敦劝他应促使唐王朝努力捍卫自己。他 
  们争辩说,如果他和他的父亲都僻处西南而不与天下通声气,那么,唐皇室 
  将很快被人遗忘。史料告诉我们,太子在经过应有的迟疑之后,听从了他的 
  顾问们和人民的意见而向北进发,只带了数百人急行军至黄河西套的灵武。 
  在这个设防坚固的根据地,太子打算召集仍然忠于皇室的将军们和节度使们 
  纠集和装备一支勤王军,以期夺回京城,准备让玄宗胜利地回銮。正像顾问 
  们指出的那样,要尽孝道,莫过于此。① 
       形势很快就明朗了,太子自己应该即皇帝位,而关于他一再逊让的说法 
  也恐怕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756年夏,唐玄宗上太上皇帝尊号;虽然他在 
  一段时期内继续暂时保留了一个朝廷,但符玺却被送往45岁的太子处;后者 
  的庙号为肃宗(756—762年在位)。可以假定,对这样一次篡权行为有过一 
  些反抗,但是,老皇上毕竟能处之以很得体的方式,并且他也定能忆起他就 
  是在非常时期即位的,所以他没有试图阻止此事。总之,几乎没有哪一个高 
  级官员赞成一位宰相提出的建议,把唐帝国分给玄宗皇帝诸子,使之形成为 
                       ② 
  一种封建的政体。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进一步分裂国家实乃灾难。 
       远方州镇中效忠唐室的官员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是在约两个月以后,但 
  他们至少有理由开始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中兴唐王朝。尽管西北的少数军官 
  在最初有所反抗,但帝国数以万计的军队纷纷从东线抵达灵武和太原,从而 
  壮大了那里的队伍。这些部队由将军郭子仪 (697—781年)和李光弼 (708 

③ 《白香山集》(商务印书馆版),卷12 第47—48 页;参照G。伯奇编:《中国文学选集》(纽约, 1965 

年),第1 卷第266—269 页。 
① 浦立本:《公元755—805 年唐代文化界生活中的新儒家与新法家》,载芮沃寿编:《儒家信仰》(斯坦 

福,1970 年),第83—85 页;D。M。麦克马伦:《8 世纪中叶的历史理论和文学理论》,载芮沃寿和崔瑞 
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 年),第 307—34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7 第6974—6978、6980—6981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9 第7004 页。 

… Page 341…

  —764年)统率;这两人即令不像后世史家所说的那样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 
  才,也仍不失为有能耐和富于经验的将领。另外,通常构成中央政府的官僚 
  群现在不在皇帝身边了,这本身就是有利条件。军队可以向地方征发粮食马 
  匹,以满足他们大部分的需要,同时,数量不大的给养品也从华中经过汉水 
  运到了灵武。肃宗的流亡政府在757年初已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来打败他的一 
  个兄弟永王璘的挑战,后者想在长江中游建立一个单独的“封建”政权。 
       经过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胜利之后,757年春天肃宗决定以收复长安为天 
  字第一号任务。由于得到其地位至少是可汗之子所率领的、来自北方大草原 
  的回纥突厥骑兵的帮助,这次战役在秋天发动。长安迅速攻克,但当要求回 
  纥人继续前往洛阳时,困难出现了。回纥王子声称,没有人把这计划于事前 
  告知他,他便当面羞辱唐王朝的新皇太子。后来在克复洛阳之后,政府不得 
  不在原议之外又厚赂回纥人,以示笼络。可是,就在那个冬天,唐皇室尝到 
  了凯旋的甜头。太上皇帝又一次祝福他的儿子继位,官吏们都领受了赏赐, 
  黎民百姓至少可免于叛乱者的掳掠和杀戮之苦。 
       但是,这样匆匆忙忙地回到两个首都来,是不是一个战略性错误?很可 
  能是的,因为朝廷突然放弃居无定所的状态,采取了固定的驻地,这样就负 
  起了供应和防卫固定驻地的责任。虽然皇帝的军队足以打到洛阳,但他们还 
  得深深地依靠外族的骑兵来建立打击力量,所以他们根本自己无力向前进 
  军。而且最重要的是,唐王朝既然生存下来了,紧迫感即随之消失。人们的 
  思想开始注视着自己的未来;他们不再艰苦地作战了;因此战争拖延了下来。 
  现在已不像肃宗在灵武时,甚至也不像后来进军长安时期那样毫无其他道路 
  可走。例如,李泌(722—789年)即令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也是肃宗的一 
  位高明的宰相,他曾向肃宗提议直取叛军的心脏范阳。叛军的交通线似乎延 
  伸得太长,而那种策略可以深入敌人领土,在侧面包围敌人在洛阳和长安的 
  军队。在皇帝的部队和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