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202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202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为,要想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必须对中国军队重新进行整训和装备。
  他对中国的士兵评价很高,认为只要领导得当,他们完全可以同任何国家的军队媲美;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贪污、无能、不关心士兵生活和军事训练,则极端鄙视。
 


22。中国战区(6)22。中国战区(6) 
  

  他深信,中国拥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60个师,就能够打败日本。
  为此,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份改革中国军队的计划。
  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式装备,同意史迪威在印度设立兰姆珈训练学校,在中国昆明和桂林设立训练中心,装备和训练一批中国师,但却坚决反对史迪威提出的撤换和处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要求。
  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史、蒋之间的矛盾。
  1942年夏天,由于非洲战局的变化,英国人吃了败仗。
  美国把大批供应中国的租借物资,特别是飞机调往埃及,更激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蒋介石向美国正式提出了带有截止期限的三项要求,如果这些租借物资不能如期运到,他就“取消”中国战区,“重新调整”中国的立场,做出“其他安排”。
  1942年8月,蒋介石曾向来访的罗斯福的特使柯里提出撤换史迪威的请求。
  史迪威和他的政治顾问戴维斯、谢伟思等人,通过长期观察认为:国民党政府“是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政治上不民主;经济上贪污腐化,囤积援华物资;军事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准备内战。
  他们担心,如果中国发生内战,将直接影响到抗日的大局。
  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建议蒋介石武装和使用中共部队对日作战。
  为了了解中共并建立联系,1944年1月15日,戴维斯拟定了派遣美军观察团赴延安的计划。
  2月4日,史迪威向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报告说,国民党政府用50万军队在华北围堵中共军队,对中国抗日战争大有损害。
  对此,罗斯福颇感忧虑。
  2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正式提出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延安的要求,遭到蒋的拒绝。
  3月22日,罗斯福再次致电催促蒋介石。
  到4月22日,蒋介石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却又以种种理由进行拖延。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后,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到中国,说服蒋介石与中共达成一项联合抗日的协定。
  6月18日至30日,华莱士同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多次会谈。
  蒋介石坚持反共立场,并要求把史迪威和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调走。
  这时,国民党战场的形势越来越糟。
  罗斯福接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于6月30日提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并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由史迪威指挥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的所有中国军队。
  这是蒋介石最忌讳的一个问题,他已经越来越把共产党而不是日本人作为他的权力的主要威胁。
  蒋介石不但在使用共产党军队问题上不做任何让步,就连史迪威要求把封锁延安的胡宗南的数十万部队调往抗日前线也不允许,甚至还要把在缅甸与盟军一起作战的部队抽调回国。
  9月18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式的电报,并让史迪威面交蒋介石。
  电报提出,如不马上把中国军队的指挥全权交给史迪威,就停止美援。
  蒋介石仍执意不允,并于9月19日在与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共进晚餐时说,已命宋子文请罗斯福更换史迪威。
  赫尔利也告诫总统:支持史迪威,“你将失去蒋介石,并且可能随之失去中国”。
  此时,罗斯福鉴于日军在华南的进攻已成强弩之末,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已取得重大胜利,苏联已答应对日作战,战胜日本指日可待,战后美国仍需要通过蒋介石控制中国,遂于10月18日复电蒋介石,同意撤换史迪威,任命魏德迈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21日,史迪威离华返美。
  史、蒋矛盾就此结束。
  纵观史、蒋矛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史、蒋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史迪威的在华使命与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完全吻合所造成的;史迪威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错误转向的必然产物。
  史迪威为了美国的利益,从抗日的角度出发,想利用中共军队抗战,而支持和同情中国共产党。
  出于同样的目的,他对国民党政府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热衷于内战等表示不满和憎恶。
  他客观地观察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为维护国共合作,推动联合抗日所做的工作,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都很有利。
  史迪威为打通和修复中印公路及取得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45年3月,中印公路举行通车典礼,蒋介石把这条公路正式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和他的同事们,在中美关系史上写下了珍贵的一页。
 


23。反攻缅甸(1)23。反攻缅甸(1)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协助英军作战。
  至5月中旬,中英联军作战失利。
  日军占领缅甸,英军退入印度。
  中国远征军主力退回滇西,后编成第11、第20集团军,部署在怒江东岸担负江防守备任务;远征军之一部,经缅北越过野人山进入印度的列多,后到比哈尔邦的兰姆珈营房补充和整训,编为中国驻印军。
  日军占领缅甸不久,即一方面加紧控制缅北,封锁滇缅、中印公路,断绝援华物资的陆上运输通道;另一方面又妄图乘胜侵占印度东部,以断绝美国援华物资的空运基地,阻止盟军从印度向东南亚反攻,以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和印度屈服。
  1943年3月,日军成立缅甸方面军(司令为河边正三中将),辖第15集团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
  尔后又相继增加了第28集团军(司令为樱井省三)和第33集团军(司令为本多政材)。
  1943年6月,日军准备首先急袭并摧毁盟军的反攻根据地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
  在日军企图扩大侵略之前。
  中美英三国就发动缅甸作战已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决定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及美英军一部,在缅甸北部对日军进行反攻作战。
  战役企图是,歼灭缅北日军,打通中印公路,改善盟国对中国战区军需物资的运输。
  这样,中国战区就可以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箝制和击败日本在华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英国在南亚等地的压力,共同打败日本法西斯。
  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是1943年10月开始的。
  1943年6月29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
  10月24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在美、英军支援下,从印度列多沿中印公路预定路线,向缅北日军第18师之一部发起攻击。
  29日,攻占新平洋。
  尔后,我军兵分三路,向大龙河右岸推进,径取拉苏加、大洛、于邦等地。
  11月初,我军攻克拉苏加,但攻击于邦的部队却被前来增援的日军第18师主力包围。
  经月余激战,我增援部队赶到,内外夹攻,于12月18日,攻占敌重要据点于邦,取得缅北首次大捷。
  12月下旬,我新编第38师加强攻击。
  日军向大龙河东岸退去,西岸敌各据点先后被我军攻克。
  此时,中印公路也已从利多抢修到新平洋。
  尔后,这支筑路部队和油管敷设工程队,紧紧在驻印军尾后跟进,日进数英里,几乎是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把路修到哪里。
  修筑这条公路,虽然是高度机械化施工,但许多地方要从原始森林中通过。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载重量要求通过50吨的坦克,难度相当大。
  所以说,这支由美国工程兵和印度民工组成的筑路部队为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4年1月,我新编第22师一部向大洛推进。
  于31日攻克大洛。
  第22师主力向孟关进攻。
  我新编第38师由左翼由敌后迂回。
  美军远程突击部队3000人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在克复沿途和外围据点之后,对孟关形成围攻之势。
  经激烈战斗,我军于3月5日攻占缅北战略要地孟关城,毙伤敌800余人。
  坦克营也攻占了宁库卡。
  先后共歼敌1400余人,日军第18师主力已被击破。
  与此同时,英军和日军之间的战斗也在激烈地进行。
  日军为切断阿萨姆供应线,打断“驼峰”运输,牵制盟军在缅北的作战行动,于1944年3月,以3个师的兵力向印度东北部发动了攻势。
  英军调集重兵抗击,在美军空军的协助下,将敌击溃,解除了缅甸反攻作战的后顾之忧。
  1944年4月,中国空运3个师到印度。
  中国驻印军得到加强后,以主力突破坚布山险,进逼孟拱河谷。
  狭长的孟拱河谷,易守难攻。
  防守孟拱及其外围据点的日军,有第18师余部,第2、第53、第56师各一部,总兵力约两个团。
  中国驻印军由于空运来的第30、第50师已相继到达战场,遂以新调来的第88、第105团与美军第5307支队编成中美混合突击支队,从太克里出发,穿越密林,直向密支那突击前进。
  新编第38师由太克里向孟拱以北的高利逼进,从公路东侧威胁孟拱;新编第22师沿中印公路及其两侧向孟拱前进,与英印军第36师第77旅协同,攻击孟拱之日军。
  5月初,我坦克部队突破敌人纵深阵地,敌军向南溃逃。
  我军乘胜前进,5月27日占领西穆,并包围了加迈。
  6月16日,敌军突围仓惶南窜,我军收复加迈城,乘胜追击逃敌,于18日进抵孟拱东北地区。
  此时,进至孟拱以南的约500名英军遭到敌军攻击,战况激烈。
  我军一部急往支援,打退敌军,连续攻克孟拱外围的日军据点,完成了对孟拱的包围。
  敌军据城顽抗,我军猛烈攻击。
  激战两昼夜,于6月25日攻克孟拱。
  孟拱河谷战斗,至此胜利结束。
  此役歼灭日军第18师一部、重创其第2师第4团、第53师第128、第151团及第56师第146团。
 


23。反攻缅甸(2)23。反攻缅甸(2) 
  

  先后毙敌115万余人,毙伤敌总数约26万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在进行上述战役的同时,我军对缅北重镇密支那进行了奇袭。
  密支那在缅甸铁路北端,有公路通往孟拱、曼德勒和八莫,也是中印公路的重要通道,地势险要。
  日军第18师第114团主力及第56师第148团一部防守该地,构筑了坚固的工事。
  5月17日,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在击破沿途日军的阻击后,进抵密支那近郊。
  并于当日出敌不意,突然攻占密支那飞机场。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当即命令从18日开始,在后方机场待命的新编第30师全部登上空中列车(飞机牵引的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强行降落,肃清机场周围的敌人,向密支那发起进攻。
  日军依托工事顽抗,并从滇西和八莫调兵增援。
  而盟军因情况复杂,指挥不统一,攻城两个月,竟未奏效。
  中国驻印军又空运两个团的兵力增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