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52章

血沃轩辕-第52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到这封信的朱斌,有些好奇,黄溪这个人,从来都有些目中无人,很少有人被他看在眼里的,他能这么夸奖一个人,也真真正正是难得的了。
  当朱斌第一次见到这个叫孔浙扬的官员时候,这人三十来岁,清瘦瘦弱,看见自己的顶头上司,一点畏惧的样子也都没有,直挺挺的站在那儿,和朱斌四目相对,无所畏惧的样子,倒让朱斌大是称奇!
  “听说你很倔强,不肯招认自己的罪行?”朱斌凝视了他一会问道。
  “不是下官倔强,而是下官无罪!”孔浙扬大声说道:“下官知道大人雷霆万钧,准备一扫官场颓势,可是事对事,人对人,下官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如何可以认罪?”
  朱斌顿时来了兴趣:“你敢说你为官的这些年里,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
  “当然做过,而且还不止一件!”孔浙扬出人意料地说道:“其实浙江以及四府之地的官员,谁没有做过昧心事?孔浙扬迎奉过上司,送礼、溜须拍马的事情都做过,可唯独没有祸害过百姓,甚至可以这样说,孔浙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治下百姓……”
  朱斌托着下巴,看了孔浙扬许久,忽然笑了起来:“来,来,你倒给本抚说说,你是如何为了百姓做这些事的?”
  “巡抚大人切莫笑我。”孔浙扬正色说道:“举凡为官,百姓自然喜欢清官,可是不是哪个清官都能把这官顺顺利利当下去的,要想造福一方百姓,就必须做很多你不愿意做,但却非做不可的事情,这就是下官心中所想。”
  这个官员绝对不是清官,但一定是个好官,这是朱斌心里的第一想法。清官固然要重用,但是对于那些思想奇特,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也许该换个思路去考虑如何用好他们!


  第104章 用人
  “大人。”见朱斌沉默不语,孔浙扬继续说道:“我大明一个从九品官员,年禄仅仅只有六十石米,连一家大小温饱都成问题,当着这样的官,他不贪就要饿死,不是他们想贪,是现实的问题逼着他们去贪!”
  朱斌点了点头,是啊,不用说这些下级官员,连一个堂堂的正一品大官,年俸禄才一千零四十四石米,大明减少了官员的俸禄,虽然在一方面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却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上贪下仿,不贪不足以养家糊口……
  孔浙扬从从容容地道:“抚院大人,若想扫荡治下官场风气,一来应当革除那些当官只想着一心捞钱的恶吏,二来非得大幅度提高官员俸禄,可这却又要经过朝廷许可,但朝廷……大人,恕在下斗胆,这却又是朝廷根本不会答应的……”
  这官员也算得上胆大了,公然在顶头上司面前议论朝政,可他却句句切中要害,这让朱斌大起兴趣,忘记了追问他的罪过,反倒让他坐下细谈。
  孔浙扬也不谦逊,侃侃而谈,从朝廷制度,地方政务,再到官场人情,民生百态,无一不信口拈来,又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朱斌听得根本忘了时间。
  一直到了天色放黑,孔浙扬忽然住口不说,朱斌奇怪,孔浙扬抚着肚皮说道:“回大人话,下官从中午到现在粒米未进,大人不饿,可下官却实在饿得慌了。”
  朱斌一愣,接着大笑起来,孔浙扬不说还好,这么一说,自己也顿时觉得饥肠辘辘:“好,今夜你就不用回去了,本抚请你吃面条,咱们边吃边谈。”
  让人上了一大盆面条,朱斌亲手为孔浙扬盛了满满一碗,递到他的手里,问道:“那么依你之见,这地方政务应当如何处理?眼下各地变民四起,关外女真人又虎视眈眈,朝廷内忧外患,大笔大笔的银子撒了出去,可一点成效也都没有,却反而让本就吃紧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圣上每日都寝食难安……”
  “百姓饭尚无法吃饱,焉能不乱?”孔浙扬是饿极了,几口把面吃得精光,点着空碗说道:“若百姓都能如下官这样,每天都吃上一大碗面条,谁还愿意去做造反这种掉脑袋的事情?要让地方民情安顿,无非就二字而已,‘吃饱’!”
  “吃饱?”朱斌停住了筷子,仔细琢磨起这二字来。这原本也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可要真正做到这两个字,又谈何容易?
  “大人。”孔浙扬放下空碗,正色道:“嘉靖年间,我大明国力强盛,岁入两百万两;万历年间,岁入四百万两,后因辽东后金兴起,遂增加‘辽饷’,岁入五百二十万两。最近下官听说朝廷又要增加‘练饷’和‘剿饷’,百姓本就贫困不堪,朝廷却又竭泽而渔,让那些快要饿死的百姓如何不反……”
  “混帐,你怎敢如此评击朝政!”朱斌勃然变色,斥责道:“朝廷自然有朝廷的安排,又岂是你能随便议论的,难道就不怕本抚将你下入大牢!”
  “下官不怕,因为大人不是那样的人。”孔浙扬毫不畏惧地道:“可就算要把下官真打入大牢,下官还是要说,目前浙江、四府地方尚算平稳,总算还没有出现易子而食的事情。可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有田无人耕,有地无人种,田地大面积荒芜,再这样下去,大人势必将要面对不断出现的饥民,甚至,甚至是大规模的变民……”
  朱斌站了起来,来回走动,看似太平的浙江和四府之地,其实在这份太平之下暗潮涌动,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可朝廷的法令是一丝一毫也不得变动的,否则不要说是他朱斌,就算再大的官员也得人头落地。
  可是孔浙扬的话却一点也没有错,再任由这样发展下去,即将到来的那场农民起义,很快就会波及到自己治下的这些地方,江南粮饷一断,大明朝廷就将真的走到尽头……
  “老百姓之所以不肯种田,那是因为种一年田还不够交税啊……”朱斌沉吟着道:“我看这样,朝廷以现银交税的政令不能改,不过……我看官府可以以现银收购粮食,而收来的粮食,本抚再想办法卖出去,这事交给陶家去做,他妈的,要是传到了朝廷的耳朵里,本官这颗大好头颅只怕不保!不管了,先把荒废的田地让人种起来再说!”
  孔浙扬“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抚院大人,下官代所有的百姓给您磕头了!”
  说完,他真的认认真真地给朱斌磕了三个头。
  朱斌任把他搀了起来:“还有官员俸禄问题,老百姓要吃饭,当官的也一样要吃饭。朝廷原有俸禄不变,但杭州每月再增发茶水费和车马费,恩,按月发,具体发多少,容本抚再好好计较……可有一点,如果拿了这些银子的官员,再要出现欺凌百姓,盘剥地方的事情发生,嘿嘿,本抚倒也看看是他们的手长,还是本抚的刀快!”
  孔浙扬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大人,如果这样还有官员贪墨的话,那他当真不是人了,不要说是大人了,我看百姓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他们淹死……”
  “至于如何处置你……”朱斌来回走了几步:“你犯下如此过错,这宜兴县我看你就不要当了……”
  见孔浙扬露出了失望的表情,朱斌笑了一下:“苏州知府贪赃枉法,已被我派人拿办,我看你有些才能,即日起就赴任吧,上报给朝廷的折子,我会尽快送过去的!”


  第105章 十万火急
  孔浙扬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苏州知府!从一个县令一越而成为知府,这是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事情。虽然还需上报朝廷,但孔浙扬知道,此时这位巡抚大人正在得势时,受到皇上宠爱,他上报上去的东西,只怕没有不批准的!
  “怎么,傻了?还是对自己出任这个位置没有信心?”朱斌微笑着说道。
  孔浙扬深深地吸了口气,一揖到底:“下官领命,下官这就告辞了,苏州知府已经拿入大狱,此时苏州百废待兴,下官不敢耽搁,这就上任去了。不过现在明不正言不顺,恳请抚院大人手书信件一封。”
  朱斌一挥而就,盖上大印,孔浙扬看着上面“宜兴县令孔浙扬暂署理苏州”几个大字,虽然这字写得歪歪扭扭,不成体统,可是在孔浙扬眼里,这却是最珍贵的宝贝。十年寒窗,自踏入仕途以来每日战战兢兢,深恐一步走错。可是只要跟了这位巡抚大人,只管做好份内的事情,其它的那些烦人的事,却是根本不用再去考虑的了……
  ……
  在这次大清洗风暴中,军队也无一例外的被牵扯进来。大批老弱、不合格的士兵被被命令从此后只负责军屯,不再担任战斗任务。而做为回报,他们每年只需上缴三成的粮食充做军粮。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命令,既减轻了这些士兵的沉重负担,坚决了军粮问题,也使得朱斌手下的部队,开始有了真正职业士兵的雏形,未来将更有凝聚力、战斗力。
  至于那些军官,九成以上的遭到了清洗。和浙江官员案有牵连的,被朱斌毫不犹豫地送交到了黄溪那;而虽然没有卷入这起案子,但自身能力不足的,被朱斌全部调去别处充当了闲差。
  唯独没有受到连累,相反还得到朱斌大力提拔的,应当属那批曾经跟随他一起去西凤剿灭海盗冯长兴部的那些军官。龙淄阁、李德被朱斌委以专门训练水师的重任,火炮全部交给了魏重义加以训练。而在这些人中,有一名军官被朱斌一眼看中,青眼有加。这人就是在海盗偷袭牛屿之战中,领败兵逆袭成功的何征途。
  这何征途表字卫国,祖上朝廷军官,曾在俞大猷手下为官。后俞大猷失势,何家也受到了牵连,被丢官免职。到了何征途十八岁的时候,投入军队,平素在与海盗的战斗中作战勇敢,多立战功,只是这人生性耿直,与上司处不好关系,所以一直迟迟不得升迁。
  朱斌与他略略交谈,发现此人精通海战之术。心中惊讶,追问缘由,原来何征途平生最喜海战,多用心研究,先祖亦是俞大猷手下充任水军游击。
  朱斌知道,在抗击倭寇的时候,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在大明军队的发展目标上曾经有过明显的分歧。俞大猷经过多年抗击倭寇的实践后认为,大明军队在陆地上战胜倭寇很困难,必须发展海军。他也确实花很大力气,建立了一支郑和之后,明朝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得到何征途的朱斌大喜,当即将他调到龙淄阁手下,暂时充任一个小小官职,他再三叮嘱龙淄阁好生培养,也许用不了几年,自己手下就能多一个海战名将。
  正在朱斌廓清浙江及四府反对自己的势力,准备抡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忽然从朝廷传来了十万火急文书,命浙江巡抚朱斌急速派兵进入山东,援助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傅宗龙部。而随着圣旨一同回来的,正是被朱斌派往京城的黄飙。
  原来,山东连年大旱,“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骨肉相残,易子而食者,比比皆是。大规模的流民暴乱发生,加入到暴乱队伍中的饥民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对大明王朝的第一次强劲冲击。
  山东变民共举落第秀才古世清为首,号“胜军”,古世清自称“逆天大将军”,对号号称拥兵三十万。傅宗龙屡战皆不能胜,有几次甚至中了古世清的埋伏,若不是部下骁将吴三桂奋勇,几乎就成为“胜军”的俘虏。
  而大明朝廷精兵皆放于辽东,余者都无法胜任,用兵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有官员保荐屡次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