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写杂谈 >

第21章

读写杂谈-第21章

小说: 读写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过古稀、满头白发,但是我还有青年高觉慧那样的燃烧的心和永不衰
竭的热情,我要遵守自己的诺言,绝不放下手中的笔。

我啰嗦地讲了这许多话,都是讲我自己的事情。我想,朋友们更关
心的是中国文学界的情况。我该怎么说呢?我说形势大好,四个月前中
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的闭幕词是我作
的,里面有一段我引用在这里来结束我的讲话:

今天出席这次大会,看到许多新生力量,许多有勇气、有良心、有才华、有责任心、
敢想、敢写、创作力极其旺盛的,对祖国和人民充满热爱的青年、中年作家,我仍然感觉
到做一个中国作家是很光荣的事情。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写作的时间是极其有限了,
但是我心灵中仍然燃烧着希望之火,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和我们无比善良的人民,我仍然
怀着十分热烈的爱,我要同大家一起,尽自己的职责,永远前进。作为作家,就应当对人
民、对历史负责。我现在更加明白: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绝不是一个鼠目寸光、
胆小怕事的人。


读后感
读《木偶奇遇记》

我费了几点钟功夫把《木偶奇遇记》读完之后,我虽然已经不是一
个小孩子了,然而我也像丰子恺先生家里的孩子们那样被这奇异的故事
迷住了。我本想写点“短评”或“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但转而一想,
如果照我的意思写出来,除了不满意本书之带有很浓的教训主义色彩(我
以为童话不应该带有教训主义色彩的)一句话外,便尽是恭维的话了。
厚起脸皮来大捧特捧人人皆说好的一本书,也许会被人叱曰无聊,所以
倒不如叙述一件事实证明本书的价值,又可免掉自己来献丑。倒是一举
两便。

从前,大概就是1905 年罢。在这年3 月的一家报纸上有一位华德夫
人向读者们叙述了一件故事道:

我几天前走进了一所育婴堂。四个小孩子围着一个衣服穿得很朴素的老太太坐着。

这四个小孩的年纪是从两岁到九岁。那位老太太相貌端丽,灰色的短发向后面梳去,但依

然在她底宽大的额上飘舞。她在向这几个小孩叙述一个奇异的木偶冒险的故事。她的眼睛

里充满了逸兴,她把木偶的一切事迹说得非常活灵活现,连木偶的跳舞也描写得有声有色。

这四个小孩把什么都忘记了,只知道那个叙述故事的可爱的老太太,和她的迷人的故事。

她说完了故事后便坐在一个矮凳子上,四个小孩围着她,她一面口里还在继续不断地说些

最有趣的话,一面手里很快地折出各种使人着魔的,可爱的形状——公鸡啦,船啦,篮子

啦,木偶啦,应有尽有。几分钟以后那三岁的小孩便在她的膝上睡着了,小孩之征服的一

件事就做得完完全全了。

这一个叙述故事的老太太非他,即著名的“俄国革命之祖母”加塞

林·布烈斯科夫斯加亚夫人是也,她的一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监狱

和西伯利亚的放逐地上度过去的。今尚健在,因与俄国执政者主张不合,

亡命保加利亚。去年在布拉格大做其八十五岁寿辰呢!

于此可见《木偶奇遇记》的价值了。

《争自由的女儿》①序

我感谢梅弟,他底这本小小的书使得这几天心情恶劣的我做了一个
好梦。

不知为什么缘故,在这个大时代中我只感到沙漠上似的寂寥,悠长
的岁月就在这不死不活的寂寥中过去了。然而梅弟底《争自由的女儿》
给我带来了一个炸弹,它底爆炸声是我亲耳听见的。我如今不再在这种
寂寥中断送我底青春了。

从这本小书里,我回忆到几年前我最初献身于社会运动的情形,我
又再感到我在我底小说《灭亡》里所描写过的“立誓献身的一瞬间”,
而且我又看到几年前的我的面影(虽然这书里并没有我)。所以这本小
书给与我的感动,是非常之大,不可以言语形容出来的。而且我相信不
仅是我,便是所有从事于社会运动的男女青年读了这本小书,也许会与

①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9 年2 月《开明》第一卷第八号。署名一切。
① 《争自由的女儿》,梅子著,1929 年10 月上海出版合作社出版。

我有同感罢。

然而这本小书还给了我们以一个“新妇女”之典型,——即所谓“争
自由的女儿”。这使我记起了我去年在法国时所译的一篇题作《为了知
识与自由的缘故》的长篇故事。那篇故事是叙述另一个国度的一个青年
女儿求知识争自由的事实。这所谓争自由自然不仅是争个人的自由,而
且也是要争众人的自由。而梅弟底小说里的女儿所求的,所争的也正是
那样。

在《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俄国的新妇女
第一力求获得她们多年所不能得到的知识;其次力求做一个独立的人,
这并不是为着她底自私与个人自己的安乐,而是为着便于尽力于俄国,
于人类以及一般的自由与进步之目的的缘故。这样的‘新妇女’自第一
次露面以来就充分地表现出来她们对于她们底目的之真挚,热心,忠诚,
自己牺牲,甚至于死,这样的妇女是其他各国的历史上所少有的。。。”
虽然久别新归的我不曾在中国看见这样的“新妇女”,但在梅弟底小书
里我却看见她了。

这小说底结局并不能使人愉快,乐之与若丽被害了,她们底两个姊
姊还在长夜漫漫中期待天明。读了这篇忧愁的故事谁能不感到深切的悲
哀,能不拿他底眼泪来为这故事里的主人公而流?她们——争自由的女
儿——为了替同胞争自由的缘故牺牲了一切个人的幸福,但她们底牺牲
只造成了自己底更悲惨的结局。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的事啊!

然而亲爱的读者,你们要记着:就在这样的痛苦生活中她们也不曾
有过丝毫的悔恨。在她们除了这样的生活外,也没有更好的路了。如果
她们能够再生一次,以充满了希望的青春再来一次生活之旅路,我相信
她们也一定是重走着这同一的道路!事实上难道我们能够说世间还有人
比较她们更忠实地尽过了做人的义务么?

争自由的女儿,如果中国真有这争自由的女儿的话,那么请接受我
底祝福!

《沉默》序(二)

我读过一些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

拉马丁的《吉隆特党史》在解释法国大革命方面是失败的,这是一
本充满偏见的著作。但是诗人的优美的文辞常常激动我的心。同时书中
攻击诬蔑马拉等人的地方也很使我愤慨。

马拉成了许多王党或者右倾历史家攻击的目标,是很自然的事情。
因为在当时的革命领袖里面马拉比谁都更爱人民。他被称为人民的朋
友。他的确是人民的最忠实的友人。吉隆特党骂他做吸血的疯子,历史
家如马德楞等甚至用了许多不堪的话来形容他。但是如今许多文件摆在
我们的眼前,使我们明白马拉在法国大革命中担任过什么样的角色。

哥代刺杀马拉并不是偶然的事情,她实现了王党和吉隆特党的愿
望。老实说她只是一个入了迷途的狂热者,上了别人的当,做了一件傻
事(不,坏事!)。虽然她自己在法庭上说:“我杀一个人以救十万人;
杀一个匪徒以救无辜的人;杀一头野兽以谋祖国的安宁。”其实她想保
护的不过是她的本阶级(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已。

对于马拉的死,我很觉遗憾。而且这个“热烈的、悲歌慷慨的、充


满着爱护人民和正义的心的人”,常常被人误解、被人诬蔑、被人侮辱
的事使我非常愤怒。

有一天我在巴黎蜡像陈列馆看了马拉被刺的悲剧回来,一百数十年
前的景象激起了我脑海中的波涛。我悲痛地想到当时的巨大损失,我觉
得和那些在赛纳河畔啼饥号寒的人民起了同感。这时候我翻开了拉马丁
的书,马德楞的书,和道布生的论哥代等的书(《四个法国妇人》),
我的愤怒又从心底升上来。我无法自遣,曾经想过用我这管无力的笔来
描写这个历史上的大悲剧,马拉的死。但是我并没有写成这样的一篇文
章。

今年2 月《文学》月刊准备出版“创作专号”,向我征稿。为了避

免留难①,我写了一篇关于罗伯斯庇尔的文章寄去。那时我正在读拉马丁

的书消遣,读到书中丹东派上断头台时,罗伯斯庇尔躲在房里悲叹的一

段。罗伯斯庇尔说:“可怜的加米,我竟然不能够救他!。。至于丹东,

我知道他不过给我带路;然而不管是有罪或者无辜,我们都必须把头颅

献给共和国。。”我想抓住这个心理来描写,又想另写一篇来说明丹东

的为人和他的灭亡。

罗伯斯庇尔并不像某一些右倾历史家所描写的那样。他的确是一个
不腐败的重视道德的人。他热爱革命。但是他过于相信自己。他在人民
啼饥号寒之际,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却讲道德杀敌人,使得人民在下
面怨愤地说:“我们饿得要死,你们却以杀戮来养我们!”他没有能消
除人民的不满,却叫国民大会议决最高主宰的存在和灵魂不死,“想用
这个来弥补革命的裂缝”。结果他自己被反动派联合起来送上了断头台。

我当时并非在写历史,我只想说明一件事情:单靠恐怖政策不能解
决问题。① 

我把这篇失败的文章寄给《文学》,用“王文慧”的笔名在“创作
专号”上发表了。文章在杂志上面印出来以后,朋友们来信鼓励我,要
我多写几篇这一类的东西。因此我又写了《马拉的死》。后来再写了一
篇《丹东的悲哀》。这样我便把山岳党三大领袖的故事完成了。

写完重读,我自己并不满意,而且想到像我这样的人竟然大胆写出

了历史小说一类的东西,自己也不免要红脸。但是既然写了出来,我也

就顾不得许多了。不过有几句话是应该由我来声明的:

《马拉的死》里面的描写除最末一段外全有根据。材料取自米席勒

诸人的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拉的真面目来。末一段自然与历史事

实不合,哥代始终不知道她的错误,她至死还把马拉当作一个嗜血的疯

子。但是我的描写和历史记载也不会有多大的冲突,哥代刺杀马拉时的

心理没有人能够知道。我把结尾写成这样,因为我相信倘使哥代事后多

思索一下,她一定会后悔。哥代死得勇敢,另一个狂热者亚当·鲁克斯

认为“和她同死在断头台上是最美丽的事”,他在她死后写文章颂扬她,

拥护她,他果然为她的缘故上了断头台。鲁克斯到巴黎来为了参加革命,

他并不认识哥代,甚至不曾和她谈过一句话,但是他却为她舍弃了革命。

鲁克斯说:“我为自由而死,”实际上鲁克斯并不了解哥代,不了解自

① 留难:指当时图书杂志的审查官员的留难。
① 恐怖政策:影射当时的白色恐怖,所以小说里有“打倒暴君!”的呼声。

由,也不了解革命。
写三篇小说,将百数十年前的旧事重提,既非“替古人担忧”,亦

非“借酒浇愁”。一言以蔽之,不敢忘历史的教训而已。

1934 年9 月

雄壮的景象
关于《日出》我有许多话好说,但前面已经有了不少的“内行”表
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