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236章

血沃轩辕-第236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严军令”规定,有士兵见贼不前者,兵死;有将领见贼退避者,将死;有军队使贼从其辖地逃脱者,总将死!
  而郑天瑞为严肃军令,特别在各营成立了一个督战队,队长由江南军将领担任,但违犯军规者,当场处死,决无商量余地!
  军令森严,法度无情,这七营人马哪个再敢怠慢?第二营曾与李定国部相遇,连战连败,稍露怯意,督战队连杀三名游击。终使该营将士死不退让,尸横遍野也不敢后退半步。除了强大的江南军外,李定国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悍不畏死的军队。大奇之下不得不率领部撤退。
  后来当李定国知道了这道“严军令”,不禁仰天长叹:
  “我只道朱由斌是我义军天生的死对头,不想郑天瑞亦是如此!”
  而其后郑天瑞的第四道命令又发布了,即为“恩赏令”。其令规定,凡各地军民有杀一贼取其首上报者,赏银一两;有向官兵报告贼军行踪,消息确凿者,赏银百两。其“恩赏令”中的赏格规定得极其明确,使人能一目了然。而李定国的赏格,则被定在了一万两银子……
  这接连发出的四道命令,史称“定贼四令”。
  另贼司令的严格执行,使得百姓军民既畏又喜。很简单的道理,剿灭不出力的罚,出力的赏,甚至是大赏,赏罚分明,谁人敢不出力!
  而这也给李定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所率领的队伍,不但再也筹不到粮,抓不到丁,并且每到一地,还没有来得及喘上一口气,消息早就不知道如何传了出去,漫山遍野的百姓、士兵蜂拥而上,疲惫不堪的贼军哪里还能应战……
  李定国三万人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粮食已经告罄,不得已,李定国下令杀马充饥,但这样又能维持多久了?而让李定国最为痛恨的,却还是不是郑天瑞的“定贼四令”,而是那个倒戈一击的刘文秀。
  那刘文秀与李定国一样,很早就跟着张献忠一起征战了。对义军,尤其对李定国的脾气、如何安营扎寨都了如指掌,因此便如阴魂不散的疯狗一般死死地咬住了李定国!
  最让人愤怒的,是刘文秀利用在过去的地位和影响,加上大西军目前严重的困难局面,让不少原大西军将领倒戈,趁着夜色,趁着李定国不备的时候悄悄大批逃亡。
  到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李定国身边的力量,已只剩下一万余人。
  但是困难的条件,并没有吓倒李定国,他根据目前局面,果然决定退出蜀地,向云贵方向撤退,争取在那打开局面,但在此之前,想要稳定住日渐涣散的军心,他必须要打一个胜仗!
  在考虑良久之后,李定国将目标锁定在了突得最前的刘文秀部身上。一来为了打击一下官兵日渐嚣张的气焰,二来也是为了惩治一下叛徒。但这样的基调下,如何用好仅有的力量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他将所部分为两个部分,七千人交由最为信任的大将甘子龙率领,埋伏在预定战场两侧,看信号及时出击,自己只带着三千人在正面战场排开阵势,迎战随后追来的刘文秀。
  次日,刘文秀督军赶到,两军在战场拉开阵型,时李定国三千人,刘文秀所部万人,在兵力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上风。
  战场上旌旗飘扬,两个曾经的兄弟互相对望良久,李定国忽然说道:“刘文秀,你我本都是大西国的将领,为何今日却背叛大西国?”
  刘文秀不断冷笑:“我拿你当兄弟看待,你可这样待我?张献忠死了,你却根本不通知于我,反而还假借他的名义,命我断后,你算是什么兄弟?”
  “当日情况危急,我哪有空和你多解释?”李定国有口难言,他却还想做最后一次的努力,劝说道:“刘文秀,回来吧,你我再一起作战,我把这大西国的皇帝来让你做,我甘为你的麾下一将,共同努力,如何?”
  刘文秀大笑起来:“你这话来蒙骗谁?我好好朝廷将官不做,却去与你继续为贼,过那亡命天涯的生活?李定国,看在兄弟一场,我劝你一句。江南军锐不可当,武英王英明神武,继续当贼早晚必亡,赶快下马投降吧,我在武英王和定南伯面前竭力保你性命!”
  听他一口一个“贼”,李定国再也忍耐不住:“你既然为了荣华富贵愿意侍奉朝廷,李定国的人头就在这里,来拿吧!”
  刘文秀手中长枪向前一指:“严军令,取李定国人头者,赏银万两,官升三级,冲!”
  这场战斗很快就在两个昔日的兄弟之间爆发了……
  那刘文秀部自归顺朝廷之后,武器精良,军粮不愁,郑天瑞又专门为刘文秀配备了一千条火枪,以壮声势,因此其部战斗力大大提高。加上又有严军令在后督战,谁也不肯落后,人人俱是奋勇争先。
  而李定国的部队,却因被官兵不断追剿,疲乏不堪,而且又断了军粮,体力虚弱,昔日这支雄壮无比的军队,竟然在刘文秀的节节紧逼下不断后退。逐渐的,被逼到了身后狭小曲折的鬼磨峡边……
  但李定国的嘴角却露出了微笑,他已经看到了胜利。鬼磨峡地势险恶,最窄狭处只容单骑通过。而在羊肠小道的两侧杂草树木中,那里有甘子龙的七千伏兵。只要刘文秀踏进了这里,那便是他的葬身之处!
  刘文秀慢慢地逼近了,道路的艰难狭隘,让他的队伍渐渐散乱起来,队形也便得不整,前面和后面的士兵,已经逐渐脱节。
  当看到刘文秀终于出现的时候,李定国知道时机到了,他大声道:“摇旗,命令甘子龙行动,全歼刘文秀部!”
  大旗摇了起来,但两侧却毫无动静……
  “摇旗!摇旗!”
  见没有什么动静,李定国急了,又吼道。
  大旗拼命地晃动,但道路两侧还是死一般的寂静!
  “李定国,你是在召唤甘子龙吗!”
  忽然,战场的那条响起了刘文秀的大笑:
  “你叫不动他吗?那我来帮你叫!”
  官兵的大旗也摇摆了起来,忽然道路两侧杀声大作,无数的士兵出现在了战场。
  李定国忽然明白了什么……
  甘子龙也出现了,他走到了刘文秀的身边,慢慢地说道:“大元帅,没办法,不是我想出卖你,实在是大西国已经亡了,你看看身边的弟兄,还有谁想继续作乱的?”
  李定国向自己的身边看去,士兵们一个个都破衣烂衫,面露菜色。当看到李定国扫想自己,他们的头深深地低了下去……
  是啊,不想打仗了,谁都不想打仗了。近百万的军队都没了,就剩下他们这么些人,还有谁想继续死去呢?尤其是郑天瑞“定贼四令”的下达,更加把他们逼上了绝路。
  就算能够逃到云贵又怎么样?“定贼四令”一样会到的,那时他们的境遇也许比现在还惨。
  胜券在握的刘文秀笑道:“自定贼四令下达后,甘子龙很快就派人联系上了定南伯,定南伯有我二人有令,不急,慢慢的把你引上绝路。”
  李定国惨笑了下,正想说话,忽然身边亲兵将领乐岩说道:“元帅,不是人人都像他们那么贪生怕死的,乐岩愿意以死护卫着你出去!”
  看着百来名亲兵决然的眼神,被出卖而丧失的信心一下又都回到了李定国的身上,他笑道:“好,我们就冲出去,死也死个轰轰烈烈!”
  乐岩一马当先,嘶声狂吼:“乐岩在此,是兄弟的给我让开一条道路!”
  甘子龙一见李定国想要突围,正想上去围堵,却被刘文秀拉住了他:“放他一条生路,定南伯对我说了,放着他还大有用处……”
  甘子龙怔了一下,嘴里虽不敢反驳,可心中却大是不安。自己出卖了李定国,万一有一天他卷土重来,那还有自己的好日子过……
  ……
  李定国就这样奋力“冲”出了重围,那些叛变的大西军士兵们,似乎因为背叛,而显得心中有愧一般,并没有如何尽力堵截,就这么让他们从自己眼前冲了出去!
  李定国看了下,连他和乐岩在内,只有八个人了……
  他笑了,苦涩地笑了起来。从大西国最鼎盛时期的百万大军,到现在只有八个人。这一切的一切,就如同做梦一般。
  “大元帅,现在我们该去哪?”受了几处轻伤的乐岩问道。
  是啊,去哪,又能够去哪里?
  到处都是官兵,到处都已是大明朝廷的天下。大西国没了,百万大军没了。天下虽大,又哪里是他们的容身之所?
  “去东胡国!”忽然,李定国咬着牙齿道:“这里去东胡国,不过十几日路程,官兵又还没追到,我们八人目标小,一定能够到达的!”
  “东胡国?”乐岩怔了下:“去那里做什么?”
  “借兵!”李定国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办法说动东胡王,让他借兵给我们。尔后,先取云贵,再取巴蜀,为大西国报仇,为陛下报仇,为我们所有死难的义军兄弟报仇!”


  第307章 班师
  景平元年九月十七,北京。
  这一天从一大早开始,在离京师十七里远的地方,便站满了朝廷的文武官员。
  十七对于景平王朝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帝壮烈殉国。同样是在这一年,山海关大战爆发,江南军大败闯逆和清兵两部,巩固边关,收复京师。
  还是在这一年,朱由斌定南京,复蜀地,废伪帝,迎新君,不世之功,日月昭昭!
  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经历了一个大悲大喜的过程。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这个庞大,但却衰老的帝国,从流寇横行,京师实现,行将灭国,却一眨眼便神奇的凤凰涅盘,完成了一次中兴的伟业,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想像的。
  而这一切,只因为一个人:
  ——义烈忠勇护国武英王朱由斌!
  这是一个被渲染了太多神奇传说的人。他是建文帝的后人,那个柔弱的君主,却有着一个如此勇武的后人。当年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他却如晴空惊雷一般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十七岁出任浙江巡抚,提督四府军务。惩贪官,罢恶吏,一手缔造了强大的江南军。定贼乱,败海贼,一个富裕稳定的江南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可就在他声望逐步走向顶峰的时候,他却与一手提拔他起来,情同兄弟的崇祯帝撕破了脸皮,甚至几乎就要刀戈相向!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崇祯和朱由斌这对君主,从此后就这么变成死对头的时候,在闯贼攻破京师的那一天,他却毅然决然地出现在了紫禁城外,血染京师,与崇祯这个大明的君主一同赶死!
  他究竟是大明第一个忠臣,还是一个最大的奸臣?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
  一面血红色的大明战旗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那是崇祯帝留下的战旗,用这位勇敢的大明皇帝,用忠诚的太监王承恩,用无数将士鲜血染红的大旗!
  这已经成为了武英王的象征,成为了江南军的象征,成为了大明朝廷的象征!所有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这面大旗意味着什么:
  ——血旗一出,三军死战!
  这面血旗,指引着江南军十余万将士,打赢了山海关之战。这面血旗,指引着江南军十余万将士,恢复了中原大地。这面血旗,指引着江南军十余万将士,鼎定了巴蜀局势!
  而在这面血旗的后面,就是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