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6宋书 >

第248章

06宋书-第248章

小说: 06宋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曰:“狡虏狂凶,自送近服,伪将即毙,酋长伤残,实天威所丧,卿诸人忠勇之效也。吾式遏无素,致境芜民瘠,负乘之愧,允当其责。近乞退谢愆,不蒙垂许,故以报卿。”宣城太守王僧达书与璞曰:“足下何如,想馆舍正安,士马无恙。离析有时,音旨无日,忧咏沈吟,增其劳望。间者獯猃扈横,掠剥边鄙,邮贩绝尘,坰介靡达,瞻江盼淮,眇然千里。吾闻泾阳梗棘,伊滑荐遁,鸟集弦绝,患深自古。承知乃昔寇苦城境,胜胄朝餐,伍甲宵舍,烽鼓交警,羽镝骤合。而足下砥兵砺伍,总厉豪彦,师请一奋,氓无贰情。遂能固孤城,覆严对,陷死地,觌生光,古之田、孙,何以尚兹。商驿始通,粗知梗概,崇赞胆智,嘉贺文猛,甚善甚善。吾近以戎暴横斥,规效情命,收龟落簪,星舍京里,既获遄至,胡马卷迹,支离沾德,复继前绪,《行苇》之欢,实协初虑。但乖涂重隔,顾增慨涕,比恆疾卧,忧委兼叠,裁书送想,无斁久怀。”  
  征还,淮南太守,赏赐丰厚,日夕宴见。朝士有言璞功者,上曰:“臧质姻戚,又年位在前,盱眙元功,当以归之。沈璞每以谦自牧,唯恐赏之居前,此士燮之意也。”时中书郎缺,尚书令何尚之领吏部,举璞及谢庄、陆展,事不行。事见文帝中诏。凡中诏今悉在台,犹法书典书也。  
  三十年,元凶弑立,璞乃号泣曰:“一门蒙殊常之恩,而逢若斯之运,悠悠上天,此何人哉!”日夜忧叹,以至动疾。会二凶逼令送老弱还都,璞性笃孝,寻闻尊老应幽执,辄哽咽不自胜,疾遂增笃,不堪远迎,世祖义军至界首,方得致身。先是,琅邪颜竣欲与璞交,不酬其意,竣以致恨。及世祖将至都,方有谗说以璞奉迎之晚,横罹世难,时年三十八。所著赋、颂、赞、祭文、诔、七、吊、四五言诗、笺、表,皆遇乱零失,今所余诗笔杂文凡二十首。璞有子曰囗。  
  伯玉,字德润,虔子子也。温恭有行业,能为文章。少除世祖武陵国侍郎,转右常侍,南中郎行参军,自国入府,以文义见知,文章多见世祖集。世祖践阼,除员外散骑郎,不拜。左卫颜竣请为司马。出补句容令,在县有能名。复为江夏王义恭太宰行参军,与奉朝请谢超宗、何法盛校书东宫,复为余姚令,还为卫尉丞。世祖旧臣故佐,普皆升显,伯玉自守私门,朔望未尝问讯。颜师伯、戴法兴等并有蕃邸之旧,一不造问,由是官次不进。上以伯玉容状似画图仲尼像,常呼为孔丘。旧制,车驾出行,卫尉丞直门,常戎服。张永谓伯玉曰:“此职乖卿志。”王景文亦与伯玉有旧,常陪辇出,指伯玉白上:“孔丘奇形容。”上于是特听伯玉直门服玄衣。出为晋安王子勋前军行参军,侍子勋读书。随府转镇军行佐。  
  前废帝时,王景文领选,谓子勋典签沈光祖曰:“邓琬一旦为长史行事,沈伯玉先帝在蕃囗佐,今犹不改,民生定不应佳。”戴法兴闻景文此言,乃转伯玉为参军事。子勋初起兵,转府功曹。及即伪位,以为中书侍郎。初,伯玉为卫尉丞,太宗为卫尉,共事甚美。及子勋败,伯玉下狱,见原,犹以在南无诚,被责,除南台御史,寻转武陵国詹事,又转大农,母老解职。贫薄理尽,闲卧一室,自非吊省亲旧,不尝出门。司徒袁粲、司空褚渊深相知赏,选为永世令,转在永兴,皆有能名。后废帝元徽三年,卒,时年五十七。伯玉性至孝,奉亲有闻,未尝妄取于人,有物辄散之知故。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  
  弟仲玉,泰始末,为宁朔长史、蜀郡太守。益州刺史刘亮卒,仲玉行府州事。巴西李承明为乱,仲玉遣司马王天生讨平之。废帝诏以为安成王抚军中兵参军,加建威将军。沈攸之请为征西谘议,未拜,卒。  
  史臣年十三而孤,少颇好学,虽弃日无功,而伏膺不改。常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泰始初,征西将军蔡兴宗为启明帝,有敕赐许,自此迄今,年逾二十,所撰之书,凡一百二十卷。条流虽举,而采掇未周,永明初,遇盗失第五帙。建元四年未终,被敕撰国史。永明二年,又朅奏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自兹王役,无暇搜撰。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六年二月毕功,表上之,曰:  
  臣约言:臣闻大禹刊木,事炳虞书,西伯戡黎,功焕商典。伏惟皇基积峻,帝烈弘深,树德往朝,立勋前代,若不观风唐世,无以见帝妫之美,自非睹乱秦余,何用知汉祖之业。是以掌言未记,爰动天情,曲诏史官,追述大典。臣实庸妄,文史多阙,以兹不才。对扬盛旨,是用夕惕载怀,忘其寝食者也。  
  臣约顿首死罪:窃惟宋氏南面,承历统天,虽世穷八主,年减百载,而兵车亟动,国道屡屯,垂文简牍,事数繁广。若夫英主启基,名臣建绩,拯世夷难之功,配天光宅之运,亦足以勒铭钟鼎,昭被方策。及虐后暴朝,前王罕二,国衅家祸,旷古未书,又可以式规万叶,作鉴于后。  
  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书》,草立纪传,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广。其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谦之,孝建初,又被诏撰述,寻值病亡,仍使南台侍御史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宝生被诛,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爰因何、苏所述,勒为一史,起自义熙之初,讫于大明之末。至于臧质、鲁爽、王僧达诸传,又皆孝武所造。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且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舍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臣以谨更创立,制成新史,始自义熙肇号,终于升明三年。桓玄、谯纵、卢循、马、鲁之徒,身为晋贼,非关后代。吴隐、谢混、郗僧施,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宋典。刘毅、何无忌、魏咏之、檀恁之、孟昶、诸葛长民,志在兴复,情非造宋,今并刊除,归之晋籍。  
  臣远愧南、董,近谢迁、固,以闾阎小才,述一代盛典,属辞比事,望古惭良,鞠躬跼蹐,靦汗亡厝。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臣今谨奏呈。所撰诸志,须成续上。谨条目录,诣省拜表奉书以闻。臣约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本纪第一 武帝上 本纪第二 武帝中 本纪第三 武帝下 本纪第四 少帝 本纪第五 文帝 本纪第六 孝武帝 本纪第七 前废帝 本纪第八 明帝 本纪第九 后废帝 本纪第十 顺帝 志第一 志序  历上 志第二 历中 志第三 历下 志第四 礼一 志第五 礼二 志第六 礼三 志第七 礼四 志第八 礼五 志第九 乐一 志第十 乐二 志第十一 乐三 志第十二 乐四 志第十三 天文一 志第十四 天文二 志第十五 天文三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志第十七 符瑞上 志第十八 符瑞中 志第十九 符瑞下 志第二十 五行一 志第二十一 五行二 志第二十二 五行三 志第二十三 五行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 志第三十 百官下 列传第一 后妃 列传第二 刘穆之  王弘 列传第三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列传第四 谢晦 列传第五 王镇恶  檀韶  向靖 列传第六 赵伦之  到彦之阙  王懿 列传第七 刘怀肃  孟怀玉  弟龙符 列传第八 硃龄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列传第九 孙处  蒯恩  刘钟  虞丘进 列传第十 胡籓  刘康祖  垣护之 列传第十一 宗室 列传第十二 庾悦  王诞  谢景仁  弟述 列传第十三 张茂度  子永  庾登之 列传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昙庆 列传第十五 臧焘  徐广  傅隆 列传第十六 谢瞻  孔琳之 列传第十七 蔡廓  子兴宗 列传第十八 王惠  谢弘微  王球 列传第十九 殷淳  子孚  弟冲  淡 列传第二十 范泰  王淮之  王韶之 列传第二十一 武三王 列传第二十二 羊欣  张敷  王微 列传第二十三 王华  王昙首  殷景仁 列传第二十四 郑鲜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列传第二十五 吉翰  刘道产  杜骥 列传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列传第二十七 谢灵运 列传第二十八 武二王 列传第二十九 刘湛  范晔 列传第三十 袁淑 列传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绰 列传第三十二 文九王 列传第三十三 颜延之 列传第三十四 臧质  鲁爽  沈攸之 列传第三十五 王僧达  颜竣 列传第三十六 硃修之  宗悫  王玄谟 列传第三十七 柳元景  颜师伯  沈庆之 列传第三十八 萧思话  刘延孙 列传第三十九 文五王 列传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 列传第四十一 刘秀之  顾琛  顾觊之 列传第四十二 周朗  沈怀文 列传第四十三 宗越  吴喜  黄回 列传第四十四 邓琬  袁鳷  孔觊 列传第四十五 谢庄  王景文 列传第四十六 殷孝祖  刘勔 列传第四十七 萧惠开  殷琰 列传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列传第四十九 袁粲 列传第五十 明四王 列传第五十一 孝义 列传第五十二 良吏 列传第五十三 隐逸 列传第五十四 恩幸 列传第五十五 索虏 列传第五十六 鲜卑  吐谷浑 列传第五十七 夷蛮 列传第五十八 氐胡 列传第五十九 二凶 列传第六十 自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