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宅男的大明 >

第4章

宅男的大明-第4章

小说: 宅男的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之心大声宣读诏书:“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患难之际,方见忠良。今辽东总兵吴三桂,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允文允武,朕心甚慰,兹特嘉‘平西伯’,享宗室格,世代相传,另赐内孥一千两……即日起,弃宁远城,但不弃民,入京勤王。钦哉。”

  原来,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亲率五十万东征大军,从西安出发,短短两个多月,就攻克宁武关,攻克太原,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表亦到,京城门户大开,危如累卵,崇桢不得不降旨,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率军入京,保卫都城!当时通信主要靠人马,三月初,崇祯皇帝只知道众多“闯贼”已到大同,没想到大明会很快亡国,所以他的诏书中,为了顾全自己“圣君”的颜面,要求辽东总兵吴三桂放弃宁远时,不放弃辽东几十万边民。历史上,崇祯皇帝也一直以大明中兴之主自居。

  吴应熊掐指一算,农历三月初三,明朝还有十余天就要灭亡了,崇祯就要死了,满清入关蹂躏汉族百姓,是他极不愿意看到的,便站起身说:“带几十万辽东百姓入关,大军日行最多不会超过二十里,等走到山海关,估计京城就陷落……”

  “大胆!你是何人,竟敢口出妄言”,没等吴应熊把话说完,王之心就阴阳怪气地对身边锦衣卫下令:“速速将眼前的反贼拿下!”

  吴三桂赶紧接了圣旨,给王之心赔不是,道:“王公公,你误会了,这里没有反贼;他是末将之子,刚在和满清鞑子的战斗中奋勇杀敌,脑子受了伤,胡言乱语,还请见谅。末将府上有两支上好的高丽参,一会送上给公公压压惊!”

  在执政初期,崇祯皇帝干掉魏忠贤,搞垮阉党,太监们倒了大霉。但后期“东林党”卷土重来,文官空谈误国,崇祯又性情多疑,只能信任身边的太监,宦官们又重新得势,腐败依旧。王之心听吴三桂说有上等高丽参,铁青的脸色才缓和不少,不过他并不满足于人参,双眼望着崇祯皇帝送给吴三桂的一千两内孥,慢悠悠地暗示道:“平西伯,这年头,高丽参再珍贵,不是谁都有命吃呀,还是白花花的银子好使!皇上说了,只要你们关宁军进京勤王,朝廷还会为你们准备二十万两兵饷。想必平西伯不会在意眼前区区一千两银子吧?”

  四万关宁军为朝廷守边关,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每个士兵的军饷一个月才二两银子,而且到三月份,关宁军一连十四个月没发军饷了,王之心这太监,竟敢公然向吴三桂索贿,副总兵冷允登、副将杨⒂位鞴屏热硕挤叻卟黄剑抵卸冀粑樟说侗N馊鹂人粤艘簧诮簿筒豢陨恕!巴豕档氖恰!蔽馊鹦α秤呈纸磺Я侥阪圩送踔摹

  这一切被吴应熊尽收眼底,他明白了,对关宁军这支虎狼之师,吴三桂就是头狼,他有强大军事才能,也具有绝对的威严。因为吴三桂出身于辽西将门望族,他的父亲吴襄耳闻目睹了明朝在天启二年(1622年)如何在广宁之战中失利,辽东经略熊廷弼如何被传首九边,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吴襄后来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祖大寿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在辽东身经百战。

  蓟辽督师府的正堂中间,摆了一个大木炕,上面铺了一层虎皮褥子,中间摆了一矮脚茶几,炕两边可坐两人,炕下摆了两排太师椅。依封建社会那种尊卑等级的“升炕”规矩,吴三桂请王之心升炕,副总兵冷允登、吴应熊和杨坤等诸将坐在炕下的太师椅上。

  过了一会,吴府上一位十四五岁的青衣婢女端上一个大茶盘,上面放了两只官窑粉彩盖盅,里面泡了两盏香气腾腾的沸茶,茶盘上还有两支上等的高丽参。王之心取茶在手,和吴三桂闲聊了几句,收好那两支高丽参和一千两白银,这才心满意足地要离开。

  吴三桂带领诸将起身送走太监王之心,然后下令辽东高级将领到议事厅商议“弃宁远城,进京勤王”的圣旨。吴应熊悄声对何承志耳语了几句,何承志点点头,笑道:“大哥放心,小弟一定办到。”

  放弃宁远,带几十万边民入关,不是一件易事,一帮辽东将领包括吴三桂,对崇祯的圣旨很纠结,吴三桂更是面色沉重。宁远城是吴家苦心经营多年的地方,他的舅舅祖大寿降清后,祖家的家产也都交给了吴三桂。如奉召入京勤王,放弃宁远,吴家和祖家几代人的心血就化为乌有。而且宁远城易守难攻,一朝离开,再想从满清手中夺回,无异于与虎谋皮。另外,吴三桂心底还有一个顾虑——每次京师受外敌攻击,事后崇祯皇帝必斩兵部尚书或总兵维护朝廷尊严和自己圣君的面子,满清先后四次内犯时,被崇祯杀掉的兵部侍郎、总督、督师、总兵等军事高官达四十多人,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督师袁崇焕。

  吴三桂心里很纠结,心想即使率关宁军抵达京城杀退李自成,以崇祯皇帝多疑和刚愎自用的个性,自己会不会步袁督师的后尘,这很难说。当年满桂在京城外与后金军队激战,皇太极下令用袁崇焕部下用过的箭矢射伤满桂,结果满桂身中五箭,其中三支贯体,回城后军医取出。满桂中了计,以有袁督师部下记号的箭矢和伤口为证找崇祯告御状,坐实了袁督师的“通敌之罪”。当时吴三桂和舅舅祖大寿陪袁督师进宫面圣,在大殿亲眼看到袁督师蒙冤,被锦衣卫野蛮按倒,强行剥去朝服,这一幕十五年过去了,还历历在目!而且,在崇祯十六年,吴三桂就率军勤王过,等他到了京城,危机早就解除了,白跑了一趟,所以这一次是去是留,吴三桂迟疑不定,让诸将先表态:“诸位都是多年随三桂出生入死的兄弟,有什么话都可以直说!”


第六章 父子密谈


  辽东诸将的内心,也是不想入京勤王的。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田地和房屋是主要的财产。辽东守军的家眷和多少代人的田地家产,都在宁远城,放弃宁远,等于要他们背井离乡。

  吴三桂的副将杨嫠嗄辏挛馊鹂赡苡行┗安环奖闼担璨肯碌目谒党隼矗愕谝桓稣境隼吹溃骸案詹派俳档枚裕』噬系内椋业绕遣黄瘢衷谖揖图揖臁⒈呙瘢悠鹄从兴奈迨蛑冢颐歉系缴胶9鼐托枰嗵焓奔洹5任颐歉系骄┦κ保欢ㄓ只岜怀心切┭怨俜且椋滴业裙室馔涎樱悴缓貌唤鑫薰Γ炊岜晃首铮〉蹦暌栽绞χ遥胁荒茏悦猓冶踩缃窈挝看笏肴肌!

  副总兵冷允登也站出来说:“我们关宁军世代都在辽东!若弃宁远,恐怕军心不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可称病不奉召,这样朝廷也无话可说!”

  吴三桂的手下参将冯有威等高级将领也表态,说带边民入援京师,行动太迟缓,风险太大。

  吴三桂听了众将的话,心生万丈波澜,他确实不想入关,但是又不能不入关,吴三桂的父亲,还有陈圆圆,都在京城,实为人质。他站起身,叹了一口气,道:“这里没有外人,三桂就说实话了,这宁远城是袁督师当年所建,而且袁督师留有遗命,让我等死守辽东!所以即便宁远现成了关外一孤城,三桂即便战死,也不敢擅自弃守!如今皇上的圣旨到了,三桂却难以决断,不去勤王,便是不忠,而放弃宁远,让大家背井离乡,跟着三桂受苦,则是不义!”

  刚才过于心急,顶撞了太监王之心,吴应熊就有点后悔,感觉自己太年轻太冲动了,这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吴应熊暗自揣摩吴三桂的心思,他到底想入关还是不想入关呢?吴应熊按了按自己的脑门,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一件事——就在几个月之前,吴三桂闲居在宁远老家的父亲吴襄,突然接到崇祯皇帝下拨的俸禄,诏命吴襄提督京营,携家眷入京,其中还包括了他那倾国倾城的爱妾陈圆圆。这表面上是崇祯皇帝激励吴三桂死守辽东的手段,实际上是把吴三桂的家属扣为人质。

  想到这,吴应熊抬头看了吴三桂一眼,吴三桂握紧尚方宝剑,手在微微颤抖,头上汗珠点点,似乎内心在激烈挣扎,他便站出来说:“父亲,这世上之事,安能按照一厢情愿的想法为之!既然宁远现在成了关外孤城,固守宁远,乃非上策。这次奉诏入关,名正言顺。否则将来我们成了败军之将,有何颜面入关?我们可以入关,但不能带着边民,要速速赶回京城。”

  “少将军说的也有道理!”听吴应熊这么一说,有些辽东将领态度转变了。但最终,包括副总兵冷允登在内,大约还有十来个将领不愿意走。这时,吴三桂脸色突变,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拔出了手中的尚方宝剑,朝议事厅外吼道:“来人,将这些不愿意进京勤王的乱臣贼子给我拿下,推出去斩了!”

  “诺!”门外的一队刀斧手应声闯了进来,他们将不愿意走的辽东将领五花大绑,准备拖出去斩首!“啊!这!”诸将被吴三桂突然翻脸的举动吓坏了,议论纷纷,副总兵冷允登更是大声疾呼:“大帅,我们冤枉。”

  正如吴应熊所料,一想起自己的家眷,尤其是倾国倾城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心底就割舍不下!三个月前送别陈圆圆,吴三桂还抱着她温软的玉体,在她耳边信誓旦旦:“圆圆,我很快就接你回来!”加上吴三桂认为大明京畿三大营拥兵数万,城防也甚为坚固,还有几十门红夷大炮,起码还能坚守数月,他便下定了决心进京勤王,那些不愿意追随他的将领,就是对朝廷不忠,对他吴三桂不义,他准备以谋逆的罪名,将这些将领全部斩首!

  吴应熊见吴三桂下令要将留守宁远的十多位辽东将领斩首,心想看来古今干大事的人,都一样腹黑呀!吴三桂让众将有话直说,原来也只是“引蛇出洞”的阳谋,转眼间就翻脸不认人!他上前对吴三桂道:“父亲,这些将领,都是刚刚和我们一起浴血奋战满清鞑子的同袍,杀了他们,关宁军军心必乱!孩儿有妙计,能化解眼前的危机,避免关宁军手足相残!”

  吴三桂假惺惺对诸将说:“诸位兄弟,其实三桂又何尝不想和大家一起留在宁远!我们吴家和祖家的家业,都在宁远,但皇命难违!抗旨不遵,乃大逆不道之罪,依律当斩!否则此事要是被营中监军所知,我等都逃脱不了干系!”

  吴应熊知道明朝历来有一大传统,就是喜欢派皇帝信任的太监到各地督军。尤其到了崇祯年间,内忧外患,战事频繁,几乎每一支大明军中都有一个宦官监视军马,此时宁远城中的监军,便是中官太监高文忠。想到这一点,吴应熊对身边的满云龙耳语了几句,满云龙点点头离去了。

  然后,吴应熊对吴三桂说:“父亲,现在满清大敌当前,不宜自己人杀自己人!我有重要的话,要单独和父亲讲,片刻便能化解眼前的危机!”

  这时,副将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