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宅男的大明 >

第34章

宅男的大明-第34章

小说: 宅男的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抢,便对孔有德施压,要他严惩那个士兵。高压下,那个盗鸡的士兵被“穿箭游营”,公开羞辱。这就激怒了早就不满、无处发泄的众辽兵,他们击杀了那个在一旁观望、颐指气使的家仆。事情闹到这一步,孔有德知道众怒难犯,便想花些银子私了,然而王象春的儿子不肯罢休,坚持要查明真相。就在孔有德左右为难时,一个决定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孙元化派出的携带巨款购买战马的李九成。此人也是毛文龙的旧部,他嗜赌成性,把购马的巨款输得精光。他儿子李应元在孔有德的军中,他怕儿子受到牵连,就去通知儿子,准备一起潜逃。当他来到吴桥,正巧遇到了“母鸡事件”,得知孔有德的处境,于是李九成就抓住这个机会,煽动他发动兵变。

  本来,孔有德就一肚子怨气,一经煽动,就铤而走险了,叛变大明了。

  孙元化得知孔有德在吴桥发动兵变,当然震惊。但他心肠太软,没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而是想用招抚来平定兵变,失去了镇压叛军的最佳时机。孔有德十分狡猾,在形势不利时,表示愿意接受招安,可是一得喘息,就毫不犹豫地继续猛攻。他充分地发挥了从孙元化那儿学得的步炮协同的先进战术,把那些抵抗的官兵打得丢盔弃甲。加上沿途都有小兄弟们作为内应,很快就连陷四城,兵临登州。最后一战,双方都动用了火炮和火枪。

  孙元化没有退缩。可是,和他一起抵抗的居然不是他的部下——那些SD军户的军丁,而是请来的葡萄牙籍的洋教练。钱饷不够,为了保证辽兵训练的积极性,孙元化只能委屈那些萎靡不振的军户军丁,把有限的钱饷用在辽兵身上,无法做到公平。在这关键时刻,那些一直感到委屈的军户军兵丁,岂会随他血战到底?当时,城里有四十多名洋教练、为了守住登州,他们亲自操纵火炮,和他们的学生打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孙元化跟唐时升学过剑术,是个剑道高手。他在城破最后时刻,视死如归,挥剑和叛军奋战,最后在数支火枪面前,毅然举剑自杀,只因孔有德及时赶到,击落他的宝剑,使他没能杀身成仁。

  孔有德当过矿工,也当过海盗,很讲江湖义气。他敬重孙元化的为人,对他在困难时收留自己,一直心存感激,所以俘获孙元化后,马上向他表示,如他愿意“共图大业”,可以举他为王。但是,这一建议遭到了孙元化的坚决拒绝。最后,孔有德还是念及旧恩,把他放了。

  孙元化一被放出,就被大明的镇抚司逮捕,押往京城在他身陷敌营时,那些曾被他得罪过的京官们,已经认定他反叛投贼,如今,面对放归的孙元化,如果不把他打成叛贼,以前的认定岂不成了诬陷?所以他们抱成一团,咬住孙元化不放。此时,徐光启坚定地站出来为孙元化辩解,称他决不会叛变投敌,并向崇祯皇帝表示,愿以全家性命担保孙元化的忠贞。对此,当时的首辅也就是内阁总理周延儒,也想放过孙元化。

  但周延儒的政敌——也就是那个力主处死袁崇焕的温体仁,一直觊觎着首辅宝座。此时,温体仁看破了周延儒为孙元化开脱,是为巩固自身的地位,想把政治上一直保持中立的徐光启拉到他的一边,他马上把周延儒和孙元化扯在一起,不断在朝中暗中煽风点火,说周延儒袒护孙元化,是曾收过孙元化的好处,这就引起了更多人的愤怒。明末的乱局中,从来不缺敢于说话的大臣,这些人并不都是坏人,但是他们过于喜欢表现自己,把偏执等同于刚正不阿。一些大臣在温体仁的煽动下死盯住孙元化不放,非要置他于死地。他们抓住徐光启最为不利的一面大做文章,就是他和孙元化不但是师生关系,而且其子和孙元化是儿女亲家。他们还详尽地拿出吴桥兵变造成的重大损失,犯颜问先皇崇祯是不是秉公办事的明君。

  于是,先皇崇祯为了表示自己是位“秉公办事”的明君,终于下定决心,处决了孙元化。这一年,孙元化五十一岁。

  朱慈烺听完吴应熊将的孙元化的往事,唏嘘不已,但他小声说:“先皇赏罚分明,秉公办事,并没有错啊。”

  吴应熊道:“小孩子才分对错,雄才大略的君主只看利弊!如果先皇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大明至少有一百次的机会不用亡国,可惜有才的大明将领,都给你爹杀光了!这个时代,谁拥有了先进的火器,无疑就是拥有了决定战争胜利的不二法宝。可惜竟然因为一只母鸡,让本就受克扣军饷欺压的士兵们异常不满,群情激奋拥戴孔有德为主,发动了‘吴桥兵变’。孔有德率军向皇太极宣誓效忠,变成了满清王朝的走狗,不仅让皇太极获得了大量精良的西洋火器,而且得到全套铸弹制药技术和瞄准的知识与仪器。徐光启和孙元化师生二人苦心谋划的军事改革,因为一只母鸡的缘故,不但一切成空,而且还帮助了敌人,直接导致了明清军事力量发生巨大变化。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我大明多少将士灰飞烟灭。”

  “一只母鸡改变了大明的国运?真是荒谬!这是天意么?”朱慈烺叹了一口气道。

  “这根本不是什么天意,这是人祸。一件看似很偶然的事件,背后有一百个必然的问题,皇上好好想一想,如果大明能善待前方的一线军士,能给他们足够的粮饷不让他们饿肚子,如果朝廷没有那么多为私利而相互攻击的阉党和东林党的朋党之争,没有那么多攻击武将的空谈之小人,还有,先皇崇祯如果不是那么要面子,孙元化完全可以不用死的。”吴应熊道:“像温体仁那样口蜜腹剑的乱臣贼子,早就该死一万次!”

  “现在就算给孙元化平反,他人已经死了,有什么意义么?”朱慈烺有点头晕脑胀,他从小只是读了一些圣贤书,社会阅历几乎为零——圣贤书并没有教他怎么用兵打仗,并没有教他战争前线的诸多细节会决定胜负;圣贤书里没有教他权谋和现实世界的利益规则,没有讲人心有多复杂;圣贤书里更没教他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没有教他像袁崇焕那样的忠臣也会错杀毛文龙,更没有教他像父皇崇祯那样的勤政之君也会亡国!

  “给孙元化平反大有用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伯乐用千金买马骨,可以让天下千里马的主人慕名而来。而且孙元化还有三个儿子,他们都是国家栋梁,可以为我所用。孙元化的传教士朋友,比如汤若望,都是极其难得的人才,人尽其才,我大明必定中兴。”吴应熊说。

  “丞相,既然如此,按照你的意思去办吧。怎么平反,怎么奖赏,你告知礼部去办就行。”朱慈烺道。

  “为孙大人平反这件事,臣亲自去办。”吴应熊道:“皇上,知人善用,只看利弊,这两点,希望你记在心里,推翻前朝的定论,朝中肯定会有言官乱嚼舌头,不必理会。现在我们没有时间空议论,实干兴邦!”

  朱慈烺点点头,说:“丞相说的极是。”

  吴应熊离开后,朱慈烺怏怏不乐,对藏在文华殿里屋的阿九公主说:“九妹,你出来吧,不要再偷听了。”

  这时,阿九公主和贴身丫鬟香儿笑盈盈走了出来,她笑道:“这个吴公子,还真是有才干,别看年纪跟我们差不多,办起事来头头是道,考虑问题也很周全,难怪诸将都服他。不过皇兄,怎么感觉你有点害怕他的样子,瞧你额头上的汗珠。”

  朱慈烺道:“就是因为这个丞相太能干了,你哥哥我才诚惶诚恐啊。哪一天,他想要当皇帝了,岂不是……”

  阿九公主脸色的笑容也消失了,道:“皇兄,那我们怎么办?”

  朱慈烺想了半天,道:“皇妹,哥哥倒是有一个办法。哥哥听闻有传言,多尔衮为了拉拢吴三桂,说是将大清国的建宁公主许配于他呢。要不,朕就将你许配于他,你意下如何?这样我们两家就是一家人了。”

  “我们家公主早就……”香儿也乐了,笑道。

  “香儿,不许多嘴。”阿九公主脸红了,打断了香儿的话。


第四十章 明末传教士


  吴应熊要为孙元化平反,是因为他早就派人将孙元化的三个儿子接到了京城。

  孙元化遭原内阁首辅温体仁等人的诬陷,被冤杀于崇祯五年,即1632年。

  那一年的一个深夜,北平的雪下个不停,一位老外化装成送炭工人,买通了看守,走进了大明北镇抚司阴森晦暗的监狱。他就是孙元化的朋友,曾和他一起在京城炮厂制造过西洋火炮的传教士汤若望。

  孙元化生前加入了天主教,汤若望给孙元化做了最后的弥撒。在这最后时刻,忠臣孙元化竟然请汤若望转告三个儿子,不要因为他被冤杀而抱怨朝廷,不要当官,把他的遗作整理出来传于后人。

  孙元化的三个儿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照办了。在孙元化死后,他的遗体被儿子和部下迎葬于嘉定南门外的荒圩中,坟前立有一方石碑,上书“佥都御史孙元化墓”。

  此后,孙元化的三个儿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在整理父亲的遗作上。朝廷多次邀请他们出来做官,都被拒绝。

  他们十数年如一日,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自己也不知不觉间变成了西洋火炮专家。

  他们进京后,就住在汤若望的教堂里。汤若望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1630年,也即崇祯三年,他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回京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同时,利用向太监讲解天文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受洗入教的有御马监太监庞天寿等。汤若望在历局期间,还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撰写的论述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中译本定名为“坤舆格致”。

  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之后,汤奉旨设厂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二十门。由此可见,汤若望不仅是一位西洋火器专家,还是一位复合型的人才。所以收复京城后,吴应熊就去拜访汤若望,将宣武门内原天主堂扩大送给了他,此处成为了汤若望等神父的日常起居地,并且吴应熊将孙元化的三个儿子也送到了这里。

  吴应熊对明末的传教士,是怀有好感的,这时的明朝,其实并不闭关锁国,本身已经开始意识到洋人的智慧。而且大明朝的科技也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发达,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堉《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很多经世致用的书籍都已经面世,只是当时的读书人,大多以东林党那种满嘴仁义道德的腐儒为主,吴应熊是看不起这种百无一用的书生。

  吴应熊倒愿意将汤若望和孙元化三个儿子那样的科学人才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尤其是西洋的传教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