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275章

血沃轩辕-第275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急急追问之下,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索尼见那些明军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屡屡侵犯自己的领地,心中顿时勃然大怒。正待整点兵马前去迎战明军,却听阿克顿大叫了声:“不可!”
  索尼面色一沉,正想发作,就听阿克顿说道:
  “主人,万万不可。那些明军来去如风,就算去了也未必便能追上。还有一点,想来我村之人已落入南人之手,这时即便追上,明军嫌带着他们拖累,杀心一起,我等族人皆有杀身之祸。还请主子三思啊!”
  索尼倒被这番话说得愣在了那里,这小伙子说得倒当真没有错。可自己身为正黄旗的旗主,若是看着自己的族人受苦不去救,那传了出去自己这张脸却往什么地方放?这位正黄旗主一时怔在了那里,半晌做声不得。
  “还有一点也不可不妨。”阿克顿以目视之,索尼摈退左右,阿克顿小心地说道:“这已是主子之地这月第七次遭到明军劫掠,一旦被其它旗的人知道,于主子声名大有损害。此其一。其二,我一直奇怪,为什么我两黄旗屡次遭到明军劫掠,可两白旗却一点事也没有?”
  他的话让索尼为之一惊。两黄旗乃是自己和图赖等人的势力范围,而那两白旗却是多尔衮亲自掌握的。自己和多尔衮之间的矛盾,天下皆知,现在经阿克顿提醒倒真让他察觉出了其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来。
  “那么依你之见,我当如何处置这事?”索尼盯着阿克顿问道。
  这个年轻人从容地告诉索尼:“此时应当立即返回盛京,向多尔衮、济尔哈朗和朝廷告之此事,并请求朝廷抚恤。另外,当传言我大清境内,进犯正黄旗的明军,已被我斩尽杀绝,再从汉人里挑选几人冒充俘虏,再于半路虚言其要逃跑而杀之,以壮主子声势……”
  索尼听着频频点头。这年轻人的话无一句不切中要害。这一来,先把包袱扔给了朝廷,尔后自己的名声又得到大大增加。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必然会大加抚慰,而自己则正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观察多尔衮有何反应……
  “不想你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索尼叹息了一声:“这样罢,你二人族人新遭不幸,我也无法安慰于你。我总长着你们几岁,便认你们当了义子,将来从军为家人报仇,不知道你等意下如何?”
  阿克顿和挞木格乐大喜,索尼是何等人也,竟然认自己为义子。将来的荣华富贵阿克顿倒没有如何放在心上,可自己从小就是个有抱负的人,眼看着自己胸中的抱负便可化为现实。狂喜之下的二人急忙跪拜在地,叩谢索尼的赏识之恩……
  那盛京自得知明军短短一月间,屡次侵犯大清之土,无不义愤填膺。以多铎为首的少壮派,无不纷纷请求朝廷发兵,以灭明军嚣张之气焰!
  这一提议得到了巨大多数满人官员的赞成,就连多尔衮也不禁为之心动。自从山海关兵败后,满人士气低弱,现在急需一场胜利,来提升朝野的士气和信心。但是,目前满清极其严峻的现实却又让他不能不犹豫起来。
  满清和大明并不一样。大明在遭遇失败后,能够凭借着强大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重新组织起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队伍。但大清,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大清国土贫乏,人口稀少。这才有了所谓的“满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而一旦满清精锐的队伍遭到了一次重创,要想在短时期内重新组建,实在是件太困难的事情。
  同时,自己所宠信的吴三桂也坚决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眼下大清满八旗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守卫大清各地,一旦发生战争,肯定会以汉八旗和蒙八旗为主。自己的正红旗才刚刚接受,打了几场胜仗,如果在这时候出击硬拼,只会让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吴三桂强烈建议,放弃一切靠近大明边关,可能随时遭到明军攻击的地方。而集中力量防御几个重要关口。不主动出击,不主动寻衅。同时派出使者,秘密与明朝边关四大镇将接触,多贿赂以金银,以便求得暂时的太平后再图发展。
  这一点与阿克顿的看法无疑是一致的。处于被动防御中的清朝,一旦再遭遇一场失败,那当时便会大祸临头。多尔衮在考虑了再三后,终于还是同意了吴三桂的建议。
  但是,吴三桂这一正确的建议,在满清的朝会上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那些未曾遭遇过山海关失败的人,狂妄的认为山海关之败,只不过是因为多尔衮的指挥不当而已。只要重新选择一个得力指挥,明军又何足道哉!
  而切身经历过的将领,在他们眼里看来,山海关之战之所以会失败,完全是因为大清铁骑才和李自成的流寇大战了一长,太多的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这才会有这样的一场失败。真正两军在对等条件下对决的情况下,无敌的八旗铁骑一定不会输给明军的……
  双方谁都有谁的意见,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表现出了自己的果断,他断然驳回了一切要求出兵的建议,而以吴三桂等人的建议为基石,采取了对明军避而不战的办法。
  这个正确的措施,使满清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虽然明军骚扰的铁蹄不会就此而停下,但把力量集合在一起的满清,却在防御上多少能够从容自如一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喘息时机。
  但是,多尔衮的措施,却在满清朝野上下,蔓延开了极大不满,他们眼中的多尔衮,已经逐渐成为了怯弱的代名词,而多铎等少壮派将领,对多尔衮的失望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347章 两朝对峙
  朝野上下的不满,并没有动摇多尔衮的决心。他坚信吴三桂,也同样坚信自己的判断。但是,朝廷里那种潜在的危机,却不得不让他产生了整肃的想法。两白旗和两红旗之间的一战,在他看来已经无法避免!
  在山海关之战中,作为清军主力的两白旗和两黄旗的力量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汉八旗的地位一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现在孔有德等人已死,而在山海关战役中出卖阿济格的尚可喜和沈志祥,也遭到了多尔衮的处决。
  这时吴三桂和耿仲明等汉军将领,在汉八旗中的身份便变得愈发重要起来。尤其是吴三桂的正红旗,蒙古平叛中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来去如风,十天不到便凯旋归来,让其本意只在试探吴三桂忠诚的多尔衮也感受到了震撼。
  自此,多尔衮对吴三桂多加笼络,每每都有赏赐。更把正红旗置在了汉、蒙八旗之首,倚为自己左右臂膀。
  但吴三桂自己的真实想法又是怎样?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在他看来,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忠于谁,不忠于谁已经并不重要了,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才是处身立命的根本之道。在这一点之上,他非常羡慕自己曾经的兄弟朱斌。
  朱斌的成功之处,便是在于握有战无不胜的江南军,进可攻,退可守,天下大势尽在掌握之中,便是当日对着朝廷也敢硬干。不过,吴三桂也能清晰地认识到,朱斌之所以当日能那么肆无忌惮,除了江南军外,还有江南全省以为后盾。而这却正是自己不具备的。
  现在自己已经拥有了正红旗,而再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便成了吴三桂所要考虑的当务之急。现在多尔衮急需利用自己,这一点,便成为了吴三桂与多尔衮讨价还价的筹码。他向多尔衮隐晦的提出了要求,请求将黑扯木一带做为自己的屯兵之所。
  然而这一要求却超过了多尔衮的心理底线,无论多尔衮多么器重吴三桂,但在他的眼里汉八旗却始终只是满人的奴才而已。要封给吴三桂一块地,纵然自己答应了,也一定会在朝廷里引起轩然大波。这将使本来就风雨飘摇的自己,会更加受到政敌的攻击。
  被拒绝的吴三桂未免有些失望,但很快一件发生在盛京的大事,开始改变了他的命运。
  顺治元年十二月初八,以固山额真塔木善等人为首,因不满多尔衮的政策,起兵反叛,并打出了“清君侧,除佞臣”的旗号。这位佞臣不用说自然就是多尔衮了。
  虽然这次起兵的规模并不大,但其意义却是重大的。这在清朝来说从所未有。对多尔衮来说,现在正是他急需稳固自己地位的关键时刻。而塔木善等人的反叛行为,却极大动摇了多尔衮的威信,使他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而对于塔木善的反叛,八旗旗主迅速分成了不同心态的几派。多尔衮和阿济格的两白旗毫无疑问的要坚决镇压。两蓝旗,两红旗则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看多尔衮如何处置这件事情。而两黄旗却抱着同情的姿态,甚至在暗里还暗中资助塔木善的叛军。
  多尔衮迅速调集完全忠心于自己的正白旗进剿叛军,以镶白旗一部严密控制盛京,以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不测。剿灭塔木善的叛乱,并不是件如何困难的事情。但多尔衮却隐隐预感到,这次叛乱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却是天赐良机。
  果然,就在多尔衮亲自领兵出征的第二天夜里,那位在宁远立下“大功”的硕托,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领着本部人马三千五百人,在盛京发起了另一次叛乱,与塔木善遥相呼应。
  是夜,硕托对皇宫发起了连续攻击。但都被设计死守的阿济格击退。及至天亮,各部旗在明知硕托叛乱的情况下,都不发兵。甚至连与多尔衮、阿济格与同母兄弟的多罗豫郡王多铎也都按兵不动。
  这些人的心思都是一般无二,若硕托胜了,对他们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即便是硕托失败,对他们来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却能够借着这件事情进一步打击多尔衮。多尔衮对明朝不断退让的姿态,已经严重伤害到了这些满人的心。
  而在皇宫里的阿济格叫苦不迭,皇宫但凡有失,自己不光辜负了多尔衮的重托,而且,自己和多尔衮的全家,只怕都将遭到硕托最惨烈的屠杀!
  他心中有些责怪多尔衮,明明摄政王早就看不惯这个硕托,却在宁远之战后,却态度急转直下,对硕托给予了充分的信任,难道他不知道硕托根本就是个小人吗?
  盛京的王公大臣们,看来对多尔衮的怨恨已经到达了顶点,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摄政王却又正在外平叛,一时半会也无法赶回来,现在阿济格唯一的希望,只有一支军队,那就是驻扎在盛京城外的,吴三桂统领的汉军正红旗部,可是吴三桂会出手相助吗?
  他却并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也同样陷在了矛盾之中……
  天亮后盛京发生硕托叛乱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吴三桂处,发兵还是不发,成为了摆在吴三桂面前的难题。他的部下们大多主张拒不发兵,以观盛京局势后再做处理。况且,没有女真人的命令就擅自出兵,这罪便等同于谋反。
  面对部下这样的主张,吴三桂并没有立刻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犹豫了很久之后,他对自己的亲信部下说道:“我以为我们的利益是和多尔衮联系在一起的。朝廷里有许多人对咱们心存不满,若是多尔衮倒台,只怕第一个遭殃的便是我们。咱们现在已经没有了退路,回大明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的希望便在这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管怎么样,这次我都决定赌上一把。只要我们能平息了硕托的叛乱,那么便是最大的功臣。我向多尔衮要地的要求,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