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61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61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生了几天闷气,下定决心要狠狠报复使他在国际上丢了面子的捷克政府,特别是贝奈斯总统。
  5月28日,他一回到柏林就立即召见戈林、凯特尔、勃劳希契、贝克、雷德尔和里宾特洛甫,对他们大声叫喊:“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我决心一劳永逸地、彻底地解决苏台德问题。
  你们要做好准备,以便能在10月1日之前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
  我国的西线防御工事应扩大;这项防御工程要加紧进行。
  要立即动员扩编96个师,并强化训练,准备参加军事行动。
  凯特尔将军,你那个‘绿色方案’赶紧修改完稿,我将签署,发各总部执行。”
  5月30日,希特勒签署了经过修订的“绿色方案”,并向各总部发了有关执行“绿色方案”的“指示”。
  “指示”开头写道:“我的不可变更的决心就是在最近即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
  凯特尔感到,各总部对“最近”的涵义可能弄不清楚,所以在把“绿色方案”及希特勒的“指示”函件送达各总部的文件袋中,加进了他的一封指示信,说明:“务须保证‘绿色方案’最迟到1938年10月1日能够付诸实施。”
  希特勒下发的执行“绿色方案”的指示立即遭到德国一些高级军官的反对。
  反对派的首领是陆军参谋长贝克将军。
  贝克对希特勒与凯特尔于4月21日开始讨论修订“绿色方案”曾有所风闻。
  从5月5日起,贝克多次上书新任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表示反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认为:如果德国进攻捷克,那就会引起欧洲大战,德国无望取胜。
  5月28日希特勒召见高级将领时的讲话,贝克做了详细笔记。
  5月30日收到希特勒签署的执行“绿色方案”的指示函件后,贝克又逐字逐句地加以推敲。
  他再次给勃劳希契写了一个意见书,逐点逐条地对希特勒的讲话和指示加以批驳,措辞相当严厉。
  勃劳希契很不高兴,怕得罪希特勒,因此把贝克的意见书压了下来。
 


21。幕后交易(4)21。幕后交易(4) 
  

  希特勒并不知道有人反对他的计划,于6月初下令:德军秋季例行演习必须提前,并进行“突袭攻坚”演练,以便军队能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击。
  同时,他一再强调:“必须加速西线防御工事的构筑。”
  随后,他又指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备情况和工事据点情况进行详细的侦察。
  到了7月间,贝克从希特勒的行为中发现,他的多次上书好像没有被勃劳希契送给希特勒。
  7月16日,贝克给勃劳希契上了最后一个条陈。
  他写道:“在充分意识到武力占领捷克行动的严重性而同时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的情况下,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迫切要求取消他对战争的准备,并放弃以武力解决捷克问题的意图,除非军事状况有根本改变。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它是毫无希望的。
  这种意见也是陆军参谋总部全体高级军官的共识。”
  贝克亲自将这个条陈递交给勃劳希契,并口头补充一项建议:如果希特勒固执己见,陆军全体将领应采取一致行动,立即总辞职。
  3天之后,贝克于7月19日又去会见勃劳希契。
  他说:“将领们不仅应以罢工的方式来阻止元首发动战争,而且应当使德国恢复法治。”
  他提出的改革计划的要点是:拥护元首,反对战争,反对党魁统治,同教会和解,结束党卫队恐怖活动,开放言论自由,恢复法制,削减拨给纳粹党的经费的半数,停建各种厅堂大厦,为平民造住房,发扬普鲁士的清廉朴素的传统。
  他要求勃劳希契向希特勒提出最后通牒,要他立即停止备战。
  8月4日,贝克召集陆军高级军官秘密开会。
  他撰写了一篇震聋发聩的讲稿,准备让勃劳希契在此会上宣读。
  但勃劳希契没有宣读这篇讲稿的勇气。
  贝克只好宣读了他自己在7月16日上的条陈。
  大部分将领对贝克条陈阐述的观点是赞同的,但他们没有研究采取什么行动,秘密会议就散了。
  秘密会议后,勃劳希契鼓足勇气给希特勒看了贝克7月16日的条陈。
  希特勒大怒,决定不召见支持这一条陈的高级将领,而是召见下一级司令部的参谋长们。
  这批人都是少壮派军官。
  希特勒认为他能够煽动他们支持他的侵捷计划。
  8月10日,这些军官被召到伯希特斯加登。
  希特勒鼓动如簧之舌对他们大谈武力征服捷克的必要性,一再表达他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的决心。
  他最后说:“我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这批少壮派军官的身上。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实现我的决心,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得荣誉。”
  希特勒的演讲刚一结束,一个叫冯·维特斯海姆的陆军将领立即站了出来,大声说:“我的元首,你为什么避而不谈关键的问题呢?关键问题是:在几乎全部兵力用于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下,我们西线已无防务可言,法国势将乘虚而入。
  事实上,西线只有5个师可用,无法坚守3个星期以上。”
  “我告诉你,将军先生,”希特勒闻言大怒,暴跳如雷,咆哮说,“情况果真如此的话,整个陆军就一文不值了!我相信,西线阵地必然能坚守,不是3个星期,而是3年!”希特勒很恼火,这不仅是因为维特斯海姆当众顶撞了他,而且还因为他原来以为维特斯海姆是一位能干的将领,曾准备提拔他担任西线陆军参谋长。
  他觉得看错了人。
  这也给了他一个教训:用人不能看才干,主要看是否对自己服服帖帖,忠心耿耿。
  除了维特斯海姆,陆军将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希特勒的侵捷计划。
  这使贝克感到非常失望。
  8月18日,贝克向希特勒递交了辞呈。
  希特勒如释重负,立即接受了贝克的辞呈。
  但他要求贝克以及军方和宣传部门:“要严守秘密,绝不能把贝克将军辞职的消息透露出去。
  因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如果英、法政府得知我军首脑机关有不同意见,那将会使‘绿色方案’胎死腹中。”
  贝克答应了希特勒的要求。
  贝克的副手弗朗兹·哈尔德出任陆军参谋长。
  但直到10月底这一消息才公布。
  在清除军内反对派、克服侵捷的国内障碍的同时,希特勒在外交上也取得了进展,促使英国在推行绥靖政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希特勒清楚地懂得,他实施“绿色方案”在国际上最主要的障碍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和苏联。
  他知道,法、苏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但法国政局混乱、军心涣散,如果没有英国全力支持,它是不会为援救捷克而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的;苏联有能力援救捷克,但它与捷克中间还隔着波兰、罗马尼亚。
  这两国与苏联矛盾颇深,不会允许苏军通过其领土、领空去支援捷克。
  而如果英国全力支持法国,那他的“绿色方案”就无法实现了。
  不过,他早就注意到了发表在美国报纸上的一则消息,说张伯伦于5月10日在阿斯特夫人宴会上向美国、加拿大记者发表“不供发表”的谈话,大意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国侵略时,法国、苏联当然还有英国都不会为它而战;捷克斯洛伐克不能按目前的形式继续存在下去了。
 


21。幕后交易(5)21。幕后交易(5) 
  

  为了和平的利益,英国赞同把苏台德区划归德国。
  张伯伦的这些话不是很“通情达理”吗?那为什么英国在5月20日捷克“危机”时表达了强硬的立场呢?希特勒尚不能完全理解英国的这种相互矛盾的态度。
  因此,他下令里宾特洛甫多做英国的工作,争取其支持德国的行动。
  首先是让它压捷克政府将《卡尔斯巴德纲领》作为谈判基础,坐下来与苏台德德意志党的代表进行谈判。
  里宾特洛甫很了解英国驻德国大使汉德逊。
  此人对德国纳粹党的“成就”很崇拜,主张英国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
  5月20日危机时,他曾派武官去德捷边境调查,没发现德军有任何异常行动。
  因此,他抱怨捷克当局庸人自扰;相信里宾特洛甫向他做的保证: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任何侵略意图。
  里宾特洛甫5月下旬多次邀见汉德逊,一再表示请求英国首相张伯伦运用自己的影响促进谈判解决苏台德问题。
  张伯伦对5月20日危机做出强烈反应后马上就后悔了。
  他担心,英国这样支持捷克政府,将会使他们趾高气扬,不愿满足苏台德日耳曼人的要求。
  张伯伦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并不了解。
  在他印象里,捷克斯洛伐克是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他认为苏台德日耳曼人获得自治或并入德国并没有什么不好。
  所以,当德国请求张伯伦促进捷克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党谈判时,他答应了。
  但张伯伦知道,英国远没有法国对捷克政府的影响大。
  因此,他想尽一切努力争取法国同英国合作,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共同的政策。
  6月1日,张伯伦打电话给达拉第,说:“总理先生,不久前发生的捷克危机,已被事实证明是贝奈斯总统制造的。
  他的目的无非是不想给苏台德日耳曼人以自治权。
  他作为总统,其实跟独裁者希特勒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达拉第显然不同意张伯伦的观点,说:“贝奈斯总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
  “但是,”张伯伦说,“他的这次愚蠢的国内动员,可能会给希特勒考虑使用武力解决苏台德问题制造了借口。
  我认为,苏台德问题必须谈判解决,捷克政府应给予苏台德日耳曼人充分的自治权。
  否则,希特勒会使用武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到那时,如果我们两国不以武力支援捷克,便会在世界各国面前丢脸;而如果我们两国对德国使用武力,那必然会引起欧洲大战,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我希望总理先生给捷克政府做些工作,让他们与苏台德德意志党坐下来谈判解决问题。
  法国是捷克的盟国,你们的建议,他们更容易接受。”
  达拉第表示同意张伯伦的建议。
  但他说这要跟庞纳外长商量一下。
  他还要求英国与法国一起向捷克政府做工作。
  随后,张伯伦又让哈里法克斯给庞纳打电话,交涉关于向捷克政府施加压力,以让其接受《卡尔斯巴德纲领》作为与苏台德德意志党谈判的基础。
  庞纳知道法国军备状况不佳,认为无法履行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主张对德国应予迁就,以换取德国对法国的宽容。
  所以,他对哈里法克斯的建议完全赞同。
  他立即召见捷克驻法国公使,提出要求捷克政府改变“僵硬”立场,在《卡尔斯巴德纲领》的基础上与德意志党谈判。
  随后,他又指示法国驻捷克大使,向捷克政府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哈里法克斯也做了同样的工作。
  在法国和英国的压力下,捷克政府屈服了,6月10日决定同意以《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