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刑事侦查学 >

第18章

刑事侦查学-第18章

小说: 刑事侦查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0

    刑事侦查学121

    的整体形象,工具痕迹所反映的造型工具的形状、大小、角度等种类特征,几处工具痕迹之间的相互关系,被破坏客体的物理属性,工具痕迹中的附着物等进行分析判断。 还应对痕迹形成的条件、作用机制,结合痕迹所在的周围其他伴生痕迹(如手印、脚印等)综合分析研究。 必要时,可根据现场工具痕迹形象,模拟现场条件,收集结构相类似的工具制作实验工具痕迹样本与现场工具痕迹对照,来推断造型工具的种类。有时在犯罪工具痕迹中还能看出罪犯的身分特点。 如根据某种专用工具痕迹,观察其使用工具的习惯和熟练程度以及着力点的位置、角度及破坏客体的先后顺序等因素,可直接推断出罪犯的职业特点。即使是一般工具所遗留的痕迹,依其使用工具的习惯、熟练程度,着力大小和痕迹所在物体上的高度,往往也可分析出罪犯人身的某些特点。 因为这些因素同罪犯的职业、体力和身高等特点有着一定的关联。根据工具痕迹的重叠,遗留的次序和某些附着物往往还能判明实施犯罪的过程和重要情节。 如罪犯当时所处的地势位置、姿势、被害人反抗及其搏斗等情况。 这些细节不仅有助于判明案情及时破案,而且还可用来审查被告人口供的真伪,是定案可靠的依据。 此外,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发现工具痕迹的形成次序、方向有明显的矛盾时,这种不顺乎事理发展形成的工具痕迹常可作为伪造现场的具有说服力的重要根据。

 131

    21刑事侦查学

    第七节 开锁和破坏锁痕迹勘验

    开锁和破坏锁的痕迹,是指使用某种钥匙或工具开锁或破坏锁时遗留在锁上的痕迹。 开锁和破坏锁的痕迹多见于盗窃案件的现场。 利用开锁和破坏锁的痕迹,可以分析罪犯破坏的手段和认定开锁和破坏锁的钥匙和工具,为侦查破案和审判罪犯提供证据材料。

    一、锁的种类和开锁、破锁工具

    锁的种类和样式很多,按其机件装置和开关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弹簧锁、开关档锁、弹子锁和对号锁四种。 实际案件中,罪犯开锁和破锁的工具多种多样:有偷取或复制原配钥匙,选配与原配钥匙相似的钥匙,配制开启各种锁的万能钥匙等;有坚硬薄片、小刀、螺丝刀、钳子、锯、锉、钻、锤等。 有的罪犯还特制或就地选取破锁的工具等。

    二、开锁和破锁痕迹及其特征反映

    犯罪现场上常见的利用钥匙开锁的痕迹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使用与原配钥匙相似的选配钥匙。(二)使用与原配钥匙有差异或差异较大的选配钥匙。 使用前一种选配钥匙开锁时留下的痕迹不容易与原配钥匙留下的痕迹相区别。 用后一种选配钥匙开锁,往往在开关档锁锁匣两壁上留下与原配钥匙不相吻合的同心圆痕迹或较紊乱的擦痕;在弹子锁的

 132

    刑事侦查学321

    弹子上及弹子孔附近留下非原配钥匙齿所造成的痕迹。(三)

    使用万能钥匙开锁。 往往在弹簧锁的锁闩、锁匣壁上及分片上留下长短不一的曲线擦痕或直线擦痕;在开关档锁的钥匙孔周围、锁匣两壁、锁闩切口至开关档片上留下方向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擦痕(留在锁匣壁上的痕迹多呈弧形状)

    ;在弹子锁的弹子上和圆筒内壁常留下细小不规则的擦痕。 使用选配钥匙和万能钥匙开锁有时不能把锁闩拨到原有位置,因此,锁闩常露在锁匣外面。罪犯使用各种工具开锁和破锁的痕迹常遇到有如下几种:(一)拨动锁闩。 多见嵌入弹子锁、开关档锁。 嵌入弹子锁拨开锁闩时,一般可以在锁闩头上留下拨开锁闩的工具痕迹。 在门框或抽屉等边缘有时留下工具的凹陷痕迹;在拨开的开关档锁内,开关档易从固定轴上脱落。(二)敲击锁匣。是罪犯对直开的弹子挂锁和弹簧锁的一种开锁方法。 一般多用小铁棍、锤子等物体打击锁匣侧面,使锁键受震离簧而锁开。这种开锁方法常在锁匣旁侧留有工具敲击的凹陷痕迹,而且锁匣表面有油漆脱落、擦划现象。(三)破坏锁键。 这是罪犯常用的开锁方法。 一般用钳子、螺丝刀、铁棒等撬拨和扭开锁键;也有用锤子、斧头砸掉锁键;还有采用锯、钳子等工具截断锁键。 使用这种方法开锁,在锁匣表面和锁键上留下的痕迹比较明显。 如系截断锁键,可以发现锯、锉、钳子的痕迹;撬拨锁键,锁匣表面可能留下工具撬压的凹陷痕迹或打击擦痕。 另外,在锁闩或锁键掏口有折弯或断裂现象。(四)破坏弹子、机件。 有时罪犯利用小刀、锥子、锉或钻等

 133

    421刑事侦查学

    工具,将弹子挂锁旁侧弹子孔的金属堵塞物挖掉,倒出弹子,把锁打开。 用这种方法开锁常在锁匣上留下小刀刮痕、锥子划痕、锉痕或钻痕等。也有的罪犯用螺丝刀等工具插入锁门,破坏锁门和锁内某种机件,这时会留下工具痕迹或工具的碎屑、小块等。

    三、开锁和破锁痕迹的发现和提取

    发现开锁和破锁痕迹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

    了解和勘验锁及在客体上加锁状况和被破坏情况。 首先了解发案前加锁的情况,钥匙使用和保管情况,锁头是否失灵或修理过等。 然后实地勘验锁的种类、装置,加锁状况,锁在客体上空间条件,锁破坏痕迹,同时注意发现加锁处的客体上有无开锁或破锁留下的工具痕迹和附着物。(二)

    从锁外部如锁键、锁体上部、铆钉处、搭板的扣环上寻找和发现开锁和破锁痕迹。 如在锁键内缘、锁体和扣环上往往可以发现罪犯使用工具进行撬压、打击、挤压等破坏锁时形成的凹陷痕迹或因锯、锉形成的阶梯状线条痕迹等。(三)拆离被破坏的锁,从锁内部寻找和发现开锁和破锁痕迹。在寻找和发现开锁和破锁痕迹时,当变动,特别是拆离被破坏的锁、钌铞、扣环和周围客体时,应首先将其原貌状况照相固定。 拿取或变动锁、钌铞、扣环时应戴手套,捏边缘处,以防破坏手印和擦蹭附着的微痕细物。提取的痕迹、锁及有关的其他物证应分别包装放入相应的容器内。 保存时要避免受潮、氧化生锈而破坏痕迹。 勘验和提取时要详细记载名称、大小、形状、颜色、规格,所在客体的名称、种类、现

 134

    刑事侦查学521

    场位置、方向及其与周围客体的关系等。

    四、开锁和破锁痕迹分析判断

    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一)痕迹与犯罪的关系。 即痕迹是犯罪过程中留下的,还是由于使用中锁与钌铞或锁键与扣环之间相碰撞形成的;锁所在客体上的痕迹是工具形成的,还是锁体受压挤形成的等。(二)

    开锁和破锁钥匙或工具的种类。(三)罪犯的某些人身特点。(四)有关案情。 其具体分析判断的方法与现场工具痕迹同。

    第八节 车辆痕迹勘验

    车辆痕迹是使用车辆留下的行车痕迹。 车辆痕迹勘验的对象主要是罪犯在作案过程中,使用车辆或偷窃车辆时车轮对地面滚压而形成的车轮痕迹,有时也对车辆其他部位(如号码牌、保险杠、挡泥板等)痕迹进行勘验、检查。 根据犯罪现场上的车辆痕迹可以判断罪犯出入现场的来去方向,确定车辆的种类和认定车辆是否同一。 此外,在交通肇事案件中,根据车辆痕迹,可以分清肇事者的责任及情节轻重等。

    一、车轮及其特征

    车辆种类很多,但从总体观察,在现代车辆中充气胶轮车辆占据多数地位,某些畜力车和人力车绝大多数也都装配有不同型号的充气轮胎,所以充气轮胎往往成为车辆痕迹的较为普遍的造型体。

 135

    621刑事侦查学

    车轮特征分为:(一)一般特征。 是某种类型车辆所共有的特征。 如车轮的直径、车轴数目、车轮的轮距、车轮的宽度和花纹的类型等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认定车辆的种类。(二)特定特征。 是某个车辆所独具的区别于其他任何车辆的标志。 特定特征是认定车辆同一的依据。 车辆的特定特征既有在生产加工中形成的,也有在使用中形成的。 属于前者的有轮胎的气泡、砂眼和粘合接缝的宽度等;属于后者的有磨损、扎孔、蹭伤、裂纹及垫补造成的形状、大小和数目等。

    二、车辆痕迹的测量和提取

    车辆痕迹的测量主要包括:(一)轮迹宽度测量。 为了测量的准确,应在出事现场选择一段较平坦地面上的车辆痕迹进行测量。 具体操作方法是,务使测量的尺子与痕迹的行走线垂直,在一般情况下,测量轮胎的接触面左右边沿间的距离即为该车辆轮胎的宽度。 但有时遇到轮胎内气压过低,致使轮胎痕迹产生过宽的现象。 此时就得以痕迹反映出的轮胎花纹左右边沿为基准进行测量。 虽然各种轮胎压制的防滑花纹有着不同的形状,但这些花纹一般都具有对称性,是测量轮胎宽度的良好标志。(二)轮径测量。 根据轮胎的接触面所形成的某个特定特征,或其附着物的印痕在车辆痕迹里重复出现的长度为车轮周长,即可按公式(轮径=周长π,求出该车辆的轮径。(三)轨距测量。 轨距是指同一车轴上左、右两侧车轮之间的距离。 一般是前轴略小于后轴的轨距。 如果是

 136

    刑事侦查学721

    三轴的汽车,有的前轮的轨距大于中、后轴轨距,三轴双重后轮的前后轮轨距也有相同的。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测量两平行轮迹中心线间的距离即为该车的轨距。 双轴车辆形成的轮迹,往往因车辆直线行驶时使前后轮迹部分重合,不容易测准其前后轴轨距,所以选择这种车辆转弯处前后轮迹分开的一段进行测量。(四)轴距测量。 轴距是指车轮前轴与后轴的距离。 汽车有双轴和三轴两种。 前、后车轴的轴距,在汽车直行时,因前、后轮重合在一趟上,是难以测量的。 但是在急刹车或转弯时,如果前轴轨距小于后轴轨距,则可测量急刹车时前、后轮的擦痕距离即为轴距。 急转弯时前、后的弧形轮迹的切点之间的距离亦为轴距。对于车辆痕迹首先应采取拍照、测量、绘图的方法加以固定。 之后,对于立体轮迹可用石膏制模加以提取;对于平面灰尘轮胎印可用静电吸附法加以提取。 但应注意,对于成趟的轮迹,在拍照、制模或静电吸附时,至少应反映出车轮的周长,切勿只提取一部分或片断的痕迹。 对于车辆的其他痕迹如挡泥板、保险杠、车牌、油箱、散热器等形成的碰撞或摩擦痕迹,以及车身脱落物如车灯和玻璃窗碎片、油漆碎屑等等,也应仔细寻找提取。

    三、现场车辆痕迹分析判断

    根据现场车辆痕迹可以分析判断车辆行驶方向和车辆的类型。判断车辆行驶方向对于追缉案犯和开展侦查有着重要意义。 判断车辆行驶方向的主要根据是:(一)轮迹两侧的尘土

 137

    821刑事侦查学

    细沙等物质形成的扇形面花纹。 其扇面展开方向为车辆驶来方向。 反之,则标明为车辆驶去方向。(二)车轮碾压过的树枝、草棍等细脆物体,其翘起端的指向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反。(三)

    遗留在路面上的车轮粘附的细小物质。车轮上粘附有细小物质如泥土、积雪,当车辆再次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