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译林-2006年第4期 >

第71章

译林-2006年第4期-第71章

小说: 译林-2006年第4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他说:“看来这机器是给美国人用的,我们俄国人不大习惯。” 
  走出“沃尔康斯基之屋”,右转走上几百米,就能走到托尔斯泰的墓地。在走向墓地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托尔斯泰的存在。眼前这片坡度很缓的耕地,托尔斯泰肯定在其间耕作过,因为根据地形判断,列宾那幅《托尔斯泰在耕地》的著名油画大约就取景于此;缓坡之下的远处,隐约可见一个村庄,它从前应该是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农奴们的居住地,这能让我们联想到从喀山归来的托尔斯泰所实施的改革,他试图在自己的王国中率先废除农奴制,将土地以极低的价格出让给农民,可是“狡猾的”农民却不认为天上能掉馅饼,托尔斯泰变革社会的实践因此流产,这段经历后来成了《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不成功改革的情节素材;路旁有一间马厩,这自然会让我们记起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英姿飒爽地骑在马上的那张照片,以及托尔斯泰因为在骑马打猎时不幸摔伤而影响到《战争与和平》写作的典故;继续前行,小径两旁的树林越来越密,不知道究竟是在哪片密林里,托尔斯泰曾带着其追随者切尔特科夫、女儿亚历山德拉等“亲信”躲在其中,背着妻子索菲娅起草并签署了他的遗嘱;山坡另一边那条隐约可见的小河沃隆卡,就是托尔斯泰常去游泳的地方,也是索菲娅在与托尔斯泰激烈争吵后多次“投河”的去处……终于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墓地前,一个棱角分明的长方形土冢,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四周是几株高大的树木,旁边有一个深深的沟壑,托尔斯泰就长眠在这里。这个地方是托尔斯泰兄弟年少时常来玩耍的地方,他们相信有一根能给人带来永恒幸福的“绿棍”,并相信那根魔棍就埋藏在这里。托尔斯泰生前立下遗嘱,把这里选做自己的长眠之地。尽管有着人们络绎不绝的拜访,但这里仍显得十分静谧、安宁,抬头看看墓地上方的树冠,见有灿烂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墓地上,构成一片斑斓的图案,这让我想起了纳博科夫在评论托尔斯泰时所用过的那个比喻。有一段时间,纳博科夫曾在美国的大学里讲授俄罗斯文学课程,一次在课堂上,纳博科夫突然拉上教室的窗帘,还关掉了所有的电灯,然后,他站到电灯开关旁,打开左侧的一盏灯,对那些美国学生说:“在俄罗斯文学的苍穹上,这就是普希金。”接着,他打开中间那盏灯,说道:“这就是果戈理。”然后,他再打开右侧那盏灯,又说道:“这就是契诃夫。”最后,他大步冲到窗前,一把扯开窗帘,指着直射进窗内的一束束灿烂阳光,大声地对学生们喊道:“而这,就是托尔斯泰!” 
  瞻仰了墓地,在托尔斯泰庄园的参观通常也就结束了,离开墓地,步履缓慢地向大门走去,一路上我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托尔斯泰的出走。1910年10月28日(新历11月10日)深夜3点,托尔斯泰叫醒自己的医生马科维茨基,和他一起在黑暗中走出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庄园,彻底告别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园。托尔斯泰先是奔他在沙莫尔津修道院当修女的姐姐而去的,想在那家修道院附近的奥普塔男修道院隐居下来,但这个计划泄露之后,托尔斯泰只好再次坐上火车。疲惫不堪的托尔斯泰在火车上受了凉,感染了肺炎,被迫在途中一个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站下了车,躺在站长的小木屋里,几天之后的11月7日(新历11月20日),托尔斯泰就在这个铁路小站上去世了。 
  托尔斯泰的出走和去世,在当时的俄国引起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但大都将原因归结为“家庭悲剧”,将矛头指向“不理解”丈夫的索菲娅。在1881年托尔斯泰经受了思想上的危机之后,他与妻子索菲娅就的确长期处于不和甚至争吵之中,但公平地说,托尔斯泰的痛苦恐怕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而并不仅仅是家庭的悲剧。他的痛苦是一个深刻的道德家的痛苦,一方面,他意识到了剥削制度的罪恶,主张放弃一切财产,另一方面,他却仍然难以摆脱自己是剥削阶级之一员的身份和处境;一方面,他呼吁过一种清心寡欲的教徒式生活,另一方面,他又一直生活在一个看似美满、幸福的大家庭里。自己的理想境界和自己的生活现实之间巨大的差异,造成了托尔斯泰精神上的痛苦。人们喜欢抱怨索菲娅不理解托尔斯泰,其实,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能够真正理解托尔斯泰的又有几人呢?索菲娅有她的难处,她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可是托尔斯泰却要宣布放弃一切财产;她认为托尔斯泰是个大天才,可托尔斯泰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那些乡村小孩子认字母;她其实是个贤妻良母,为托尔斯泰养育了一大群孩子(她与托尔斯泰先后有过13个孩子,其中有9个长大成人),还为他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过手稿;索菲娅并不是一个“财迷”,托尔斯泰曾建议把所有的家产都归到她的名下,却被她一口回绝了,她不愿托尔斯泰把“罪恶”都放到自己一个人的头上来。再说,索菲娅就是理解了托尔斯泰又能怎样呢?两人手挽手地“出走”吗?所以说,在托尔斯泰和妻子的相互关系中,是很难断定出谁是谁非来的,这是天才和常人之间的隔膜,以及由此导致的悲剧。关于托尔斯泰的出走,有人不解,有人惋惜,但是我觉得俄国作家库普林在托尔斯泰逝世时所说的话最好,他说:托尔斯泰就像一只即将死去的野兽,他知道如何死得安详,死得优美,于是,他就默默地离开了兽群,在森林中找一个偏僻的地方,静静地死去了。另一位俄国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则认为,对托尔斯泰的出走应该保持沉默,将其当成一个神话来谈论是不体面的,是一种亵渎,甚至是一种残忍,“他留给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的请求,同时也是留给我们大家的:别去寻找,别去抓捕,让他安静。”然而,梅列日科夫斯基也承认,像托尔斯泰出走这样的事情,在俄罗斯又绝不仅仅是托尔斯泰一家的“私事”,而是时代和社会的一件大事,因为托尔斯泰的家不仅仅是雅斯纳亚·波里亚纳,而是整个俄罗斯。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于托尔斯泰还是对于后人而言,雅斯纳亚·波里亚纳都不仅仅是一座庄园,它象征着俄罗斯,象征着托尔斯泰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托尔斯泰与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的关系,因此对于我们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这座优美、宁静、温馨的故园,托尔斯泰无疑是充满感情的,他生于斯,长于斯,写作于斯,思考于斯,最后又长眠于斯,从摇篮到坟墓,他在这里走完了自己完整的一生;但是,这里又是他的彷徨之地,罪恶之地,这给予他一切的地方,却同时在以给予他的一切而让他痛苦,并最终成为他决然挣脱的牢笼。摇篮,童年的乐园,父母的替身,世袭领地,宗法制王国,猎场,社会改革的试验田,教育实践的场所,俄罗斯自然和历史的化身,作家的避难所,文学的福地,灵感的源泉,思想的温床,精神的监狱,目睹许多亲人离去的感伤之处,夫妻的角力场,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中心,最终的长眠之地……也许,这些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定义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准确地说明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在托尔斯泰的生活和创作中所起的作用。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的关系定义为一种“复杂的罗曼史”,将庄园称为托尔斯泰的“第二自我”。“要是没有我的雅斯纳亚·波里亚纳,我就很难意识到俄罗斯,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她的态度。”在步出庄园大门时,对于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托尔斯泰晚年日记中的这句话,我似乎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明亮的林中空地,托尔斯泰生活和写作过的地方,世界文学森林中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方圣地,我想,若是从太空俯瞰地球,也许能看到这片林中空地衍射出的神奇的光芒。 
  (刘文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邮政编码:100732) 


世界文坛动态
  大奖 
   
  品特荣获欧洲戏剧奖 
  3月8日至12日,第10届欧洲戏剧奖的颁奖仪式及相关庆祝活动在都灵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最新得主哈罗德·品特捧得此奖。品特虽然身患癌症,但10日就抵达了都灵,11日接受一次采访,12日参加颁奖仪式。在这次活动中,进行了为期3天的品特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品特研究专家齐聚一堂,交流他们研究品特的心得和体会。 
  品特在发言中指出欧洲正在摆脱美国无孔不入的力量及影响,他说:“我想要让欧洲以拉美为榜样,抵制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要有一个把自己称作为欧洲的这样一股力量,来抵抗正在被美国所滥用的那种非同寻常的力量,不然的话,这个力量也许会把我们给毁掉。这是个严肃的责任。” 
  本届欧洲戏剧奖充分显示出,戏剧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更加密切地关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像恐怖主义、战争、维护民主等话题已经不再是政治及社会场景的主角了,它们已经反映到戏剧场景之中,并由此而达到了一种其他任何媒介都没法表达的深度。这是戏剧活力再生的迹象,这种艺术能够使其最崇高、最古老的文明作用得以复兴并实现。 
  欧洲戏剧奖是欧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戏剧奖项,它表彰的是那些对戏剧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及剧团等,用官方的话来说,该奖项是“对促进民族间相互理解及知识交流的文化活动的实施作出贡献”的人和组织的嘉奖。 
  欧洲戏剧奖诞生于1986年,最初是由欧洲委员会发起的,得到了欧洲议会的认可,被认为是个“具有欧洲文化兴趣的机构”。跟欧洲戏剧奖相关的组织及支持者有这些:欧洲戏剧联盟,欧洲戏剧大会,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地中海国际戏剧研究院。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主办方为获奖者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学术研讨会,聚会聚餐,戏剧预演,学术讲座,播放录像以及图书展出等。这一文化盛事汇聚了世界戏剧界的杰出人士,有艺术家、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士、评论家、重要媒体的记者、学术研究者和戏剧导演等。 
  (邓中良) 
   
  首届俄语文学奖揭晓 
  据俄罗斯文化广播电台2006年3月1日报道,首届独联体作家俄语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莫斯科总统饭店隆重举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诗人、散文家苏泊哈特·阿夫拉图尼以《塔什干的罗曼史》荣膺大奖头名。除了获得3000美元的奖金外,他还获得了和基金委员会签署出版《塔什干的罗曼史》2000册的权利。获得二、三名的作家分别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伊万·格拉戈列夫(《阿拉木图的故事》)和尼古拉·韦列沃基金(《无名者》)。 
  苏泊哈特·阿夫拉图尼,原名叶夫根尼·阿卜杜拉耶夫,1971年出生于纳曼干。从1978年至今住在塔什干,毕业于塔什干大学哲学系,分别在俄罗斯的《十月》、《旗帜》、《新消息》和《各民族友谊》等杂志上发表过诗歌和散文,是“小丝绸之路”丛刊的主要创办人之一。 
  俄语文学奖在2005年的9月由非商业性组织俄罗斯欧亚研究院和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