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从求医到求己:中医养生攻略 >

第2章

从求医到求己:中医养生攻略-第2章

小说: 从求医到求己:中医养生攻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年来,养生、保健、防病、抗衰老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在用各种方法为追求健康、长寿努力着。但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人走入了误区,其问题在于一味地追求各种各样的特殊方法、各种各样的特殊途径,反而忘掉了用最简便、最有效、最实惠的有着几千年丰富经验的传统的中医药知识。

    中医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要包括天人相应以防御外邪,精神内守以培育正气,饮食有节以养护根本,不妄作劳以防耗竭真精等内容。同时还强调因人制宜的原则,使达到健康永驻,益寿延年的目的。

    应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养生与防病。从清晨睡起,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养生实践,随着太阳的升起,我们也开始了吐故纳新的呼吸运动,周身的气血运行逐渐加强。尤其是伸伸懒腰,也就是做做舒展肢体的动作,对于调动和保持一天的精力都有好的作用;而当暮色降临,天色黑暗,人也应该进入安静睡眠,开始了对白天身体消耗的修整,脏腑的功能得到修复,从而保证了第二天的良好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因天之序”。人体按照天道的运转而运转,做到顺应自然规律,就会得到天地的眷顾,身体就会健壮,疾病就不会上身。根据昼夜晨昏而作息,是我们健康的最重要的保证,如果做不到这点,纵使有再多的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早睡早起身体好,一句话说出了养生的重要诀窍,实在是千金难求的健康保证。

    “因天之序”还包括按照四时寒暑安排我们衣着的冷暖薄厚,防止异常气候对人的伤害;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运动的室内户外方式,调节饮食的荤清多寡,温热凉平等。此外,中医还强调“精神内守”,“使志无怒,使志安宁”。也就是注意怡养精神,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化,对于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中医所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提倡平常要注意节制饮食,节制情欲,劳逸有度,合理锻炼。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到这些,就能去病延年。

    “治未病”的思想还包括早期发现疾病苗头,也就是患病前的及时调理,从而扭转身体平衡失调的状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同时,对于已经患了病的人,要防止疾病的转变,也就是不让疾病继续发展以致出现并发症等,这样,把疾病对身体的损伤降到最低限度,身体恢复的机会就会大得多。这些常有赖于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作用,中医可以利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机体偏离健康的状态,以使人体恢复平衡协调,保持功能旺盛。应该说中医有着丰富的调理身体的经验和方法,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措施。

《从求医到求己》 第一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养生之务,在乎去害

    3.养生之务,在乎去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生理论,其中的很多观点至今仍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对养生的认识更为全面。书中道: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故凡养生,莫如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流水不腐,户枢不蠧,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凡食,无疆厚味,无以烈味重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娱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从这段原文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非常重视养生,认为懂得养生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故称之为“圣人”。对于如何养生,也有很多客观而深刻的认识,强调养生的目的在于能够享尽自然应有的寿命,而不要因病而中途夭折。在养生的方法上尤其提出“养生之务,在于去害”的观点。并列举了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既有对人有利的方面,又有对人不利的方面。比如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如果能够顺应它,则有利于养生,如果不会顺应四季则会有不利影响。另外强调明确根本,也就是保护好身体的正气,疾病就不会侵袭。在精神情志方面,要能够安定欢娱;在饮食方法方面要避免烈酒、厚味,节制饥饱,也就是既不要过饥,也不要过饱,这样就保护了五脏。此外,还强调了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部书中留下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蠧”这样的名言警句,强调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这些,完全与现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相符。这四大基石即“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而我们于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些,并且认识得如此丰富深刻。

    《吕氏春秋》一书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讲的是享尽自然寿数的关键,在于避免危害。如饮食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也就是五味太过进入人体,则导致对机体的伤害;情志上过度欢喜、过度恼怒、过度忧伤、过度恐惧、过度悲哀,五种情绪表现过度,也会伤害机体;气候上过度寒冷、过度炎热、过度干燥、过度潮湿、过度刮风、过度淋雨、过度雾霭,七种异常气候出现,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书中强调如果能避免这些因素,也就能达到无病尽享天年这一目的。

《从求医到求己》 第一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

    治未病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在人们追寻健康的努力中,最应该了解的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这也是最经济有效、最简便易行的正确的理论和方法。

    1.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并认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的职责应当从治病转换成治人”。显然,医学界已经认识到了关注人的健康比关注疾病更有意义。并且注意到人群中的75%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而对于如何解决亚健康状态,正是中医所一贯强调的“与其就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倡导“治未病”。强调人所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健康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认为过度的情志变化,可以造成人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崇尚“养生之道”,认为养生的动机和毅力出自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感。在人口老龄化、亚健康人群遍及的今天,这些更显示出了重要意义。

    中医一直奉行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目标,达到人际间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它还主张防重于治。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在被称之为“亚健康”,在中医学中被称作“未病”。“未病”不是无病,而是指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机能的不平衡,用现在的话解释可以认为是亚临床状态,或者说临床前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比起疾病发生再去治疗更具积极意义。《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以看出古代圣贤强调对疾病防患于未然的态度。

《从求医到求己》 第一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治未病的含义

    2.治未病的含义

    中医典籍强调“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意思是只有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才可算是“上工”,也就是高明的医生;如果已经患了疾病才去治疗,未免为时已晚,给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故称之为“下工”,实际上是强调“防”重于“治”的观念。所以,古人一直是以“治未病”为原则,认真对待人们的身体状态,稍有端倪,及早调理纠正,以不使疾病发生。

    中医“治未病”,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未病先防,也就是在未发生明显的疾病前,就采取了措施,使得疾病不会发生;再一个是既病防变,也就是出现疾病以后,要防止病情加重或发生各种合并症。比如,有的人在紧张劳累的情况下,出现血糖增高,虽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仍不能完全恢复,但是经过中药调理就很容易恢复正常。反之,如果不知道应用中药调理,很可能就发展成糖尿病,不得不使用降糖药物。还有的糖尿病患者,一段时间内由于某种诱因血糖波动明显,必须加大降糖药物的使用量,方能使血糖好转。可是过量的降糖药又容易导致低血糖,治疗效果难能满意。如果加用中药调理,就很容易使血糖趋于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降糖药物的应用,避免了很多副作用。有些糖尿病控制不好,病情进展很快,短期就可以出现心脑血管病等合并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经常采用中药调理,就可以将病情控制在较稳定的状态,减少或者避免这些合并症发生,从而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治未病”原则尤其强调:中医治疗的本质特征是着眼于人,而不是病,是以人的健康为宗旨,以培养及调动自身能力为主要目的。一个好的中医,常常可以使你终身受益,因为他解决的是最根本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疗效更持久,机体调理得更全面。

    美国的一篇报道中说:“如果运用美国的医疗高科技使美国人均寿命延长一年,将花费数千亿美元,而运用中国古人的预防养生,不用花什么钱,可以使人均寿命延长10年。所以,一分预防胜于十二分治疗。”中医防病养生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状况并不够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健康意识,通过提高对中医理念与知识的掌握,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健康。

《从求医到求己》 第一部分 《从求医到求己》 针对性地治未病

    3.针对性地治未病

    人们的体质和禀赋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容易得胃病,有的人容易得肝病,有的人容易得肾病;有的人百般注意仍然感染上了乙肝病毒,有的人长期跟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却从不被传染;有的人从来不生病一得就是暴病重病,有的人总是病病歪歪,却可以长命久在。可见人们的体质有多么的不同。中医早就开始因人而异地采取事先预防的手段,这就是中医历来最提倡的“治未病”的思想。

    每个人的体质具备不同的类型特点,不同类型特点的体质决定了每个人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