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克格勃全史 >

第83章

克格勃全史-第83章

小说: 克格勃全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报部门工作并被绞死的克格勃领导。
    6 月26日贝利亚被捕后,他过去的副手、后来站到阴谋分子一边的谢尔盖·科
鲁格洛夫接替他内务部部长职务。这时前国家安全部仍隶属内务部。贝利亚提拔上
来的国外局局长里亚斯诺伊被撤职,不久后失踪(虽然有可能在劳改营的某个地方)。
斯大林死后,莫洛托夫重新出任外交部部长。也许由于他的建议,外交官亚历山大
·谢苗诺维奇·帕纽什金(亦称潘友新)担任了国外局局长职务。莫洛托夫希望恢
复情报委员会创建时他对对外侦察工作的特殊影响力。1947——1957年帕纽什金任
驻华盛顿大使,这期间他还担任过驻北京的大使。帕纽什金不仅在情报委员会活动
期间是合法的驻华盛顿间谍头目,而且在1949年间谍头目格奥尔吉·索科洛夫被召
回的一年间直接领导了情报工作。一个后来的叛逃者回忆说,1953年帕纽什金还是
个很朴实的人,不自命不凡、追名逐利;他高个儿,略微有点瘦,背稍驼,像矿工
和工人一样有一张褐色面庞。这是他在军官之家的礼堂里给国外局的同事们留下的
印象。当时任某党组织秘书的彼得·杰里亚宾在军官之家门口迎接他,并把他引到
主席台上,同科鲁格洛夫和他的副手伊万·谢罗夫及其他党组织的书记们坐在一起。
科鲁格洛夫宣布了对帕纽什金的任命。接着帕纽什金简述了在此之后他们从事的工
作,并建议大家提问。与会者被那种相对比较随便的气氛惊呆了,大家都默不作声,
会议就此结束。
    尽管帕纽什金过去曾是一名外交官,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内务部在国外的行动全
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事实上,帕纽什金亲自从总部指挥的首批行动中,就包括收
买西德的乌克兰移民领导人即“莱茵”行动。在此之前的一代人在“托拉斯”行动
中曾成功地收买两名白俄罗斯移民领导人——库捷波夫将军和米勒将军,但后来两
人都没能被引诱回到苏联。冷战初期,苏联在周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类似的颇为成
功的行动,但后来便开始清除那些更有影响力的移民领导——西德劳动人民联盟的
负责人。第一个被认准的牺牲品是格奥尔吉·谢尔盖耶维奇·奥科洛维奇,对他的
杀害如同其他国外暗杀活动一样,是经过主席团直接批准的。帕纽什金亲自监督内
务部暗杀小组组长尼古拉·霍赫洛夫的准备工作。霍赫洛夫的手下包括米哈伊尔·
鲁巴科——苏联桑勃式摔跷冠军,3 次获苏联手枪射击冠军的戈德列夫斯基中校。
暗杀用的武器是一支装在烟盒中的手枪,它带有电动扳机和消音器,子弹经过氰化
钾处理。这种枪是内务部(国家安全部)秘密武器实验室搞出来的。但霍赫洛夫却
比斯大林时代的杀手们更谨慎些。他所熟悉的几份西德劳动人民联盟刊物几乎使他
确信:该向奥科洛维奇下手了。1954年2 月18日,霍赫洛夫来到法兰克福奥科洛维
奇家中,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这使主人张慌失措。他对奥科洛维奇说:“格奥尔
吉·谢尔盖耶维奇,我来自莫斯科。苏共中央委员会命令杀死你,任务交由我的小
组完成。”然后他告诉吓坏了的奥科洛维奇,他决定不杀死他。霍赫洛夫没有杀害
奥科洛维奇,却投奔了中央情报局。开始时他颇受怀疑。4 月20日举行了一次轰动
一时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霍赫洛夫透露了自己的计划,还展示了用来杀人的武器。
冷战开始以来,苏联情报机构还没有出现过严重变节事件,而霍赫洛夫的叛逃成为
1954年初莫斯科总部将要面对的五大闹剧之一。 l月,驻东京的情报人员尤里·拉
斯特沃罗夫转向中央情报局; 2月在日内瓦的彼得·杰里亚宾叛逃;4 月,驻堪培
拉的弗拉基米尔和叶夫多基哑·彼得罗维叛逃。
    1954年3 月,苏联国家安全系统经历了战后最后一次重大改组。国家安全部重
新从内务部分出,由“部”改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其缩写读音为“克格勃”),但
它隶属于部长会议,以便对这个机构进行政治监督。克格勃第一任主席是科鲁格洛
夫原先的助手、49岁的将军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此人曾在高加索实行
驱逐政策,在波罗的海三国和东欧镇压反共产主义势力,以手段残酷著称。赫鲁晓
夫任命了谢罗夫,关于这个人他后来回忆说:“科鲁格洛夫我不太熟,但对谢罗夫
我很了解并且信任他……。如果说他身上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和所有肃
反工作人员一样,简单说,他是斯大林政治的牺牲品。”
    谢罗夫镇压持不同政见者的丰富经验,在他当上克格勃领导5 年之后的一次最
严重的危机中帮了他的大忙,这次危机就是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对这次革命的镇
压甚至给克格勃下一代领导人的名誉都留下了污点。1954年驻布达佩斯的苏联大使
是40岁的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这位未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身
材匀称,衣着考究。1955年另一名未来的主席、31岁的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
奇·克留奇科夫,作为安德罗波夫跳个秘书之一来到布达佩斯工作。1956年他在镇
压匈牙利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他履历表中一个极不合拍的音符。1984年以前,
作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的官方履历中, 丝毫不涉及他在布达佩斯的那段时期。 但是
1988年已当上克格勃主席的克留奇科夫承认,他1956年亲眼目睹了匈牙利“事件”
(他委婉地称之为“事件”)。“但是回首往事,从另一个角度我看清了很多事情,
这是很自然的事”。今天克留奇科夫还认定自己是匈牙利文学的虔诚崇拜者,但遗
憾的是总也找不到时间用来阅读。
    50年代中期的安德罗波夫,大概还有克留奇科夫很快就看出拉科西搞新斯大林
主义是匈牙利实行共产党统治的严重障碍。1956年2 月,在共产党第20届代表大会
上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之后,拉科西的政策愈加遭到低毁。4 个月后西方报刊登载
了这篇讲话稿。这个报告中批评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由此产生的党性原则、党
风民主及革命合法性的严重扭曲”。1956年7月7日,米高扬飞往布达佩斯劝说拉科
西以健康原因辞去第一书记职务,然后让他来了苏联。但接替他的并不是著名的进
步人士伊姆昏纳吉,而是“老禁卫军”主席埃尔诺·格罗。拉科西的下台和关于波
兰改革的报道激发了公众要求切实的政治变革的愿望。对此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是
10月6 日举行的隆重的拉斯洛·莱克遗骨迁葬仪式(莱克在死后被恢复了名誉)。
10月,在匈牙利危机日愈尖锐的形势下,克格勃总顾问叶梅利亚诺夫将军被召回莫
斯科。谢罗夫将军亲自飞往布达佩斯主持工作,这是克格勃主席首次亲自指挥在苏
联境外的重大行动。 10月23日,大学生游行队伍达到6万人,他们走上布达佩斯街
头要求举行自由选举、恢复伊姆昏纳吉的职务,撤走苏联军队。晚上9 点多一点,
匈牙利安全机构的人就在广播大厦旁边朝几名参加和平示威的人开了枪。当匈牙利
安全机构的增援人员藏在救护车中赶到时,人们从他们手中夺走了武器。几小时之
后,自由卫士们用从同情学生的警察、士兵,甚至是从武器库中得到的枪支武装了
起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铸钢工人把巨大的斯大林纪念像由基座上掀翻在地,
革命就此开始。
    在当晚举行的内务部紧急会议上,谢罗夫作为苏联新顾问被介绍给大家,但没
有提他的姓名。谢罗夫字字控辩地向与会者宣布:“法西斯分子和帝国主义者在布
达佩斯街头集结一伙人打前阵。而贵国的武装力量仍在怀疑该不该动用武力。”布
达佩斯市警察局局长尚多尔·科帕奇却站在自由战士一边,毫不掩饰自己的轻蔑态
度,回答说:“想必莫斯科来的顾问同志在我国还未来得及调查研究。应该告诉他,
参加游行的不是法西斯分子或帝国主义分子,而是大学的学生,是工农的优秀子女,
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他们要求实现自己的权力,他们想表达对波兰人的同情并表
示同波兰人民站在一起。”25年以后,科帕奇仍忘不了当时谢罗夫那冰冷的、咄咄
逼人的目光。
    4 月23日当晚,格罗经苏联领导人同意任命纳吉为外交部部长,同时他向正在
匈牙利同反革命威胁作斗争的苏联军队求援。翌日早晨,苏联红军误认为工人不支
持学生,在匈牙利安全部门协助下采取了第一次扼杀革命的行动,持续了几天的巷
战有力地表明,工人们到底站在谁一边。
    10月25日,卡达尔取代格罗任党的第一书记。后来他同纳吉一同表示,有关撤
出苏联军队的谈判只有在恢复秩序以后才能开始。赫鲁晓夫后来也承认,有几天时
间克里姆林宫在“动用武力”和“撤出匈牙利”之间举棋不定。“不知有多少次我
们的决定朝令夕改”。由于怀疑存在所谓的帝国主义阴谋,谢罗夫命令大约20名由
克格勃伪造国籍、住在西方的情报人员到匈牙利汇报情况,并在必要时进行一些挑
衅活动,以便为军事介入作辨护。这种策略1968年在布拉格再次被运用。
    与此同时布达佩斯的事态发展得越来越快。10月29日,众叛亲离的匈牙利安全
部门被解散,该组织应对几百名游行者的死亡负责,对自己的一些工作人员被人群
挤压致残负责。10月30日,克里姆林宫特使米高扬和苏斯洛夫同意撤出苏联军队,
并指责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的行动。半天之后纳吉向全民发表广播讲话,声明
他将组织多党政府:“为了国家生活的进一步民主化,内阁决定改变一党制,将以
1945年实行过的多党联合、民主合作为基础来治理国家。”10月30日以前,莫斯科
对纳吉还寄以重望,但从这时起克里姆林宫内已开始准备推翻他的计划。
    使纳吉对苏联领导层的意图琢磨不透的是尤里·安德罗波夫。一名驻布达佩斯
的年轻的苏联外交官后来兴致勃勃地回忆说,安德罗波夫是第一个把纳吉“吃透”
了的人,而且在后来发生的危机中始终没有失去自制:“他是绝对冷静的人,即使
是子弹在耳边呼啸,可我们都觉得呆在大使馆里就像呆在一座被围困的城堡中是一
样的。”11月1 日凌晨纳吉得到消息,说进入布达佩斯的苏联军队正在撤出,但另
一部分红军部队却又越过匈牙利边境。安德罗波夫多次向纳吉保证,撤军正严格按
计划进行,而其他调进匈牙利的部队只是为了确保撤出军队的安全。纳吉宣布退出
华沙条约组织,成为中立国并请求联合国将匈牙利问题列入联大议程。第二天,11
月2 日,匈牙利政府正式向苏联提出抗议,抗议其再次出兵匈牙利并把这一事实通
知联合国。安德罗波夫一面继续努力使纳吉相信撤军并未终止,一面与卡达尔一起
暗地策划推翻纳吉政府的阴谋。卡达尔的行为似乎是迫不得已的:他还没忘记1951
一1954年他在监狱里受折磨的滋味。但安德罗波夫还危胁他。如果他拒绝合作,就
请拉科西回来。
    11月3 日,纳吉政府的国防部长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