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339章

血沃轩辕-第339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蛮横地挑起战争,挑衅大明权威的苏里亚旺萨,被判处死刑。这位昔日光彩无比的“太阳王”,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斩首。而澜沧人,则把澜沧遭遇到的一切苦难都归罪于他。
  在苏里亚旺萨被行刑的那天,到处都是围观的澜沧人,他们不停地咒骂着苏里亚旺萨,并用身边可以拣到了一切,扔向苏里亚旺萨,大声咒骂着,竭力宣泄着心中的怒火。
  苏里亚旺萨没有畏惧,他拼尽全力向他曾经的子民叫道:
  “醒来吧,澜沧人。赶走这里一切的外国军队,否则,你们早晚有一天会为自己的愚昧付出最惨重的代价。我们虽然失败了,但只要澜沧人的心不死,最后的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我,苏里亚旺萨,就算死了我的灵魂也会为澜沧祈祷……”
  但没有人愿意听他的,一口口的唾沫飞向了苏里亚旺萨。“澜沧的败类”,“杀死他”,“绞死他”,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好像他们面对的不是澜沧曾经的国王,曾经带领他们差点就走向强盛的君主,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痛恨的仇人一般。
  苏里亚旺萨就这么死了。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对澜沧未来的忧虑死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反对他,在他身后一样有着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因为沉重的战争赔款,使澜沧人的生活急剧恶化。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而这一切使人开始怀念起苏里亚旺萨瓦罐来。八月,澜沧部分地区爆发暴乱。他们打着太阳王苏里亚旺萨王并没有死,将带领澜沧人继续战斗的旗号,公开号召所有的澜沧人起来战斗。
  暴乱的战火在富有蛊惑性的号召下,迅速在澜沧蔓延。到了九月,除了国都琅勃拉邦外,几乎所有的澜沧城邦都相继发生了叛乱。他们开始袭击在当地驻扎的明军,公开铸造武器,甚至发生了抢夺当地明军军粮的事件!
  中旬,大明驻澜沧总督李定国,下令各地之明军迅速平定暴乱。澜沧新的帕沙拉玛法尔坚定地站在了大明这一边,他强烈谴责澜沧人这种卑劣的行径,并愿意为明军提供一切必要协助。玛法尔的行动,也在最大程度上将澜沧贵族争取到了大明一方。
  一万明军驻兵要镇压澜沧全国的暴乱,显然在人数上显得少了一点。但对于此,胸有成竹的李定国并不如何担心。分化瓦解,争取中立派,永远都是最好的办法。
  澜沧由老听族、老龙族和老松族三大民族组成。老龙族与中国傣族同源,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开始向南迁移,沿着南乌江、湄公河进入老挝。因此与中国感情最深。
  李定国召集了老龙族各族族长,力争他们能站在大明一边,并且答应,一旦平叛成功之后,将竭力扶植老龙族,成为澜沧最大的势力,并且减免掉一切原本该由老龙族承担的军事赔款,战后也将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援助等等条件。
  本来就与中国感情深厚,加上那么诱人的条件就放在了自己眼前,老龙族各族族长根本没有任何考虑,就答应了全力协助明军的军事行动。他们关闭一切村寨,严禁叛乱分子进入,并积极地向明军将领通风报信。这一来,就使澜沧的局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并且,李定国指示各地明军将领,尽可能地收买当地民众,暴乱分子中的变节者,并以重金贿赂各地的贵族,让他们站到大明这一边来。最大程度的孤立暴乱分子,使其生存空间,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而这显然是相当奏效的。
  暴乱分子的行踪,已经完全在明军的掌握之中。无论他们有袭击哪处明军设施的计划,明军似乎总能够提前得知。他们歇脚安生的地方,往往尚没有来得及喘上口气,便会遭到明军的突然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连暴乱队伍内部都出现了动荡。
  一部分人主张停止和明军作对,争取国内的同情,以和平的方式与明军进行谈判。但死硬分子却坚决反对这种主张。在他们看来只有以暴力的形式,才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暴乱队伍开始出现了瓦解的状况。
  十月,部分暴乱者走出藏身之处,向对面之明军投降。明军出人意料的不但没有为难他们,反而还就地释放了这些人。而这消息传出,让尚在观望之中的暴乱分子们也步了后尘。至十月底的时候,投降者便达到了几万人之众。
  暴乱的队伍越来越少了,进入到了十一月份,李定国宣布从本月起,不再接受暴乱者任何形式的投降,他们将对自己的性负责,并亲自指挥着大明军队进行了最后的围剿。
  最残酷的绞杀行动开始了。明军以强大的火炮反复梳理着暴乱者可能藏身的每一处山谷,放火烧毁暴乱者可能发起袭击的每一处树林。在这里,不需要什么怜悯。只有血淋淋的屠杀和触目惊心的鲜血,才能够稳固住帝国在这里的统治。
  据不完全地统计,仅在大明景平二年十一月这一个月中,死在绞杀战中的澜沧暴乱者,便高达一万余人,而指挥着这次军地军事行动的李定国,也被冠以“澜沧之恶梦”这一听起来不太好听的绰号。不过李定国对这一外号倒显得非常满意的样子。
  随着绞杀战的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渐渐稀少。提前投降的庆幸自己及早做了明确地选择。那么被追剿得无处藏身,无时无刻都要面对死亡威胁的暴乱者,却开始深深后悔为什么没有和他们的同伴一样尽快地向明军投降……
  随着十一月进入尾声,发生在澜沧的暴乱基本结束。是役,澜沧总计被杀死暴乱者一万八千九百余人,失踪近两万人。其中以老听族的伤亡最大,老松族次之。而一早就站在明朝这一方的老龙族,则基本没有遭到什么损失。
  十二月,势力大涨的老龙族,强烈要求独立于澜沧之外,另立一个完全听命于大明,并且彻底独立的,由老龙族人自己管理的国家。玛法尔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状况,但他心里同时也很清楚,在老龙族背后站立着的最大靠山正是强大得无可动摇的大明帝国!
  进入到了景平三年,老龙族宣布独立,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万象国。大明帝国在第一时间,宣布万象国为合法王国,并将成为与澜沧地位等同的藩属国。
  大明随即派出精兵两千,进入到万象国,保卫万象国做为大明藩属国的一切正常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
  这一做法似乎刺激到了老松族,他们也开始蠢蠢欲动的想要独立于琅勃拉邦朝廷之外,成立自己的国家。
  半年后,老松族试探性地建立了占巴塞国,而大明对此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眼看着自己统治下的国家四分五裂,玛法尔哭泣着寻求大明的帮助,但大明以这是老松族自己内部的事物为由拒绝了玛法尔的请求。
  显然,一个分裂的澜沧,要远比一个统一的澜沧更利于大明管理。
  而在澜沧发生的一切,似乎也给了大明一个启示,未来对于其它国家的管理似乎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神圣北京协约”,在澜沧之战中显示了其巨大的威力,但并不代表着协约国家内部就会永远地那么平静下去。
  从澜沧撤兵归国的安南郑氏和阮氏之间,因为顿萨奥的归属问题,很快又爆发了尖锐的矛盾,郑氏和阮氏都想着把这块地方划归到自己名下,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尽早统一安南。
  这两个政权的君主,都非常聪明地避开了大明划分的军事缓冲区,半隐蔽,半公开的,不断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武力统一安南的道路。
  双方这样的战争,一直持续了一年,互相都有伤亡,谁也无法彻底地解决战争,但大明,却奇怪地保持了沉默,并没有插手其中,严格地保持了中立,任由双方如此发展下去。
  大明暂时没有精力,来管安南的这些矛盾,他们此时的注意力,已经被完全放到了另一个地方,满清所统治的盛京,对鞑子最后一击的条件,对这时的大明来说,已经完全成熟!


  第412章 刺刀
  发生在崇祯十七年的山海关之战,是一场改变两个朝廷命运的决战。在这场决战后,大明如同欲火的凤凰,得到了重生的机会。他就如同一个巨人一般,重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而那个曾经蛮横的满清,却因为这场决战,而急速地消亡下去!
  三朝对立的局面,是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相比之下,“大昌”帝富绶政权,因为其背后有大明帝国撑腰,相对来说显得更加平静一些。除了摄政王硕托,每月总会组织一些并不成气候的“反攻”以外,一直都没有闹出什么大的动静。
  “统元帝”多尔衮,接连吃到败仗,使得原本一心支持他的蒙古人,对他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渐渐产生了怀疑,态度也远不如当初般热情,这更始曾经掌控着满清政权,一手遮天的多尔衮的日子愈发地不好过起来。
  在盛京朝廷一方,进入大明景平三年的时候,朝政已基本由吴三桂,多铎两人把持,想对于多铎来说,有着洪承畴、祖大寿两人协助,并有盛京将军阿克顿成为自己的坚实盟友,势力进一步扩充起来,这位“平西亲王”,已隐隐然成为了多尔衮第二。
  出人意料的是,吴三桂在把持朝政之后,并没有大肆扩充他的心腹精兵汉军正红旗。他反倒是积极整顿满八旗人马,征召满人中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从军。在短短的时间内,使满八旗重新拥有了三万五千精兵,五万后备部队。
  从这一点上来看,吴三桂倒是非常效忠于满清的。他甚至还把调动指挥军队的军权,分出了很大一部分交由多铎等满人指挥。这位平西亲王当真像足了他曾经的兄弟,大明的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是忠,是奸,是好,是坏,只怕没有人说得清了……
  而在这个时候的大明,却是和满清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明军几大主力部队,尤其是山海关一带以及边境驻防部队,已经基本完成换装。随着热兵器在这些主力部队中大规模地普及,沉重的铠甲已经被基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轻便的作战服装。
  以督军大将军指挥的山海关驻军来看,士兵们统一穿着由布料制成的“明二式”步兵野战服。颜色为铁灰色,穿黑色中长皮靴。统一使用“武英六型”或“江南九型”火枪。随身携带震天雷五枚。步兵专用刺刀一柄。
  做为进入热兵器时代的大明军队,已经基本抛弃了刀枪。而一旦进入肉搏战,则使用火枪的明军士兵会显得非常吃亏。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朱斌指导下研制成功的刺刀应运而生。
  这种刺刀用弹簧卡笋与枪连接。靠弹簧制动装置将刺刀固定在枪口一侧的凸笋上。这类刺刀多在护手处设有枪口环,上刺刀时套到枪口上,增加与枪连接的可靠性,刀身设计比较灵活,从枪上取下后可作匕首或其它工具使用,非常便于握持。
  刺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明军官兵的欢迎。本来如何解决火枪手近战问题,一直是让明军将领头疼的问题。而刺刀这一小小的发明,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似乎是上天为了配合刺刀的问世,在景平二年六月的时候,在山西天降陨铁,砸坏了当地人的一间房子,还好当时无人在内,没有造成什么伤亡。这在当时是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当地官员急忙派人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