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06章

血沃轩辕-第106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来朝廷总有用得着我们的时候,现在又何必自寻烦恼?”
  是年三月十六,朱斌同时迎娶蓝渺渺、米小脂二人为妾,大宴宾客七日,陶家财力竭尽支持,是为江南奢华之事。
  朱斌娶妾,朝廷随后即知,崇祯以玉珠两串相贺,并好言告勉。吴三桂亦由边关送来贺礼,并手书一封,最末言:“色,男人好也,兄亦准备效仿娶二妾也……”
  朱斌大笑,以吴三桂手书示于宾客,只说:“知我者,兄长也!”
  其后崇祯亦知此事,言心腹太监曰:“武英侯果然风流人物,此等人必无野心……”
  凡朱斌事崇祯无不第一时间知晓,朱斌多方探查朱斌安插在自己身边卧底,未果,乃命黄溪小心从事。其时黄溪俨然已为朱斌手下第一情报来源,江南诸地,皆有其耳目存在。
  六月,高迎祥、李自成等为陈奇瑜、卢象升、洪承畴所败,损失惨重,误入车厢峡,被明军包围。峡长四十里,群山矗立,栈道阻断。又逢连雨二十日,弓矢皆湿,粮草匿乏。
  七月,李自成献计伪降,用珍宝贿陈奇瑜左右及各将帅,要求投降。陈奇瑜允许他们回籍耕田。贼兵就突破其包围出车厢绝谷,北走宝鸡。不久与张献忠再次在关中汇合,势力复振。他们在北至庆阳、南至盩厔,西至平凉、东至潼关的广大区域内连续作战,不断取得胜利,队伍也不断壮大。
  陈奇瑜因失败被捕下狱,后戍边,祟祯以洪承畴代陈奇瑜为五省总督。
  官兵之败传到江南,诸将皆言朱斌有先见之明,能人所不能能。朱斌毫无喜色,只命郑天瑞等人押运粮草,以为剿匪之用。
  这一年中,江南各地共成立火炮、火器工厂十一处,船厂八处,聘请西洋技师八十一人,朱斌又亲自手绘图纸,命令孔浙扬亲自掌握的工厂秘密生产自己研制的火器。
  至这一年的年底,江南军经过反复淘汰,扩编至八万人,又多方采购战马,编练至精锐骑兵一万七千人,分由诸将统领。
  崇祯七年间江南省的各种财政收入,除上缴朝廷之外,半数用于军事开支。至于这一年朱斌究竟聚敛到了多少银子,有传闻说为二千八百万两,已超过朝廷财政总收入。对此武英侯朱斌竭力否认,却不肯明言究竟收入多少!
  也就是在这一年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蹂躏宣府、大同一带。吴三桂率军与后金反复血战,胜多败少。最辉煌的一次胜利,斩首一百七十八级,后金兵闻吴三桂之名而色变。
  十二月,高迎祥、李自成联军自陕西入河南,攻克卢氏,并很快控制了洛南到南阳一带地区。
  祟祯八年正月,高迎祥等破河南上蔡、荥阳、固始,贼兵共约二三十万人。得知洪承畴出关,与山东巡抚朱大典合兵来攻,贼兵中最强大者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聚会于荥阳,共商战略。
  李自成提出“宜分兵定所向,联合作战,分兵出击”之策,分路发展,以疲敌军。决定出兵四路,西、南、北三面防御,主力向东突围。高迎祥与张献忠部东征安徽,攻打官军之薄弱点。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固始、颖州、寿州等县,直薄凤阳,并焚烧了明皇陵,整个大明朝廷为之震动!
  贼兵取得凤阳大捷后,高迎祥与张献忠分兵,西趋归德,进屯新郑、密县,入南阳。四月,又与罗汝才部由诸县、灵宝、陕州进入陕西,与张献忠会师于凤翔。
  此后,高迎祥一直转战于陕、豫等省,明军将士闻风丧胆,使洪承畴难于兼顾。明廷乃命卢象升总理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与洪承畴分掌军务,又不得胜,官兵左右为难,贼兵势大,朝廷一时间无计可施。
  这一年,江南正在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壮大着自己,到处可以见到干得热火朝天的工厂,到处可以看到忙得汗流浃背,但却喜动颜色的农民,到处可以看到训练着的虎虎生风的士兵,也到处可以看到从各地而来的饥民……
  这一年,武英侯朱斌二十二岁,官位并没有得到提升。而江南的主要任务,也变成了不断地向各地剿匪官兵提供粮草,支援军饷。这惹得掌管财政的陶一元和黎风二人连番抱怨,这简直是在以一省之力而供全国,长此以往必然极大拖住江南省发展的后腿。
  考虑到了部下的实际难处,朱斌接连向朝廷上书,只言江南财政这两年间已近枯竭,以一省供全国势必难以长久,再过得些日子,将连正常的饷银也再无法供应。
  也许是考虑到了江南省这两年对朝廷的巨大贡献,和朱斌的忧虑,崇祯这一次并没有任何的不快,甚至还亲自发旨好言嘉勉,并开始大幅度减轻江南的粮草输送工作,而分摊给其余诸省。
  看着如释重负的部下,朱斌心里却不太是个滋味。大明财政捉襟见肘,按理说自己应该有多少力尽多少力才是。可是目前的这个情况,陶一元和黎风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到了后来,只会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八年,济尔哈朗领军进犯。祖大寿以吴三桂为先锋迎战。吴三桂领三百骑出击,只命大张“吴”字战旗,在后金军中往来冲突,锐不可当。后金军但见“吴”字旗到处,无不望风披靡。
  济尔哈朗见吴三桂英勇如此,心中愤怒,以麾下少年猛将螯拜迎之。吴三桂与螯拜大战,从天明打到天黑,螯拜力不能支,溃败。济尔哈朗乃退。
  此一战后吴三桂因功而升为前锋右营参将,这一年的吴三桂,年仅二十三岁。
  一个二十二岁的巡抚朱斌,一个二十三岁的参将吴三桂,在历次的征战中,几乎创下了战无不胜的神话,大明王朝中两颗最年轻,最璀璨的将星终于同时升起。
  而对于吴三桂来说,两年中,他迅速拉近了自己和义弟间在官位上的差距。总兵官的位置,离他已经非常近了,吴三桂正以飞快地速度,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
  ……
  江南,杭州。
  朱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手里拿着一份东西怔怔出神。从上午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个时辰了,没有一个部下敢来打扰他,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抚帅在那想着一些什么!
  “抚帅,时候不早了,你也该休息了。”不知什么时候黎风悄悄出现在了他的身后。
  “你知道吗,圣上下了罪己诏了。”朱斌没有回头,只是将手里的东西递给了黎风:“做皇上的下了罪己诏,咱们这些做臣子的,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圣上很多事做的并没有错,可是下面那些当官的,有的时候我恨不得杀光了他们!”
  黎风笑了一下:“大人一心想报效朝廷,可未必人人都如同大人这般想了。大明如果仅仅靠着大人一个人,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又如何能挽狂澜于既倒?所以我劝大人还是不用再想那么多了……”
  “京城里有什么动静没有?”朱斌站起了身,舒了下胳膊问道。
  “夫人那传来了消息。”黎风向四周看了看,说道:“今日官兵剿匪连连失利,贼兵势大,朝廷屡战不能得胜,目前用兵又捉襟见肘,圣上已经决定启用抚帅,圣旨在这两天即到……”
  朱斌点了点头,正想说话,就听黎风有些担忧地说道:“属下担心的不是此去能不能取胜,而是取胜之后呢?抚帅立的军功越大,朝廷对抚帅的提防也会越深。现我江南兵精粮足,朝廷上下早有传言‘北有吴三桂,南有武英侯,若二人联手,忠则可鼎定天下,奸则……’”
  他说到这便不再往下说了,朱斌知道他的意思,叹了口气,却什么也说不出来。自己只想一门心思效忠朝廷,可是为什么周围却有那么多提防自己的目光?
  “不过起码目前大人尚无危险,圣上对大人还是绝对信任的,大人纳妾、送粮这些事情深得圣上欢悦……”黎风皱了皱眉头说道:“只是这些事情圣上知道得实在太快了,大人身边必有朝廷的探子,这探子若不尽快找出来,对大人实在是个巨大的威胁……”
  “去他妈的探子!”朱斌忽然大声说道:“老子行得正,立得直,就算有探子有怎么样?本抚南征北讨,对朝廷忠心耿耿,我就不信谁还能凭空诬蔑了我……”
  正说着,忽见远处郑天瑞骑快马而来,到了面前,来不及下马就大声说道:“抚帅,朝廷的圣旨到了,请抚帅火速迎接圣旨!”
  不敢怠慢的朱斌,急忙回到府衙,那圣旨上只道反贼今日意欲袭取滁州,卢象升、洪承畴二人连连向朝廷告急,朝廷乃以武英侯、肃虏将军、江南巡抚朱斌为援军总督,驰援滁州,限朱斌必须于崇祯九年正月前到达。
  接过了圣旨,将钦差安顿好,朱斌召集部下商议军情,这两年江南军久未出征,眼看各地打得热火朝天,早就急不可奈,此时见圣旨终于到了,不禁一个个喜动眉梢!
  “抚帅,还等什么?”钟建第一站起来说道:“那些反贼不过是乌合之众,末将愿带一旅之师,千里奔袭,若不能胜,情愿献首级于座下……”
  “不急。”朱斌挥挥手让他坐下:“反贼若真的那么好对付,官兵也不会屡战屡败了。我知道高迎祥手下有个李自成,这人足智多谋,为人又最狡诈,可是不好对付啊!”


  第174章 防官甚于防贼
  众部下对抚帅的看法有些不以为然,那李自成虽然小有名声,也听说高迎祥的许多主意都是这人出的,可此人究竟只是高迎祥麾下一卒,领兵不过八营之众,又是一个流寇,惶惶不可终日,如何能与精锐之江南军相提并论?
  见部下的样子,朱斌微微叹息一声,李自成的可怕之处,他们现在还无法体会得到,而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京城,当高迎祥死后,这个摧毁大明王朝的罪魁祸首,才会正式地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前沿……
  “江南军拥兵八万,除取各处防御力量,此次我准备向滁洲出兵三万,其中骑兵五千。”朱斌拖着下巴说道:“由本抚亲自挂帅,各级将领皆随我出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赶到战场,否则滁洲一旦落到贼军手里,则战局堪忧啊……”
  见抚帅一下就出动了三万精兵,并且动员了全部将领,对反贼重视如此,一众部下无不啧啧称奇。这些贼兵虽然屡次不能剿灭,且有越剿越大之势,但在江南军诸级将领眼中,草寇永远都是草寇,只要官兵重视了,决然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他们也更加无法想像,在他们眼中的这些“草寇”,会对大明王朝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此外,我将动用火器……”正说到这,忽见黎风对自己连使眼色,心中转动,很快换了口吻说道:“黄溪,你向诸位介绍下即将面临贼兵的情况吧……”
  这时的黄溪,已经掌管起了江南诸县之情报,为江南军之耳目,见抚帅问话,他也不起身,阴沉着脸说道:
  “高迎祥,又名高如乐,陕西安塞人。本朝元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旋转战陕北,后进入山西境内,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王自用死后,由其接管各部渡黄河。其部目前流窜于陕、豫等省,号五十万之众,依我们的情报,总有二十来万人,其中青壮者、久于战阵者不下十五万……”
  众将听得砸舌不已,这才多少时候,一枝小小的流寇久征不灭,居然发展到了如此庞大的数目,那些负责剿贼的官兵,究竟是做什么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