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281章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281章

小说: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用尖尖的小牙,努力咬住纸包,想拖到瓦片遮盖的角落里,却瘦弱力的拖不动,反而跌滚了几个跟头,然后才不得不小心戒惧的看了看左右,低头下去狠狠的咬了一大口,似乎大快朵颐一般的,发出某种咦唔咦唔的欢快声来。
  似乎饿得太久,吃的逃过投入,这支小东西被我一把抓到手中,才张牙舞爪的惊觉起来,挣扎着在我手上留下几条划痕。
  然后,它就出现在灰熊猫驮载的一个小竹篓里,用一块老羊皮套筒作为床垫,蜷成一团睡着了,就算是马背的摇晃和颠簸,也是睡的呼噜有声。
  好吧,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才临时起心去捡了这么一只宠物,难道荫就是生存之道么。
  至少在这艰难纷乱的世中,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在想办法努力活下去,这就够了。
  “你就叫薛定谔吧……”
  我看着突然被马背颠簸,翻滚了换了一个睡姿的小毛团,自言自语道。
  谨以纪念在某个物理学命题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喵星人,也是对这脆弱而顽强的小生命,一种美好的预祝和期许吧。
  猫有九条命,但是在某个名为王立骑士团的哥特风作品里,名为薛定谔的猫耳少年,可是站在生死界限之间,连号称不老不灭躲在范海辛后代家里,当宠物德古拉大王,也能拉出纬度来的神奇生物。
  ……
  淮水北岸,徐州境内的固城镇,刚刚被拔旗易主。飘扬的青色“雄武”旗下。模范新军第四将,后锋雄武部都知刘延庆,也迎来了他初阵后的第二次胜利。
  虽然他在日常的性情,给人是跳脱和轻浮,但是到了战阵之上却又是另一回事了,毕竟是家门渊源的熏陶,还带也随军出征过的资历,对于行伍之道,也比别人更快手上的早,轻重缓急太还是分的清明。
  更何况还有来自父辈的那些老军伍帮衬上下,更别说,就算在军前,也不乏愿意卖给一位枢副面子的存在买个面子结个好,因此在他出阵后,无论是军淄钱粮还是操训庶务,几乎鲜有能够让人烦心的事情。
  而且,有这些老部曲在,他就是想要犯大错也很困难的,但是有利亦有弊,这也造成他在军中也没法像,另一部新军的那位老熟人一般,能够因地制宜尽情发挥,更加随心所欲的多。
  作为传统的将门渊源,以及身为枢密副使的老爹,他所能获得情报来源,要比别人稍微多一些。
  现如今……已知被投放到正面战场上的模范新军,只有第七将所属的铳器左厢、第六将麾下以南朝骑兵为主右厢,以及刘延庆所在后锋部,区区三支人马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只是各具代表性的试水和前驱。
  至于装备和编制都要更好的另外四只新军,则被后方的大本营捏在手里,除了江南攻略的短暂出阵之外,似乎作为关键时刻投入,一锤定音的预备队序列。
  由此,也可见在彼此之间的地位和态度上的差异。要知道,最先被投入战场的,就是第七将这只人马。
  所谓刚则易摧,过早投入战场的部队,很容易因为受挫或是损伤过甚,而摧折了锐气了斗志,在战斗后期因为成分杂乱,人心懈怠和士气疲沓,而越来越打不动,乃至泯然于众的例子,几乎比比皆是。
  而军中也有某种传闻,说是主战派虽然得势,但是内部同样是各有诉求的,像东南路招讨行司,长年居五路招讨总管之首,麾下五路置制,十一位统将。
  其余配属行事的防御使、兵马使、团练等武职也有数十位,常年带甲十数万,因此在前期格外倚重的同时,也是多少要消耗一些其实力,然后用兵员补充和人士的轮替,以达到某种平衡。
  而第七将的那只人马,显然因为在东南路行司的一点渊源,也被全盘考虑了进去,所以安排上很有些坎坷和反复。
  而这一回,若不是刘延庆多次主动请战,又搬出后方的老爹来做靠山的话,估计他这支人马,还在后发准备的序列里,大眼瞪小眼的待机。
  这可不算是什么好事,彼辈日夜操练,难道不就是为了用武之地的这一天么。
  只是,相对于他觉得自己有些像是呆在安全后方捡便宜,而所生出的某种忏愧和憋屈感一般,这一次他的父帅刘绍能,却是难得支持了他的决定,并以枢密副使的身份,敲了边鼓。
  不过理由却是:无论再精锐的行伍,也要经过战场的历练打磨,才算初具成型,仅仅跟着本部而动,虽然毫无风险,却是难有出头的机会。
  就不知道那位还算看的对眼的友人,和他别具一格的信使部伍,现今是怎么样了。
  因为某种连带的影响,他也额外用了心思,弄来批最新版的火铳,在麾下编了一只铳队,眼下便是由那位有着交流经验的家将,兼亲信折可适带领着。
  刘延庆很快就将这种多余的心思按下,他现在毕竟已经是独领一军,并决定他们生死存亡的首脑人物了。
  作为突入徐州的三只锋头之一,他需要考虑与友军的进度协同,以求相互援应的效果。


第299章 战淮北(九)
  我突然重重的打了喷嚏,似乎是有人在念叨我了么,就不知道是谜样生物,还是抱头蹲,或是阿璐呢,我眼前转过几张笑颜如花的脸孔。
  “埇桥之战,帅司投入步军六个营头,约八千人,马军一营,约伍佰骑。”
  “又有神机军两团,以火巢车、手炮队分属左右翼护……”
  一边听着第五平给我做军地情报的归总,从中分析和判断帅司的动向和局势消长,一边手中继续用小鱼干,逗着趴在膝盖上,作为新玩具的小猫崽“薛定谔”,作为战地闲暇难得消遣。
  虽然这只小东西皮毛还没长出新的,依旧是坑坑洼洼的,全身团起来也只比巴掌大点,但是已经相当具有活力和精神了,似乎挂在马背上的颠簸,丝毫没有影响它玩耍的情绪和兴致。
  “遂大破北兵万余人……杀获过半,余皆散不可追……”
  我看了眼第五平一板正经的面孔,突然想起过去在洛都的种种。很难想象,数年前我们一起逃出洛都的时候,满脸悲愤和哀伤,信誓旦旦要为那些死去的人,讨还一切的情形。现在慢慢有些接近,我当初对他们许下的诺言了,他反倒是平静的不得了了。
  扫荡了毫州全境之后,在永城县和麻浦城驻扎下来的我们,似乎又被人给冷落和遗忘了。
  接下来又是护粮巡道,又是筑垒设卡,或是肃清地方,或是哨粮,或又是追缴盘踞山林的北兵残余,诸如此类只能把部队暂时分散开来使用的,相对琐碎繁杂的外围任务。
  让我一度恍然有些错觉,似乎有回到天南州在善后留守司的旗号下,厮混日子的短暂岁月。
  相比之下,这段时日下来,东南路的北伐军几乎是捷报频传,先是承德军统将杨恭复夺取颍州全境,于汝阴镇俘获颍州镇抚刘威,淮北转运使朱寿延,度支判官石善;
  又有泰宁军统领孔纬渡海沿袭了海洲,夺去了新港、郁洲、东海县(今江苏连云港附近)等要地,自此青徐镇的海路防线大开;
  新军右厢第六将李从立的游弋部,潜袭泗州而斩杀泗城镇守使刘让,逼降徐城、虹县、临淮的守军大小四部;
  右骁卫中郎将韩建,于俑桥关大破徐州军一部,阵斩北朝兴武军兵马使张婵,宿州讨击使卢弘,俘获六千众;
  在此情势之下,青徐镇所属的涟水防御副使徐耕、静海军都虞侯韦昭度,在昔日同乡淮南降将唐友通秘密劝说下领兵反水,杀预宿防刺史兼淮东观察使骆显,引南兵过淮,自此淮河防线的最后一个坚持的据点宣告沦陷。
  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捷报中,对于青徐镇的大包围网,在一点点的外围到内线的蚕食渗透中,慢慢的收紧起来。
  根据我的简易幕僚班子,对于东南路的塘报分析,除了我们这些些警戒外围兼打酱油的部队,以及那些维持江淮大后方控制区的少数武装力量之外,前沿军行司已经在徐州——淮北沿线这里,嵬集至少十一个军、镇,二十多支部队的旗号。
  为此从海陆聚集而分屯于濠、楚、寿等州境内的人员、物资不计其数堆如山积,就是为了彻底决定淮北道的最终归属,以及打开进入河南平原的大片坦途。
  乾元年间划定的淮北道,囊括了后世河南、安徽、江苏三省部分地区,地势上山地丘陵纵横起伏,河网密布湖泊片,亦是界分南北的天然阻隔。
  因此,虽然看起来道路纵横,但是真正适宜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坦途大道,也就那么几条路线而已,而以传统南北大运河为骨干和枢纽的青徐一带,从地理走势上看,无疑是进取中原最好的坦途和途径。
  因此,青徐之地也是历朝历代,南北反复争夺攻守胜势的焦点和四战之地,因而直取徐州也是堂堂正正进军,毫无投机花巧和回避手段的阳谋之略。
  只是这个打的热火朝天的大战场,暂时还没有我们的份。
  按照前沿军行司给我们的唯一指令,就是战区外机动游弋,待机阻截山(南)东道过来的别镇援应和北朝偏师,如果遇到难以力敌的大队人马,则据要牵制和拖延,避免影响到正面战场的布局和变数。
  似乎失业网担心我们又一次独走,擅自追击过境,连机动防御和击敌追缴的范围都规定下来,只许向西线的陈州和北接的宋州有所动作。
  虽然令人有些灰心丧气无趣得紧,但好歹通过用正编。辅军、散卒三序搭配组合,分成若干部的轮流行动,在各种拉练和度强度战斗中,磨练出更多的默契度来。
  副将辛稼轩、将虞候赵隆、参事官陆务观等人,也被我一一打发出去作为监理官,随这些临时混编部队一起行动,之前随大队行事时,我独断专行下的居多,倒是没有多少他们发挥和表现的余地了,也乘机混熟基层,接接地气。
  而留在驻地的我,也不是随便就气妥,甘于平凡寂寞的人,既然短期内正面战场上难有建树了,那我就干脆别出蹊径在别处另想出路,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郑艇哪里的随军商团,却给我送来了一些利好的消息。
  然后我专门沉下心来,一边历练部队,一边通过指示和影响后方的驻留商队,与那些二三线的友军,做起互通有无的生意来,连我部的几个主官,相应的人脉关系渊源,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对于这一点,除了出身优越的陆务观,以不务正业之嫌而持有保留态度外,包括辛稼轩、赵隆在内其他人倒是坦然接受了从中有所出力,并且因此受益的结果。
  其中最意外的是,将虞候赵隆因此私下突然来找我,很有些掏心窝子的说了一番宽慰我的肺腑之言:
  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介意太多。身为一军之长,既不私下谋求进益,也不聚敛财帛于私囊,凡有好处尽散与部下,这在开国鼎业的时期,足以成为一时人臣、军家的表率,但在格局已成的承平知世,就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就算是在大梁成百上千的军将中,我这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过于反常的异类了,至少我还有个藩家的背景,有足够的底气和本钱,可以不惜代价来打造名声,但过于爱惜羽毛的结果,则很容易不见容于上司、同僚之间。
  史上也只有那些背景靠山,都极为硬朗的特殊人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