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无限流同人)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作者:糯米水晶糕(晋江银推vip15-03-09完结) >

第26章

(无限流同人)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作者:糯米水晶糕(晋江银推vip15-03-09完结)-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安一朝多的是风流名士,淑清从前在现代就知道有啥“建安七子”,当然,除了孔融,别的六子是谁淑清已经是背不出来了——建安七子有个前提:除曹操父子三人之外的优秀作者!
    说到这儿,也就明了了,那句歌词里有唱到:
    “东汉末年分三国……”
    那些周瑜黄盖关张赵云的,淑清虽然好奇,却不会想要无脑地去围观,和历史名人扯上关系的感觉都是说不清的怪异。自己还是做好小户女儿家的本分吧。
    淑清已经编了整整三天的络子。
    这份定性倒是让焦母惊奇了一下:淑娘从前可是坐不住这么久的,现下居然能安分三天。
    小何氏也好奇小姑每天编的是什么:其实是生怕小姑糟蹋了太多的红绳——要她说,婆母就是太宠爱两个小的了,自己夫君最年长,却是家里最辛苦的,二弟顶了家翁的差事,田间活计就都落在自己夫君身上,真是偏心眼到家了。
    结果小何氏一张望,却是惊掉了眼珠子,小姑哪里是在糟蹋线绳,满满一针线篮子,都是编的整齐新巧的络子。
    “娘,淑娘的络子打得可真不错。”小何氏对着婆母夸到。
    焦母闻言过来看了一看,女儿打的虽不是特别繁复的络子,却胜在新奇,便也摸了摸淑清的脑袋:“我们家淑娘真厉害。”
    淑清假装有些羞涩道:“娘,真的好看吗?”
    “好看,好看,送去铺子寄售了,指定能换好些钱。”小何氏忙不迭说道。
    焦母瞪了一眼抢话头的大儿媳:“淑娘真乖,别听你大嫂瞎说,家里哪能到那光景,要你去打络子换钱。”
    看来焦母不只是有些偏心,还有些自持身份的意思。
    小何氏在焦母看不见的地方撇了撇嘴:小姑编了这么多,不拿去换钱,自家人佩戴,几年都戴不完。
    淑清编络子就是打着换钱的主意,蚊子再小,腿上也是肉,自己的手艺虽然一般,但是好歹新奇的花式还有很多,虽然每一款很快都会被破解,但是隔一阵子编一个新款,也能坚持好久。
    “娘亲,络子能换钱?淑娘想吃饴糖,淑娘编的络子拿去换饴糖吧。”其实说想吃糖只是借口,虽然糖也算是奢侈品了,但是买几块小姑娘甜甜嘴,也不需要几个钱。
    小何氏一听就很开心,见婆母也不反对了,就拿起小姑编好的络子细细看了一遍:“娘,这络子不难,看一看我也能打出来,不若我们再凑一些,一齐拿去县里。”
    焦母有些犹豫:“这能行吗?”
    说到这些算计,小何氏心里是透亮:“咱们县城的绣坊有四家,大不了都去跑一跑。娘,这络子可就是头一回新鲜,等人都琢磨过来了,就不稀罕啦。”
    “行,就把剩下的线绳都打了吧。”焦母终下定了心思,反正就算不成也没几个钱,络子也可以送人。
    …………………………
    果然如同小何氏所料,百来个络子很轻易就就找好了下家,在小何氏巧舌如簧之下,焦家人没有把络子寄售,而是全部卖给了绣坊。
    当然那掌柜的也不是傻的,压了压价格,又说下次有新花样也可以拿来,价钱好商量。
    至于这百十个络子,拆了两个之后,绣娘们就摸熟了怎么结绳。
    得了三百钱,焦母记着淑娘想要吃饴糖,就去称了几块。
    跟着焦母和小何氏出门的淑清表现出完全符合她年龄的好奇神色,毕竟上一回上街还是五六年前,作为红鸾的时候。
    再说了,东汉的县城和唐朝的又有不同的风貌了。
    淑清在焦母称饴糖的时候又说自己不想吃了,让焦母别买。
    小何氏是巴不得小姑别吃这精贵玩意儿。
    焦母就少称了几块:“买着备着,万一淑娘又想吃了呢?”
    买完饴糖后,焦母又说家里的盐巴不够了,得去添点。
    直到去了盐铺子,淑清才知道,不是焦家人口味清淡,而是,盐它也是奢侈品啊!具体的价格换算淑清是不太清楚,单看焦母一脸肉疼地从兜里掏出一大把铜钱,才换了一小包黄黄黑黑的盐巴,淑清就知道这盐巴是非常之贵!

  ☆、第二章

添置好饴糖、盐巴,焦母又带着小何氏和淑清去菜市买肉;淑清这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谁说古人不知道吃下水的?
    谁说古人不知道买筒骨的?
    穷人馋肉,总是会买点心肝肚肺的回去打打牙祭,也会买骨头回去熬汤。
    谁说古人不会做下水的?
    他们几乎人人都知道生姜可以祛腥味。
    所以说,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大吃货帝国的美食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焦母就买了一块板油、一块五花肉,硬是让卖肉的搭了一根大棒骨。
    回家之后,焦母亲自把大块的肥肉切成小丁,熬出猪油,小心地舀进坛子里,又用锅里剩下的那一丁点油花做了一锅的汤饼,撒了冬葵和姜丝。
    哺食是汤饼和四分之一份的猪油渣——没错,焦母把猪油渣分成四份,两份给两边的邻居送去了,一份留着明天吃,剩下的一份才是今晚的。
    淑清几辈子加起来也没吃过猪油渣。
    本来应该是觉得很油腻、又不健康的东西,看着两个哥哥和大嫂吃的津津有味,淑清犹犹豫豫地伸出筷子。
    焦母给女儿巴拉了一筷子到碗里:“淑娘你最爱吃这个了,今天娘特意多搁了一些盐。快趁热吃。”
    淑清拗不过焦母的好意,终于尝了一口。
    唔,肥油被熬的干干的,油渣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腻味,咬着松松脆脆的,带着喷香的猪油特有的味道。
    淑清发现自己吃了一口之后,嘴里主动分泌出了许多的口水。
    便安慰自己:这年代得三高的百姓应该是几乎没有的,放心吃吧。
    淑清就着猪油渣,吃了满满一碗的汤饼,吃完后都不敢瞎走动。
    吃完猪油渣之后的淑清更加想努力编络子,改善家里的伙食。可是家里的线绳自从上次用完之后一直没有再添置,淑清有心无力。
    万般无聊之下,淑清被焦母赶出去找别的姑娘家一起去玩耍。
    要说上一回还是红鸾的时候,好歹同个年龄段的都是及笄的小姑娘,这一会,都是总角。
    这个代沟实在是太大了些,和一群还没有换牙或者是正在换牙的小丫头,每天挖野菜或者搂青草——基本上每家都会养些家畜,有钱的有牛、没钱的有羊。
    焦家就有一头牛。
    淑清的内里是个成年人,总是有着自制力,不会像别的小丫头那样,一会儿分心摘野果子吃、一会儿摘了胭脂花偷偷给自己染个指甲,所以每次回家,淑清的背篓都是满满当当的。
    焦母看得更加疼爱自己的小闺女。
    每天过着幼儿园阿姨一样的日子,带着村里的小姑娘们上山下田的,淑清居然不知不觉成了她们中的领头人。
    别看淑清平时不声不响的,一旦别的姑娘家起了矛盾,都会找她来调停;有哪个傻大妞碰到了什么难办的事,也会来找淑清讨主意。
    比如上次王小花和李梅花打架,是淑清把她们劝住的;比如上回陈大妞摔了一跤把自己的衣裳磨破了,是听了淑清的话,回家对爹娘那么一说,是为了给弟弟摘果子,居然免了一顿打。
    一来二去,淑清在小丫头片子里威信甚高。
    …………………………
    摔!
    淑清如是想着,这个威信拿来干嘛用?
    天天这么过着也不是个事儿。看前两次任务吧,自己好歹学会了梳头、化妆、打络子、绣简单的花、做小点心、下围棋……细细一数还是学会了很多的技能的。
    这一次呢?难道说我学会了搂草、摘野菜?
    这需要学吗?
    淑清左思右想,决定学书法——第一,家里有现成的老师,二哥焦仲卿;第二,家里有应该有现成的纸笔,毕竟蔡伦应该是早早就发明了纸张;第三,现今的社会风气并不禁止女子识字;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淑清最喜欢的字体就是隶书。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淑清当晚在饭桌上弱弱提出自己的要求,焦母一向是宠爱女儿的,二哥也对妹妹是无原则溺爱。
    淑清学写字,get√。
    虽然小何氏蠕了蠕嘴巴,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开始学习之后,淑清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二哥拿出的,果断还是竹简。
    原来,蔡侯纸发明不足百年,现在纸张的造价很高,大部分百姓还是用竹简的。
    淑清泪奔: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事前必须做功课!
    好在淑清一向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性子,穿越都吓不倒她,写竹简也是件很新奇的事嘛。
    习字对于淑清来说,既是简单事,也是难事。
    简单的是,象形、会意千百年来,汉字都是那个理,从前的淑清爱看小说、漫画,繁体字能认得七七八八。
    困难的是,毕竟写了简化字十几年,字体已经有了自己的特性,骤然练习隶书,总是把握不准风骨。
    反倒是焦仲卿夸赞妹妹有天分、识字快、字体构架大气,多加以练习,必定能自成一派风格。
    …………………………
    冬去春来,已是建安七年。
    焦淑清七岁了。
    这一日,二哥回家之后向焦母回禀,自己看上了庐州郡乡间刘员外的女儿。想要焦母上门提亲。
    其实焦母早早就在替二儿子物色媳妇了,可是当儿子这么郑重提出来自己看中了姑娘家之后,心里又颇不是滋味。
    一来想着儿大不由娘,注意越发大了。二来想着这刘家姑娘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模样的,居然让儿子主动要自己提亲去。三来又觉得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子这么着,不合规矩。
    可是焦母一向是疼爱这个聪明、孝顺又有出息的儿子,也不忍心违了儿子的殷切眼神,就先找人去打听刘员外女儿的品性。
    此时的焦淑清还不知道自己的二哥已经遇到了刘兰芝,因为这些事儿都是避开她谈的,看,这就是年纪小的坏处。
    焦母托人打听,这刘员外膝下有一子一女,长子已经成家,女儿年方十七,还未许配人家。据说刘员外极其疼宠女儿,找了女夫子细心教导女儿,是以,刘家女儿擅箜篌、巧织布的名声广为人知。
    说实话,焦母听完之后对刘家女儿不甚满意,哪家女儿不会织布?就她特别精巧了?会弹箜篌怎么地了?小户人家不需这些虚头八脑的……不过淑娘是不是也该学学箜篌或者别的什么乐器?女子擅音擅乐,以后也是个“找婆家的加分项目”。
    果然人心是长偏的,焦母刚看不习惯刘家女会乐器,转头就琢磨焦淑清是不是也该学一学。真是好笑。
    焦母觉得这刘家姑娘还不如隔壁的秦家女儿,至少自己看着秦家女儿长大的,知根知底。
    可是把这话稍微提了一提,儿子就郁郁寡欢。
    焦母看儿子食不知味,很快就服了软,答应去提亲。可是心里对刘家女儿更没有好印象啦。
    这时候,淑清才从小何氏嘴里听到一言半语,知道自己快要有二嫂了。
    淑清自从开始习字之后,倒是没有觉得日子太过无聊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有规律。
    自己也早早习惯了一天两顿饭,反而觉得这么吃,也是很健康的。
    作为一群小姑娘的领头人物,淑清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