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克格勃全史 >

第97章

克格勃全史-第97章

小说: 克格勃全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阿拉伯军队的不善作战也受到了尖刻的批评。大批苏联军械被以色列人缴获引
起了苏联的愤怒。尽管犹太复国主义阴谋的理论仍然存在,戈尔季耶夫斯基指出,
莫斯科总部的很多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赞赏以色列人所取得的胜利并且承认,在
英勇善战方面阿拉伯人永远不能同以色列人媲美。
    埃及在6 天战争中的失败迫使克里姆林宫做出唯一的选择:要么减少开支,要
么重建阿拉伯武装力量。最后选择的是后者。苏军总参谋部部长马特维·扎哈罗夫
元帅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一同前往埃及督阵,为整编和重新装备埃
及军队提出建议。在埃及的苏联顾问逐渐超过了20000 人。纳赛尔极想恢复昔日阿
拉伯民族英雄的荣光,为了换取苏联的援助,他准备做出比6 天战争以前更大的让
步。而在埃及及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建立军事基地已经成了莫斯科的政治
目的之一。在埃及的一些港口——亚历山大港、塞得港、马特鲁港和塞卢姆港,伊
拉克的乌姆盖斯尔港,以及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亚丁港,苏联建立了一批物资技
术保障基地。1970年,应纳赛尔的要求为巩固埃及的防空系统建立了一些苏联空军
基地,装备有“萨姆一3”导弹的地对空火力系统和配有苏联机组人员的飞机。
    鲍利斯·博恰罗夫是第一总局的阿拉伯学家,在开罗协助间谍们工作。他对戈
尔季耶夫斯基说,他已调到政治侦察部门工作;似便控制“埃及政府机关中一名非
常重要的间谍,此人更喜欢讲阿拉伯语”。1966-1970年谢尔盖·米哈伊尔·戈卢
别夫在开罗任间谍头目,在他领导下招募间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此他回到莫
斯科以后得到迅速提升。在总部经常可以听到有关“埃及苏维埃共和国”的玩笑,
克格勃对埃及国家机构的渗透在此时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但是,苏联投到埃及的大量资金因为没有可靠的基础而并未使埃及强大起来,
大批苏联顾问来到埃及反而加深了苏埃两国人民之间的分歧。苏联人和埃及人很少
有结成夫妇的,这似乎可以是一个例证。要知道,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受教育
的5 万阿拉伯人有近一半同美国公民结婚。但从未听说过有哪位苏联顾问与阿拉伯
女子结成百年之好。
    1970年9 月纳赛尔突然去世,苏联的强大影响开始逐渐减弱。将近20年过后苏
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还一再讲道:“如果他(纳赛尔)再活上几年,这一
地区的局势就会大不一样。”苏联总理阿烈克谢·柯西金曾对纳赛尔的继任者安瓦
尔·萨达特说:“我们从未对纳赛尔隐瞒过什么,他对我们也没什么秘密。”柯西
金一清二楚,前半句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后半句由于有谢拉夫等人还算确切。上任
总统的第一天,萨达特就同谢拉夫在办公室里大吵一通。后来萨达特回忆说,“他
给我带来一大包东西。我问:“这是什么?’‘这是某些被监视的人的电话记录。’
‘对不起,我不想读这些胡说八道的东西……是谁给你的权利窃听这些人的电话?
把这些纸收走。’我说着一下子把这包纸扔到了地上”。
    但终于萨达特有时也兴趣十足地去看待这些“胡说八道”,他曾向谢拉夫承认
过这一点。1971年 5月11日,一名年轻的警官未经谢拉夫的批准将一盘录音磁带送
到萨达特那里(萨达特肯定自己并不认识这名警官),录音带上有证据说明阿里·
萨布里,即克格勃确定的纳赛尔接班人,和其他一些亲苏官员“策划阴谋,企图推
翻萨达特和国家政体”。5 月16日萨达特命令逮捕了谢拉夫、萨布里和阿拉伯社会
主义联盟中亲苏集团的领导人。
    这件事过去仅仅11天,萨达特就和波德戈尔内在开罗签署了苏埃友好合作条约。
后来萨达特承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苏联领导人压惊”。他试图使苏联领导
层相信,他不打算改变埃及的对外政策,此次只是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机场同波德
戈尔内告别时他请波德戈尔内向政治局传达:“请相信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要相
信!”实际上在此之前,莫斯科对萨达特的信任已经严重动摇了。萨布里集团被捕
后,克格勃的几名间谍也都同自己的接线人失去了联系。
    纳赛尔死后,总部对阿拉伯国家的最大希望就是在苏丹发生共产党政变。克格
勃认为苏丹共产党是中东最忠诚最乖巧的党。1971年7 月在共产党人的支持下,苏
丹军官企图发动政变,但被萨达特支持下的政府残酷镇压了下去。被绞死的阴谋策
划者中有共产党总书记阿布杜勒·马哈古卜和列宁和平奖金获得者艾哈迈德·阿里
一谢赫。与此同时莫斯科总部也得知,驻中东的苏联外交官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
维奇·萨哈罗夫在为中央情报局工作。在约定的暗号警告下,他及时地隐蔽了起来。
他出卖给美国人的秘密中包括证明谢拉夫是克格勃间谍的证据。1971年底,苏联党
内和克格勃总部已经经常把萨达特说成是叛徒,因为当时已经得知萨达特的情报长
官艾哈迈德·伊斯梅尔将军和中央情报局有染。1972年,萨达特把苏联顾问从埃及
赶了出去。在短短7天内共有21000名顾问飞离埃及。然而莫斯科暂时还不打算同萨
达特翻脸,害怕这样做会失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的中东阵地。勃列日涅夫得
出结论,苏联除了对埃及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外别无选择,甚至萨达特公开转向美
国也是如此。
    还是在英国统治时期,莫斯科给印度共产党的指示就常被设在德里的刑事调查
司的特务截获。 1947年印度独立后, 尼赫鲁任内阁总理(1947-1964年),直到
1964年的17年间穆利克一直负责特务工作,他说,截至50年代初,“从莫斯科来的
指示一直强调利用印度共产党的力量推翻‘反动’的尼赫鲁政府”。1951年初穆利
克把最后一份莫斯科给印共的指示交给了尼赫鲁。尼赫鲁“放声大笑说道,看样子
莫斯科不晓得我们的侦察部门干得很出色”。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第三世界兴起
不结盟运动,从中赫鲁晓夫发现了一名同西方斗争的潜在同盟者。同纳赛尔和铁托
(赫鲁晓夫同他们已部分和解)一起,尼赫鲁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之一。1955
年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对印度作了一次凯旋式的访问,它标志着苏印关系新时代的
开始。为了在亚洲同苏联取得平衡,美国把赌注压在了巴基斯坦身上,这使印度彻
底转向苏联。在60年代,苏印两国携手反对毛泽东统治的中国。莫斯科非常赞赏印
度在联合国中对它的支持,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大表决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苏联
集团而不是西方。1956年英法联军入侵埃及时尼赫鲁表示,他“从未遇到过如此触
目惊心、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但与此同时他却在联合国要求苏联从匈牙利撤军、
由联合国监督在匈牙利举行自由选举时,投了反对票。尽管尼赫鲁了解斯大林主义,
他仍认为,“苏联革命使人类社会有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它所燃起的熊熊烈火是不
可能被扑灭的”。
    在有克格勃参与的出版物中,尼赫鲁被描绘成一个“政治天才”,他“从未在
危险面前怯步”,他的“政策及人道主义和道德准则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敬仰,因而
具有了世界性”。“新闻”出版局是苏联“积极行动”的工具,并负责为克格勃在
国外的众多间谍打掩护。1989年该组织出了一本小册子,里面仍有尼赫鲁幼稚的观
点,他认为在苏联,“少数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完满解决”,这是苏联“民族
政策”成绩的证据。
    1964年尼赫鲁去世,赫鲁晓夫下台。几年后克里姆林宫在对待印、巴方面采取
更为平衡的政策,希望以此促使巴基斯坦同华盛顿和北京分手。莫斯科的一名政治
家曾批评赫鲁晓夫在这个点火就着的地区偏向印度。在这种偏袒印度的南亚政策的
狂热支持者中,有克格勃第一总局的人和它在德里的间谍头目拉多米尔、格奥尔吉
耶维奇·波格丹诺夫,和他的下任德米特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叶罗欣。克格勃对
印度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多党制民主国家里侦察工
作有充分的可能,而且印度用英文出版的刊物数量众多。
    60年代初,莫斯科总部的假情报高级专家伊万·阿加扬茨主持D 处的工作。根
据同该处的协议。波格丹诺夫帮助寻找能被广泛运用于“积极行动”的印度报纸,
他最终还真找到了一家。这家报纸同许多别的报纸一样,根本没有想到会被利用。
尤里·莫金就曾在1967年竞选前和竞选中把假资料鱼目混珠塞进印度报刊(莫金曾
任“五杰”的上司)。为了抵毁反共的孟买竞选者帕秀尔。莫金散布了一封假信件。
信中说,孟买的英国总领事弥尔顿曾写信告诉切斯特·鲍尔斯大使:“我认为策略
地停止同巴基斯坦的私情,哪怕仅在竞选期间节制我们的胃口,将使我们顺利达到
目的。说实话,我们的援助已经不少了,该适可而止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看到,
孟买已经开始传说,他已经从我们这儿得到50万卢比用于竞选。”
    莫金还公开了一封英国最高专员“约翰弗里曼爵士”的电报,电报向英国外交
部报告,美国人为右翼政党及政治家的竞选基金划拨了大量资金。而真正的最高专
员弗里曼先生此时骑士爵位还未得到。莫金设法为自己的假情报销赃灭迹,大概可
以说明他为什么在1967年4月突然离开印度,而他在那里只呆了9个月。
    60年代末,叶罗欣任间谍头目时,他搞的一次有效的“积极行动”是散布以美
国海军研究中心的戈尔东·戈尔德斯坦名义执笔的假信件,里面提到在越南和泰国
有美国的细菌武器。最初这封信发表在孟买的《自由新闻报》上,然后1968年3月7
日的《时报》又提及此信。而莫斯科电台把此事用于对亚洲的节目广播,证明美国
在越南制造流行病。印度的《闪电》周刊登载了一篇基于这一假消息的文章,题为
《美国将认可细菌战和原子弹》。后来查明,在此之前一年戈尔德斯坦曾投寄过一
些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请柬,他的签名和公文纸被人拍了下来。自从朝鲜战争时
“细菌战”的行动将一些西方学者引入歧途以后,“美国的细菌武器”这一题目就
不止一次被用于苏联的“积极行动”。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印度的隐蔽组织中的主要人物是印共党员罗梅什·昌
德拉,二战前在剑桥大学读书时,他就对苏联抱有强烈的好感。1966年昌德拉任世
界和平理事会主席,这是二战后代替明岑贝格“无罪者俱乐部”的苏联最大的隐蔽
组织。开始时世界和平理事会设在巴黎,1951年由于有类似“第五纵队”的行为而
被驱逐;1954年迁往维也纳,1957年又由于从事“有损奥地利国家利益”的活动而
被取缔。其实此后世界和平理事会又以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名义继续在维也纳活动,
直到1968年9 月在赫尔辛基建立了总部。昌德拉使世界和平理事会同很多第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