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第39章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39章

小说: 剑桥中国隋唐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探子报告,他们计划在李世民送元吉出征突厥人之际将他杀害。这时,他秘 
  密地把扮成道士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召进他的营地以协助他制定计划,同时, 
  他又贿买玄武门禁军将领常何,使之听命于己。玄武门位于长安北面城垣之 
  中心,是出入禁城的要道。由于它地处冲要,所以禁军都驻扎在它的左近, 
  以负责防止任何敢于政变的尝试。① 
       阴历六月初三,李世民谎奏说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唐高祖即对此事进 
  行按验。次日早,高祖的一个妃嫔把李世民对他们的控告通知建成和元吉, 

① 有若干证据表明,太子建成是被诬罔的。见《资治通鉴》,卷191 第5986 页《考异》。李树桐走得更远, 

他认为传统记述都是唐太宗的支持者及后世史家——特别是许敬宗所精心编造出来的。可是在 《隋唐史研 
究》 (第276—281 页)和《玄武门之变》(载《大阪大学教育部集录》,16'1968 年',第29—32 页)中, 
布目潮风反驳了这种看法,但他并未提出具体理由。 
② 《资治通鉴》,卷191 第5990 页。唐高祖告诫李世民说:“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 

耶!” 
① 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40—143 页。 

… Page 120…

  他们便决定不去朝廷而径自去见皇帝求情,因此打马直奔皇宫,想为自己辩 
  护。 
                                             ② 
       可是正在这时,李世民领 12名 心腹部署在他此时已控制的玄武门阵 
  地。当建成、元吉到达宫门入口处玄武门时,他们被伏兵袭击。建成被李世 
  民砍死;元吉则被李世民的军官尉迟敬德所杀。建成和元吉的随从于是对玄 
  武门发动攻击,但当两位被杀主子的头被拿来晓示众人时,他们的攻门努力 
  便即刻瓦解了。 
       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不久,唐高祖表现了颇不利于李世民的态度:他曾允 
  许把李世民的几个要员调走,同时他也默默地看着建成在京城发展部队,使 
                                           ① 
  它的人数明显地多于李世民的部队。紧接着玄武门的事变,李世民派了他的 
  可靠的将军尉迟敬德(即唐高祖前不久要处死的人)去向皇帝报告政变的结 
  果。据说,在玄武门事件发生时,高祖正在宫内的湖面上划船。这时,尉迟 
  敬德身穿全副甲胄荷戈而至 (这一行动通常罪当处死),把高祖两个儿子的 
  死讯告诉了他。李世民用了这一戏剧性的手法告诉他的父亲:唐廷内的潮流 
  变了,他现在完全控制了局势。② 
       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 
  府的实际控制权。阴历八月初九,唐高祖可能是由于被胁迫而放弃了皇位, 
  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后来在中国历史上被谥为太宗)。与此 
  同时,唐高祖被尊为太上皇。 
       唐高祖逊位之后,无论在事实上或名义上都变成了退隐皇帝,只偶尔出 
  席宫廷礼仪。关于公元626年以后的年代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我 
  们知道的很少,但是,最近事变所引起的创伤似未治愈。公元632年,监察 
  御史马周上疏诉陈:年迈的高祖住在宫城西部狭窄的大安宫内;虽然它去太 
  宗之宫咫尺,但太宗已经好久没有去省视他了。马周还进一步指责说,当太 
                                                                ③ 
  宗要去夏宫避暑时,高祖却被留在长安受热天的煎熬。可是,后来太宗也要 
  邀请高祖和他一起去避暑时,高祖谢绝了。太宗于是在宫城的东北面建造大 
  明宫作为他父亲的避暑离宫,但高祖在施工期间却一病不起,而于公元635 
  年阴历五月死去,没来得及住进他的离宫。另外一件事情也一定很重要,即 
  唐太宗给他父亲建造的陵寝明显地小于他为他妻子所建造的宏伟的陵墓,他 
  也打算把那里作为自己的安葬之地。这一举措的含义肯定对唐太宗的一位官 
  员有所触动,他讥讽太宗为不孝。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 
  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 
  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 
  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 
  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 
  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 

② 按照布目潮风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说法,李世民所带领的人是12 名,而不是传统记述中的9 名。 
① 见傅乐成:《玄武门事变之酝酿》,载《文史哲学报》,8 (1958 年),第174—175 页。 
② 《资治通鉴》,卷191 第6011 页。 
③ 《旧唐书》,卷74 第2613 页。 
①  《新唐书》,卷97 第3871 页;见韦克斯勒:《天子的镜子:唐太宗朝廷中的魏徵》(纽黑文,1974 年), 

第136—137 页。 

… Page 121…

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 
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 
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 
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 
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 
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 
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 
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 Page 122…

                       第四章 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 
                                (626—649年在位) 

        后来的太宗李世民本为高祖次子,公元600年生于今陕西省武功县。① 
  他母亲出身于一个极有权势的氏族——窦氏;她的姐姐是杨广 (即后来的隋 
  炀帝)的夫人。窦氏和隋、唐的皇室一样,是一个含有异族血统的氏族 (其 
                            ② 
  原始姓是纥豆陵氏), 它在初唐时期一直非常有权势,出了两个皇后、六个 
                                       ③ 
  王妃、八个驸马和一大批高官。太宗的母亲生长于她舅父北周武帝(他的妹 
  妹是她的母亲)宫中,据说李渊在那里的一次射箭比赛中和她订了婚;她死 
  于614年。④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自然只是一个贵公子,不可能受到任何准备将来作 
  帝王的特殊教育。他受的肯定是当时上流阶级的典型儒家教育,因为后来他 
  作皇帝时表现出他深通经、史,而且是一个书法家。李氏家族具有强烈的北 
  方民族传统,当然是佛教信徒;高祖的几个儿子都有佛教的乳名。但和大多 
  数的汉—突厥混血贵族一样,太宗早年受的教育侧重武术,尤重骑射。当时 
  的史书里充满了关于他的勇敢和富有军事天才的故事。他擅长骑术;装饰他 
  陵墓的他所喜爱的六匹骏马的浮雕,现在仍然被保存着。 
        和他的兄弟们一样,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战争考验。当他还 
  只十几岁时就随他父亲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 
  东突厥人的入侵。据传统记载,太宗仅仅15岁时就曾率领一支人马,在山西 
  北部长城的雁门救出被东突厥包围的隋炀帝。这个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太宗第 
  一次出现于历史的记载,但恐怕不可靠。① 
        李世民的身份在唐朝的最初年代基本上还是一个军事将领。作为一个英 
  勇而常胜的指挥官,他的品格形成于他夺取帝位的多年的艰苦野战时期。他 
  确实有帝王之姿,在朝廷上显得很庄严威武。他好冲动,易被激怒,当他发 
  怒时面色紫胀,使周围的人不寒而栗。他在处理突厥事务上的成功,多半应 
  归功于他坚强的个性和英雄的风度。 
        太宗认为,是人,而不是天,决定人们的命运,他采取的理性主义态度 
  是与这一时期的传统信念背道而驰的。例如,他即位不久全国各地的官员不 
  时奏报祥瑞和凶兆,他驳斥说:“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若时主肆 
                                                                     ② 
  虐,嘉贶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征不能致其恶。” 后来,他命令在一 
                                                                                     ③ 
  个不误农时的日子举行太子的冠礼,而不顾有人关于此日不吉的劝告。他曾 
  嘲笑以前很多服食丹药求长生的帝王。 
        太宗是一位非常自觉的帝王,深切关心他留给后世的形象。我们知道, 
  他企图改动实录关于唐朝创业的叙述和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以提高他的历史形 

① 太宗生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即有从生于597 年到生于600 年四种年头的说法。 
② 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北京,1955 年),第175 页。 
③ 《旧唐书》,卷61 第2369 页。 
④ 《旧唐书》,卷51 第2163—2164 页。 
① 宾板桥:《唐朝的建立:隋之灭亡和唐之兴起》(巴尔的摩,1941 年),第49 页。 
② 《唐会要》,卷28 第531 页。 
③ 《贞观政要》,原田种成编印(东京,1962 年),卷8 第241—243 页。 

… Page 123…

  象。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 
  ——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毫无疑问,太宗具有作出戏剧性和炫耀性姿态的才能。我们现举一件逸 
  事为例来说明他喜欢做作的习惯:628年,京畿地区发生蝗灾。他到皇宫北 
  部的御花园中亲查灾情。他抓起一把蝗虫叫骂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 
  宁食吾之肺肠。”于是他举起这把蝗虫往口边送,准备吞食,侍臣们阻止他 
  说,“恶物或成疾”。他坦然回答:“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说着,把 
  蝗虫吞吃了。① 
       太宗在位初期,一直表现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朝臣意见的尊重。他为缺 
  乏治国的才能而经常表示担忧,并声明由于他早年从事军旅,没有受过做帝 
  王的教育。他曾说:“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匠, 
  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