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030904看电影文化-郑洞天 >

第3章

030904看电影文化-郑洞天-第3章

小说: 030904看电影文化-郑洞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能动性越强,这个作品越高雅。就是需要欣赏者本身的思索、思考,而且是有积累以后的思考。比如说纯文学作品、纯音乐作品、交响乐这类的作品,或者说绘画,就是那些博物馆,就是美术馆展览的那种绘画,这类的作品,它不可能是一目了然的。所有的人看了结论都是一样的,他一定要带有很大的欣赏者的能动,就是你要和作品之间产生一种通过思考才能得出你感受的这样的一种关系。

  电影诞生以后,一直是在通俗文化这个范畴之内。但是,一代一代的电影艺术家也并不甘于这个。包括它本身的表现手段,给他提供了不断地开拓可能性。于是一百年来,也有很多作品它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甚至有一种哲学的高度。那么要欣赏这样的作品就要跳开一般电影被动欣赏的习惯,而要开始思索。那么这个思索当中呢,你就能品味到这样一些最高级的电影,或者说最有内涵的电影,它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其实是编剧、导演、艺术家们自己在创作当中思考,甚至有时候并未思考,有结论他也就这么拍下来。它提供给观众的是让你通过你的能动性的欣赏,去更完善这部作品,或者说去对这部作品产生它的真正的意义。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解释这样一种欣赏艺术方式的一个片断,影片的名字叫《乌鸦》,乌鸦是梵高的一幅画,这个故事是关于凡梵高的。

  这个影片我想它不是只讲了一个故事,小的来讲就是怎么做艺术,艺术是怎么回事儿。那我把它引申到今天这个话题,就是包括我们怎么看艺术、怎么欣赏艺术。那么,它创造了一个境界,用白话来讲就是他把凡高的画变成了现实,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影片里我们没有人觉得不可能,觉得非常好,好像生活真正的大自然可以是这样的。而梵高说了一句就是:只有当你觉得它是这样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这样,不要找你以为能画的东西去画,是首先你要变成,把你的眼睛要变成美。就是经常被各种评论家引用的那句罗丹的,所谓“不缺美,而缺发现的眼睛”。而这么多人,写梵高,或者写这类艺术家的时候,没有人想过用这样一种方法。因为影片1990年拍的时候,高科技的数字电影还没有诞生,所以完全是用手工绘制的布景,画的这么大规模的、放大了的凡高的画来拍成。那这个想法本身就非常了不起。因为黑泽明导演从小就热爱绘画,而且一直想做一个画家。但这部电影应该说是一个大的主题、一个人类性的东西。但是我想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当中,说当你要作为一个高级的欣赏者、你作为一个修养很全面的欣赏者、你作为一个需求很大,希望能够在电影里得到最饱满的、最丰富的感受的一个欣赏者,那么应该以梵高说的那样的一种意思去理解这个欣赏本身。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加上自己的思索,当作品提供了这种思索空间的时候,这个是个前提的。那很多电影你用不着想,它也不让你想。但是这样的电影,是很多的。尤其是现在我们有了其他载体,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电影,和一百年来,前人拍的很多电影的时候,你就更需要建立自己这样一种带思索的欣赏习惯。因为这个可以获得的东西就不仅仅是电影本身了,它可以佐证很多你在别的领域里正在思索的问题,或者你希望能够得到举一反三的思索的这种线索。因为,实际上一百年来的电影,在某种侧面上反映了整个人类这一百年文明的进程。这个文明不光是以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片方式的再现来表现,而更多的是以不同时代,世界上的人们在思考一些什么问题。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历史,也包括自己怎么活着。这些问题在各种不同的影片里,都得到过反映。那么你要去欣赏这样一些电影,并不一定要对它顶礼膜拜,只是它带给你了某种很难说在一个黑屋子里看电影,跟大家一块儿哭、一块儿笑就带得给你的那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我以为是一个有文化的欣赏者所应该从电影中得到的,因为电影本身已经提供了这些。我的演讲就讲到这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