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克格勃全史 >

第103章

克格勃全史-第103章

小说: 克格勃全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年,直到1985年他的妻子鼓足勇气拨动电话把他的事报告给联邦调查局。在80年
代初的9 年中沃克控制了他手下的间谍杰里·威图奥尔特,除此以外他还试图发展
自己的女儿,但是毫无结果。他不仅提供了海军各系统的情报,还有其他武装力量、
政府、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情报。十六局还要求他提供加密机每日的解密材
料,以便破译各种信息。沃克间谍小组提供了大量有关密码的密钥资料,他被捕后
有关损失的估计表明:他的背叛使苏联破译员破译了成千上万份美国情报。对于苏
联来说破译的最大价值在于他们可以预先了解美国人的行动。1968——1973年在西
贡任中央情报局驻外间谍机构头目的特奥多尔·舍克利曾说过,在越南战争的决定
性阶段,“他们(越南人)总能预知B- 52的轰炸目标。甚至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停
飞备战时,他们都知道将要轰炸哪些目标。很自然,这种状况削弱了轰炸的效果,
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这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无论如何搞不懂,究竟出了什么
问题。”尽管舍克利的批评,毫无疑问,高估了苏联和北越消息灵通的程度,但这
可以使人明白,由于泄漏情报使对方了解作战计划对军事行动的心理作用是多么巨
大。美国海军经常说,每当举行秘密(自认为)军事演习时,周围总有苏联舰船。
一位海军将军埋怨说:“他们好像有了我们作战计划的副本。”有时莫斯科总部也
正是这样认为的。在一次会面中接线人兴奋地告诉沃克,由于他对世界和平的卓越
贡献他获得了苏联海军将军的军衔。“请替我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感谢。”沃克回答
说。
    普赖姆和沃克的案件说明了克格勃活动的能力和他们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英、
美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二战末期克格勃最重要的间谍——“五杰”,英国的怀特、
希斯、李和美国的加利都是出于一种信仰而工作的。他们在事业上犹如在高空飞翔
的鸟,最后都能够到达国家权力的高层。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后,克格勃在英、美
那种有理想和天才的间谍已销踪灭迹。70年代在英、美的最重要的间谍是两个微不
足道的刑事犯——一个是溜门撬锁的小偷,另一个是行为下流的惯犯(当然不是重
大罪行),他们两人都没有特殊的才能,在无关紧要的职位上工作,但是这些职位
确实使他们能够接触英、美电子侦察的最重要的秘密。   
      第十三章  缓和的停滞和失败
    (1972——1984)
    1972年6 月20日,第一总局搬往位于莫斯科东南、距环行路半公里处的亚谢涅
沃总部大楼,这座大楼是按照芬兰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建成的。最初,大楼预定供苏
共中央委员会国际部使用,但是,大楼开始兴建后,中央委员会发现,它离首都中
心太远,便转让给了克格勃。行政主楼呈“丫”形,一边是会议大厅和图书馆,另
一边是医院、综合运动场和游泳池。这里四周是双层围墙,并配备有警犬和持枪哨
兵。在院内广场上、供观赏的人工湖前,矗立着巨大的花岗石列宁头像。1977年12
月20日庆祝克格勃成立60周年之际,又在广场上树立了“无名侦察员”纪念碑。从
办公室向外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风景如画的假山、小桦树林和绿草坪,夏季则会
有金光闪闪的麦浪起伏涌动。
    每天早晨八点到八点五十,车流从莫斯科的各个角落涌向亚谢涅沃,其中一部
分幸运者(在80年代中期其数量不足全国总数的 5%)是驾驶自己的小车而来。或
许,第一总局停车场上的小车比苏联其他任何一个车场都要多。
    每天工作从上午9点正式开始。工作人员进人总局大楼要经过3道岗:外门、围
墙外主要入口和主楼入口。此外,在大楼内所到之处,还要多次检查证件。进入亚
谢涅沃要凭克格勃证件,证件上通常印有持有者的姓名。父称、官衔,并贴有照片,
否则,请留步!每个工作人员还都随身装着带有他的(而很少是她的)照片和个人
编号的通行证(上面不显示持有者名字),上面还画有专门的网格,凡是打孔之处
就意味着持证人无权涉人之地。通行证不准随身带往国外,在他国活动的人员要将
通行证保存在他所在的处里。极少有人参观访问总局,如果有,那必然是高层领导
人。第一总局的人员如需要和克格勃其他局的人员、政府官员接头,那么,他们通
常是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某个地方进行。
    每天的工作在下午6点结束,所有汽车在6点15分离去。车发动前,司机们要从
车上摘掉线路号牌。当车队驶上归程时,警察要拦住所有的来往行人、车辆,以便
这些有权势的“乘客”畅通无阻地到家。
    然而,尽管第一总局装有敏锐、精细的安全系统,但却无法解决食堂存在的问
题,至少戈尔季耶夫斯基在位时是这样。从附近乡村招来的食堂工作及服务人员,
对食品的花色品种和精美十分惊讶,他们总是往口袋里塞一些,以便带回家去。他
们在出口受到搜查时,就扬言辞职。这样,不久以后搜查就取消了。显然,至今为
止,第一总局一直通过食堂的这些外来人员的口袋供给当地居民食品。
    大约在迁往亚谢涅沃前一年,总局局长亚历山大·萨哈罗夫斯基离开了他的工
作岗位,这把宽大、柔软的交椅他已坐了15年——打破了历史记录。接替萨哈罗夫
斯基的是早就得到他提拔的、53岁的副手费奥多尔·康斯坦丁诺维奇·莫尔京。此
人除了曾短期到过国外检查克格勃在那里的间谍活动之外,无任何国外工作经验,
他甚至连西方的生活方式都不了解。然而,莫尔京在亚谢涅沃时却大摆阔气。当然,
他和第一总局的其他高级官员一样,乘坐自己的黑色“吉尔”和“伏尔加”轿车上
班。他们进人大楼时走特别入口,进人自己办公室时乘特别电梯。莫尔京的办公室
在二楼,带有卧室和洗澡间,宽敞舒适。尽管莫尔京曾是萨哈罗夫斯基忠实而精干
的副手,但在总局,对他的升迁仍有不少传言,说这是政治急速发展时期,安德罗
波夫需要身体更加强壮的人。1974年,莫尔京被提升为苏联国家科技委员会科学工
业开发署管理总局局长,这个掌管科技发展的肥缺,通常都是由克格勃军官填补。         莫尔京之后,安德罗波夫提拔50岁的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
夫继任第一总局局长,此人是安德罗波夫的一名得力干将。克留奇科夫在亚谢涅沃
工作14年——和萨哈罗夫斯基在任时间大致相当,1988年,他荣升为克格勃主席。
在官方的影集中,这个鞑靼人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嘴角下垂。此人很少露出笑容,
工作起来精力充沛,他主持总局工作期间,总局呈现出独特的活力。他充满自信,
管理技能拥熟,政治嗅觉敏锐,他以狂热的忠于职守、完全缺乏幽默感而闻名。在
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印象中,克留奇科夫从不偏离总局大会所起草的报告,从不漏掉
恰当的字眼,从不说俏皮话。1989年一名记者采访克留奇科夫:“您知道什么是业
余时间吗?”“恐怕我根本没有业余时间”,他答道。
    克留奇科夫喜欢强调自己的工农出身,常常回忆起他在工厂工作的年代。他是
函授法学院毕业生,当过侦查员和检察长。后来——正如克留奇科夫本人所言——
他的生活出现了转机:外交学院毕业后,在苏联驻布达佩斯大使馆工作5 年(1954
-1959年),在那儿受到尤里·安德罗波夫的提拔而成为苏联驻匈牙利大使。1959
年,安德罗波夫开始主持苏共中央委员会社会主义国家管理部工作,克留奇科夫来
到他身边,一直工作到1967年。后来,克留奇科夫在谈到他生活中的这段时间时说:
“如今,挤入党的机关混饭吃成为时髦,而我却想说,我在那里学到了许多东酉,
结识了许多卓越的忠于事业者,虽然到处都伴有不愉快的意外事件。”他在中央委
员会期间,政治艺术和阴谋运用得相当娴熟。1967年安德罗波夫成为克格勃主席后,
克留奇科夫领导书记处的工作,并得以允许接触克格勃的重大机密。大约在1971年,
他升任第一总局欧洲业务部副主任,三年后又取代了莫尔京。
    克留奇科夫不仅是个工作狂,而且热衷于体育活动。他手中经常握着一个小网
球,或是一个轻便拉力器,他的部下常常感到不解。在新落成的管理大楼内,克留
奇科夫有一私人体操厅,内设有按摩台,紧邻按摩台的是他专用的芬兰式蒸汽浴室
——有时他邀请克格勃的将军们来此。一次夜班时,克留奇科夫的一个书记处委员
陪同戈尔季耶夫斯基参观了该蒸汽浴池,浴池之豪华为他平生所未见:浴池用名贵
的芬兰板而非俄罗斯松木板镶包;雅致的灯具及其它附属设备都是在瑞典专门定做
的;墙上挂着进口的松软的浴巾和浴衣。显然,克留奇科夫对于花在私人浴室上的
外汇是毫不吝啬的。紧挨体操厅和浴室的是食堂,但内无酒吧,因为克留奇科夫本
人滴酒不沾,并禁止已接到出国命令的人喝酒,这弄得第一总局中那些嗜酒如命者
异常沮丧。
    克留奇科夫担任第一总局局长时的最大遗憾是,他对如何在西方生活和从事间
谍活动一无所知。戈尔季耶夫斯基在1972年受政治情报机构指令前往哥本哈根时,
第一次见到克留奇科夫,当时克留奇科夫已是莫尔京的副手。他问戈尔季耶夫斯基:
“请问,您打算如何在丹麦建立联络网?”那时,戈尔季耶夫斯基刚从C 局(负责
从事地下活动)过来,于是就信口雌黄,开始说一些幼稚荒谬的话,没说上两句就
被克留奇科夫打断了,他“独白”一通,再也不给戈尔季耶夫斯基以插话的机会。
实际上,克留奇科夫把问题阐述得更糟,因为在有关西方社会情况方面他简直就是
一个白痴,他所有的观点都是一套套的僵死的教条和阴谋理论。第一总局中两个天
才的英美政治问题专家奥列格·卡卢金和米哈伊尔·柳比莫夫,在1980年被迫离职,
因为他们正是冒犯了克留奇科夫的这种阴谋理论。在第一总局,由于克留奇科夫喜
欢阿谈奉承,因此在他的周围逐渐出现了一批批善于溜须拍马者。
    克留奇科夫在亚谢涅沃担任第一总局局长时,正值从“冷战”开始到戈尔巴乔
夫时代美苏紧张关系出现重大缓和时期。1972年5 月,美国总统有史以来第一次访
苏。理查德·尼克松来访后,勃列日涅夫于1973年6 月对美进行了回访,一年后尼
克松又第二次赴莫斯科访问。这期间,美苏签订的条约和协定比两国建交以来签订
的总数还要多。其中,最大的成果是尼克松第一次访问莫斯科时,两国签署了关于
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第一个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尼
克松预言说:“未来的历史学家们会写道,是美国于1972年第一次把世界从长期战
争的沼泽中扶上了和平的高地。”
    虽然两个超级大国间竞争仍在继续,但他们都希望两国共同努力,预防核灾难。
戈尔季耶夫斯基回忆道: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