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潇水说论语 >

第20章

潇水说论语-第20章

小说: 潇水说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死啦,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好人,怎么得了这样的坏病啊!
  孔子这里活脱脱地被勾画得有着仁心的真情,十足的悲悯。
  孔子为什么不进屋去啊,还是怕传染吗?不是的,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窗子开在南边,病人应该放在北墙下,这里放在了南窗下,如果孔子进去,就要面着南边,这是国君才能面着南边的。所以孔子不进去。另一种说法是冉耕的病有传染性,家人主动不安排孔子进去的。孔子不一定非得冒死扑到病人身上去摸,才表示自己有真诚。其实,非要违逆人之常情而不怕传染地进去摸,反倒是虚伪的,如同非要拉拉艾滋病人的手,才表示自己是亲民的一样。不亦过乎,过则伪也。
  
  第九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又想起颜回来啦。孔子说:“贤哉颜回。一竹箪的饭,一瓢的水,在陋巷中生活,别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贤哉颜回!”
  这里的贤,不是仁的意思,也不是孝悌什么的,就是泛泛的有精神品质的意思。颜回不把生活贫穷当作自己的忧伤,这就比多数人品味高了。颜回所务的是精神生活的完美啊。
  
  第十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我们说过了,冉有给季孙家当宰了以后,就违背了一些孔子的原则。譬如季孙要祭祀泰山,这是天子才有资格做的事情,但是冉有就没能阻止。
  冉有这里也说了:“老师啊,我不是不悦于您的学说,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
  孔老师说:“力量不足,可以歇歇再来嘛。我看你是根本放弃,画了个线不再向前了啊!”
  我们说,孔子的以仁和礼的教化来治国,来建立和谐社会,这个教化的思路,在他推崇的有艺能的、实际政治才干最突出的冉有看来,都是很难办的。可见在专制体系下,以教化来令君主保护臣民权益,以教化使得臣民也各安其位,上不欺君,下不侵民,实在是很难现实可行啊。
  冉有之叹,岂无故哉。
  
  第十一句: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在门人之中,是天资很高的,表现为理解能力强,曾经谈美目盼兮的,对《诗经》特有理解,和那些有政治才干的人相比,他是有治学潜力的。后来他也像孔子那样当了大儒,当了教授。
  孔子鼓励告诫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没有解释。大约君子儒,是从精神上求道的,而小人儒,是寻章摘句,钻研字眼的。致身于搞学问的人,很容易忘记了前者,而陷入了后者,成了孔乙己研究回字有几种写法的“小人儒”。
  当然,研究回字有几种写法也有意义,但是,最好还是做君子儒。
  清朝的那些学问家,大多都做了“小人儒”,就是考据古书,核对比较,寻章摘句,这固然对文化史也有贡献,但有清一朝毕竟没有出现什么思想上的突破。当然,这跟清皇帝的极端专制有关。看来,专制下,没了独立完整人格,欲求思想、科学上的创建,都不可能了。先秦时代,分封体系下,卿大夫家族(多头)各自成立权力机构的班子,管理着很多城邑,还没有强大完备的国家政府意义上的官僚体系,君主的意识就不能有效地贯穿到王朝深处的每个角落,俗话讲就是统的不够死,也就是专制度低,所以才有孔子等等这样的各类大思想家啊。
  顾炎武曾经浩叹,郡县制(现代国家的政府官僚体系机构)对下面统的太死,分封制又失于太松,到底怎么才能有一种好的政体形式呢?
  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美国的联邦政府,属于中央政府,它是不能直接委任官吏到各州各城去的。各州各城的地方各级官吏,都是当地民众普选的。这样,没有郡县制一统到底,一点透气的地方都没有的僵重,又给了地方以灵活。这大约兼有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好处。州县长官,不是像清朝的郡县长官那样,眼睛只是看着中央上级,唯上级之命是从,中央上级决定着他的升迁贬调,一切为“长官”服务,而是盯着下面的民众,唯民众意志是从。这就带有了民主的色彩,而少了中央政府专制的色彩。
  
  第十二句: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也当了邑宰了,是武城宰。但不知这是卿大夫家族的邑宰,还是鲁国君的邑宰。武城靠近费邑,大约也是属于季孙家的吧。当时鲁国的城邑土地,大半都是三桓的。这是分封制的特点。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也是这样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则不是这样了,全国各城邑,都是中央派遣的官僚体系来管理的,全部直属于皇帝的。所以,把秦朝以后叫做封建社会,显然是不对的。先秦才是封建社会,或者叫分封社会也好。
  秦以后,应该叫皇权专制社会。
  不管怎么样,子游当了季孙家的武城的宰。孔子说:“你在武城那里发现人才了吗?”
  子游说:“发现了,有个叫澹台灭明的(这个人要生在朱元璋时代就完蛋了,即便不是死罪,当状元也是不可能了)。这个人走路从来不走小径,如果不是公事,从来不到过我的屋中来。”
  我们说,这是民主法制社会里边优秀官僚的特点,从不结党营私,不是因为公事,绝不奔走上级之门。在民主法制社会,上面说了,当官的人的官职,都是民众选举的,是民众给他的,不是上级给他的,他不要奔走上级私门,而是满足民众为务。是向民众负责,而不是向他的上级负责。州县的长官,甚至根据地方已经通过的法令把中央的意见给顶回去。这样就从体制上避免了一个过分强大的政府会侵害公民权益。这说的是纵向,此外还是横向的三权分立的办法。
  但是在专制社会下,官吏是皇帝派遣的,一层层派遣的,他们只向自己的上级服务,这样专制力度就加强了。如果皇帝要损害民众利益,就会通过这个体系,毫无阻挡地落实下去。所以体系无法保护民众利益,民众只能巴望着有个好皇帝出现。而这个几率往往是不大的。同时,在这种体系下,地方各级官吏的眼睛只看着上级,屁股对着民众。民众对他的评价和形象好坏无所谓,奔走交结侍奉上级才是正务。“对上负责”成为中国官场至今的铁律。“奉上唯恐不周,克下不惧民怨。”这种体系,必然以侵害民众利益和维护皇权利益,为特点和能事。
  先秦的分封体系下和皇权专制下有所不同。不是皇帝一竿子捅到底地派遣官吏,而是多头的(很多个的)卿、大夫家族在自己的封邑内,任用派遣官吏。这整体上看,虽然没有皇帝的专制力度大,但官吏们还是“向上负责”的,向卿大夫家族的掌门人负责的。在这样的体系下,能出来澹台灭明这样不游走上级之门的官吏,实在是难得了。
  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叫“君子道而不径”。就是说,君子只走柏油铺的大路,不为了少绕远就穿小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官也好,处世也好,做人也好,都按照原则和条令办,不要变通原则,穿小道,随意偏离大道。
  澹台灭明就是行走不走小径,奉公守法,眼里不揉沙子。这样的官吏,就是贤人了。只是这样的人的出现和增多,不能靠的是教化和自身修养的提高,更是应该靠着体制的使然。
  
  第十三句: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自夸,打仗打败了(这对鲁国是常有的事),他在后面殿后。他解释说:‘不是我勇敢,敢于殿后,是我的马跑不快啊。’”
  这人真是谦虚啊。不过,何必撒谎呢。和从邻居借醋的那个善人有点类似啊。
  
  第十四句: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虽然有宋朝这样的美貌(是个大帅哥),但是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在当今的时代,还是难免要不容于世啊。
  宋朝是个大帅哥,跟卫灵公、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还有卫灵公的老妈,都分别发生了性关系,最后又把卫灵公给驱逐了,后来卫灵公又把他撵出去了,最后想他想得不行,又以老妈想他的借口把他接回来继续当男伴侣了,是个颠倒众生的男人中的夏姬。
  卫灵公这个昏庸的人,却是列国诸侯中用孔子和孔子门徒最多的人。
  孔子这里不是谈论祝鮀、宋朝,而是借用他俩的特点泛论社会观念。
  
  第十五句:子曰:“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 
  
  这是孔子叹惜大家不守正道的。孔子说:“谁能够出房子却不走屋门呢?(都走屋门。)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肯走大道呢?”
  意思是大家经常“径而不道”,抄小道而不走大道。
  其实,出房子也有人经常是跳窗户的。
  大家爱走小道,因为小道省劲儿啊。大家之所以走屋门,不是因为走屋门是正道,而是因为走屋门比跳窗户省劲。所以,如果走大道也像走小道那么省劲,大家自然会走大道的。所以,关键不是教化大家去走大道,而是把大道修得好走。
  
  第十六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一句后代很流行的话,孔子说:“内在很质朴,但是外在不够有文采,就像一个乡野民夫(‘野人’,指在野种庄稼的人,不是‘神农架野人’)。外在很有文采,但内里不够质朴,就像一个知识分子(庙里的祝史或者衙门里的文吏)。只有内外兼修,文质彬彬,才是一个君子。”
  这大约是说,君子是内心修养和外在修养都兼顾的人吧。内怀仁心,外有礼仪,又质有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只是外在有礼仪,内在怀邪佞,那就是伪君子;如果内在有仁心,外在是个大老粗,那就是个山顶洞人(还在进化中)。
  
  第十七句: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社会上正直的人比较多,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因此犯不了太多的错了。”
  所以要不断加强正直仁人的密度,不正直不仁的人,也就被帮带着不会乱搞出坏事了。大约就像蓬生于麻中。麻杆是笔直的,蓬草也就跟着长得比较直了。
  所以孔子希望教化改变社会。儒家归根结底一句话,通过道德教化而求君安国平。
  
  第十八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
  
  这句话往浅里理解,是谈职业生涯的,知道这个职业有用,不如喜好这个职业,喜欢这个职业不如从心里觉得有乐趣。
  对于道也是这样。对于那些人生处世的大道理,比如仁,知道这个东西是对的,是有用的,不如喜欢这个东西,喜欢这个东西,不如内心中觉得行道和求仁是有乐趣的。
  所以孔子觉得,教化不应该是被动的,或者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