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164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164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贝克走来,说道:“等一等,奥尔布里希特。
  我不想欺骗任何人,我们必须告诉警察局长,根据从大本营的一些报告,希特勒可能没有死……”
  “凯特尔在撒谎!凯特尔在撒谎!”奥尔布里希特失声喊道。
  在场的人都面面相觑,一瞬间发现自己在谋反。
  贝克说道:“凯特尔是否说谎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革命必须进行下去,我们必须保持团结和镇静。”
  希特勒没死,给“黑色乐队”以重重一击,但不是致命的。
  致命的打击来自“黑色乐队”内部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动摇不定,优柔寡断。
  第一个人物是大本营的通信司令菲尔基贝尔。
  他没有切断大本营同外界的联系,没有把腊斯登堡希特勒没有死的消息迅速报告给柏林。
  第二个人物是弗洛姆。
  这是个政治两面派,一听希特勒没死就立刻变了脸,向自己的同党举起屠刀。
  第三个是柏林通信部主任弗兰茨·提尔将军。
  提尔也是“黑色乐队”的成员,在密谋活动中是个重要角色。
  他的任务是接到菲尔基贝尔的电话后,就切断柏林地区纳粹重要机关的联系,并保证密谋分子的通信联系。
  他没有等到菲尔基贝尔的电话,就打电话到腊斯登堡。
  菲尔基贝尔的副手接了电话,告诉他的确发生了爆炸,有人员伤亡,但希特勒未死;菲尔基贝尔已经被捕。
  提尔放下电话,面色苍白。
  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很快就会被逮捕、处决。
  但他还想侥幸逃生。
  提尔把值班人员召集起来,痛斥密谋分子企图谋杀元首,要求下属保持对元首的忠诚。
  提尔的下属立刻切断了密谋分子之间的联系。
  “黑色乐队”夺取政权的希望一个个破灭了,但柏林的卫戍部队已经在执行“伐尔基利”计划,一支部队已经在行动。
  如果部队真的能执行“伐尔基利”计划,密谋分子还有一线的希望。
  这天下午,留在柏林的戈培尔向办公室下面望去,看到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架机枪、设路障,把他的办公大楼包围得水泄不通。
  戈培尔已知道腊斯登堡发生的事情,明白这些士兵是对谁来的。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包氰化药片,“以防万一”,又派助手去问士兵要干什么。
  助手一问才知:党卫军已暗杀了希特勒,武装部队正在组织政府;这些士兵的任务是占领柏林电台和纳粹宣传部,对戈培尔进行保护性拘留。
  这位助手还打听到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阿道夫·雷麦少校。
  戈培尔听说过此人,知道此人狂热地忠诚于阿道夫·希特勒,心中暗喜,立刻让助手把雷麦少校请来。
  戈培尔一见雷麦少校,立刻鼓起三寸不烂之舌,争取雷麦。
  戈培尔首先提醒雷麦对元首的誓言。
  雷麦重复了誓言,但接着又指出:元首已遭暗杀,他得服从上级的命令。
  戈培尔一听,立刻尖声叫道:“元首还活着!
  他活着。
  几分钟前我还同他通话。
  一小伙野心勃勃的将军发起这次叛乱,这是一次肮脏的勾当,最肮脏的勾当。”
  雷麦少校半信半疑。
  戈培尔接着说道:“现在是历史性的时刻,你承担起重大的历史责任。
  命运很少给人这样一个机会。
  我现在就与元首通话,你也能够同他讲话。
  元首给你的命令能取消将军给你的命令,对不对?”几秒钟后,希特勒的声音就在话筒里响起,雷麦立刻判定,这是希特勒的声音,他见过希特勒,几星期前还得到希特勒亲手颁发的勋章。
 


12。未遂谋杀(7)12。未遂谋杀(7) 
  

  “是雷麦少校吗?你听得出我的声音吗?”“是的,我的元首。”
  密谋分子在柏林破产了,电话被切断,陷入孤立,国内军总部被雷麦的部队包围了。
  就在这时,贝克接到了在巴黎的密谋分子、密友施图尔纳格尔将军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西线所有党卫队军官已被逮捕,只要贝克下令,明天就处决他们。
  贝克闻之大喜,但马上皱起眉头。
  现在的B集团军群司令不是隆美尔元帅,而是克鲁格元帅。
  克鲁格元帅虽然不像隆美尔元帅那样态度坚决,但深信必须除掉希特勒,必须同西方媾和,因此卷入了许多“黑色乐队”的活动。
  但克鲁格元帅生性谨慎,在政治上常常动摇不定。
  现在克鲁格是“黑色乐队”的惟一希望了。
  贝克请克鲁格接电话。
  贝克把当前的形势告诉了克鲁格,问道:“我现在明确问你:你赞成我们此举并接受我的指挥吗?”克鲁格结结巴巴地语无伦次。
  贝克接着又说:“为了消除疑惑,我愿提醒你我们最后一次谈话达成的协议。
  我再次问你:你是否无条件接受我的指挥?”克鲁格呜呜哝哝地说:“我没有忘记所有谈话。
  但……
  但……
  我得同我的参谋们商量一下。
  半小时后我再给您打电话。”
  “克鲁格!”贝克摔下话筒大叫道,“我怎么碰上了这样的人!电话能再通2分钟就不错了。”
  此时天色已黑,柏林漆黑一片,只有几束探照灯光柱划破夜空。
  贝克呆坐在奥尔布里希特的办公室里,一言不发。
  电话线已被切断,一切都完了。
  贝克的精神垮了。
  晚上10时,隔壁关押弗洛姆的屋子传来一阵厮打声,接着是一声枪响。
  贝克的房门被撞开,施道芬堡跌跌撞撞冲进来,背上流着血。
  原来弗洛姆手下的一批军官见大势已去,就起来反对施道芬堡。
  他们拿着手枪冲入关押弗洛姆的房间,制服了奥尔布里希特,施道芬堡趁乱夺路而逃,结果被打伤背部。
  就在这时,雷麦少校的部队也冲进大楼。
  贝克正给施道芬堡包扎伤口,弗洛姆提着手枪走进来,要贝克交出武器。
  贝克道:“我想留着自己用。”
  “好,用吧!立即用。”
  弗洛姆道。
  “在此时我想起了往事。”
  “我不想听这套。
  请立刻开始吧!”贝克拿出手枪,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子弹擦着头发,打中了天花板。
  贝克叫道:“这支枪发火正常吗?”
  “给老先生帮个忙,”弗洛姆说,“拿走他的枪,他已没劲儿了。
  把他和奥尔布里希特、施道芬堡带到楼下枪决。”
  “等等,再给我支手枪。”
  贝克要求道。
  有人递去一支,贝克对自己的头又开了一枪,打中了,但还没死。
  弗洛姆喊道:“谁去帮一帮老先生?”
  一位中士出来,对准贝克的头开了两枪,打死了他。
  此时,施道芬堡、奥尔布里希特和2位助手已被带到院里,面对着行刑队。
  施道芬堡喊道:“不朽的德国万岁!”一阵枪响,四人倒地而亡。
  四具尸体同贝克的尸体被一起扔上一辆卡车,埋到人们永远不知道的地方。
  弗洛姆刚刚杀掉贝克等人,自己也被逮捕。
  希特勒对所有参加“黑色乐队”的人张开了大网,大搜捕席卷德国。
  维茨勒本、赫普纳、戈台勒等人均被捕,后来被用钢琴弦和肉钩吊死。
  弗洛姆也未能逃脱。
  卡纳里斯同7·20事件没有关系,也不知此事,但他同“黑色乐队”的关系终于被盖世太保发现,在7月23日中午被捕,受尽折磨,于1945年4月9日同副手奥斯特一起被处死。
  临刑前的晚上,卡纳里斯用一把勺子在铁管上向隔壁牢房的丹麦情报军官瓦丁中校敲出了下列莫尔斯讯号:“我为德国而死问心无愧。
  你作为军官能理解我。
  我反对希特勒不过是为国家尽职。
  明早我将被处死。
  请尽力帮助我的家人。
  永别了。”
  克鲁格同弗洛姆一样也未逃脱一死。
  7月25日,美军在诺曼底发动强大的“眼镜蛇”攻势,巴顿指挥第3集团军冲入布列塔尼半岛,西线德军大有全军被围之势。
  希特勒下令德军向莫尔坦反攻,企图将巴顿反包围。
  克鲁格为讨希特勒的欢心,集中兵力孤注一掷,但被美军击退。
  克鲁格陷入盟军包围。
  克鲁格山穷水尽,想同盟军联系,率西线德军投降。
  8月15日清晨,克鲁格元帅带着儿子、通信车和助手、卫兵去一个名叫耐西的村庄开会。
  这一行人神秘失踪了17个小时,不知去向。
  人们猜测是同巴顿会晤,但因通信车被盟军飞机击毁而未联系上。
  希特勒也是这么认为,暴跳如雷。
  8月17日,克鲁格被解除职务,立刻去柏林报到。
  克鲁格知道这意味什么。
 


12。未遂谋杀(8)12。未遂谋杀(8) 
  

  当晚,他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劝他结束战争。
  第二天,克鲁格动身回德国,下午3点,他们一行到达凡尔登,停车吃饭。
  克鲁格给兄弟写了封信,让副官寄出,接着说:“我们在一刻钟内出发。”
  克鲁格不准备走了。
  他独自走进树林,服下氰化钾,几秒钟就死去了。
  盖世太保的罗网把在家养伤的隆美尔元帅也逮捕了。
  1944年10月13日,隆美尔接到命令去柏林报到。
  隆美尔拒绝了。
  第二天两位将军来到隆美尔家,要求同他单独谈话。
  谈过话后,两位将军在门外等着。
  隆美尔面色苍白,对儿子说:“我已经告诉你母亲,我将在一刻钟内死去。
  房子已被包围,希特勒指控我犯了叛国罪。
  由于我在非洲的战功,才给了我服毒自杀的机会。
  如果我接受,我的家人和参谋人员将不受影响。”
  隆美尔同那两位将军走了。
  20分钟后,隆美尔夫人接到电话,说隆美尔在开会途中死于脑血栓。
  “黑色乐队”被彻底打垮了。
  由于时运不济,更因为自己内部的人优柔寡断、变节叛变,“黑色乐队”错过了一个个机会。
  戈林嘲笑说:“他们真是笨手笨脚,多蠢的傻瓜!多幼稚,手里有那么多王牌,却搞得一塌糊涂。
  ——真是初出茅庐之辈!”希特勒向“黑色乐队”大砍大杀,有7000人因受牵连而被杀。
  希特勒牢牢控制住了德国,决心把战争打到底,但他已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此时盟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在诺曼底海滩把德国西线军队碾得粉碎后,又一刻不歇地向德国边境冲去。
  德军残部丢盔弃甲,仓惶东逃。
  在东线,苏军正全面反攻,把德寇赶出苏联。
 


13。苏军大反攻(1)13。苏军大反攻(1) 
  

  1944年初,世界战争局势日渐明朗,同盟国形势越来越好,苏、美、英三大国的军事、经济势力迅猛增长,已大大超过德、日。
  1943年这三个主要盟国生产的飞机比轴心国多25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5倍,火炮和迫击炮多36倍。
  苏、美、英三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超过德日将近1倍。
  由于战略主动权已掌握在同盟国手中,它们已具备了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的一切条件。
  但是,德国和日本仍有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以德国为例,1943年它利用本国和被占领国的资源,生产了25万架飞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