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宅男的大明 >

第42章

宅男的大明-第42章

小说: 宅男的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娓珊螅俑巧夏嘀破桨澹凸拷簦阶⒑蟊愕玫降谝唤谔5囊话辍=幼懦ヌ钅啵挚扇绶ㄖ昧硪话晏!U庋鸾诮阶ⅲ涂芍刹悴汩竞系恼滋!!

  “我们记下了。”炮匠们点点头。

  吴应熊心想,这就是专业人员的优势,大家沟通起来没啥障碍,不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笑道:“汤先生,其实我们以后就只造铁芯铜体大炮了。铁芯铜体的大炮更坚固,更轻便,满清的神威大将军炮现在就是铁芯铜体的大炮,我们可不能落后呀。”

  汤若望点点头,道:“确实是这样,没想到大人还懂得制造铁芯铜体火炮,我们以后就造这种大炮了,所谓铁芯铜体大炮就是先用熟铁铸造炮芯,待炮芯冷却后用铸模包裹炮芯,在铸模中炮芯外面浇铸一层青铜。”

  火炮作坊失败了几次,最后在汤若望的指导下,花了半个月时间摸索出了铁坯造铜炮技术。这种方法造出的铜炮炮身上没有蜂窝气孔,质量要远远好于泥坯铸造的铜炮,不但提高了铸炮的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成品炮的炸镗的概率。而且用铁坯铸炮铁坯可以重复使用,省却了铸模时间,铸炮速度大大加快了,三天就能铸造一门铜炮。

  几天后,汤若望又让匠人们铸造铁芯铜体大炮,也获得成功。吴应熊派人试用,发现射程大增,这种新式铁芯铜体大炮能以较少的材料承受较高的膛压,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时熟铁熔点较高耐磨性较好,因此这种技术提高了火炮的寿命。而且铁芯铜体炮节约了用铜,还降低了铸炮成本。

  吴应熊比较满意,便让汤若望主持制造各种专业的火炮,比如轻型野战火炮。吴应熊设计了一种84毫米口径的六磅炮,这是一种炮身长两米的前膛炮。

  吴应熊设计这种火炮的原因,是大明以后面对的战斗大多数都是和步兵骑兵混合的敌人进行野战。无论是满清八旗还是李自成的流贼都擅长野战,较少在坚城中死守。大明原来能够摧毁敌人要塞的红衣大炮已经很厉害,还需要能够配合步枪兵野战的轻型火炮,六磅炮就比较适合了。六七百斤的火炮可以用马车拖拉,运输也比较方便。

  汤若望带人研发成功后,使用时这种火炮的直射距离达到400米,最大抛射射程3200米,标准炮重900斤,使用铁芯铜体技术铸炮,炮重下降了三分之一。

  然后,吴应熊提了很多想法,让汤若望画设计图,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又监造了两种当时先进的武器,叫新型子母炮,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八天即造成,炮长二尺一寸,重约三百斤,便于携带。铸造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20到30斤,内装“子炮弹”,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刚开始子母炮的尾部装有木柄,柄的后部向下弯曲,并以铁索联于炮架。此炮装备在四足木架上,足上安有铁轮,可推可挽。使用时将子炮放入母炮后腹开口处,用铁闩固定,然后点燃子炮,弹头从母炮口飞出。上述两种子母炮,起初使用实心弹丸和小弹子,吴应熊不满意,改用爆炸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

  相比较而言,手榴弹的制造,就比较容易一些,明末杰出的火器研制家薄玉,这时也被吴应熊找到了,应聘到大明的火炮厂,他对地雷的研究可谓学问精深。在薄玉的带领下,手榴弹几天就被他和火药师们搞了出来,完成了拉火的测试。

  手榴弹的样式上吴应熊还是选择了标准的木柄铁头型,木柄中装置拉火和引线,前端铁壳中装置标准配比的颗粒火药。雷头的铁壳是模具制造的,上面有格文,这种设计确保了该薄的地方薄该厚的地方厚,用以保证爆炸后的弹片可以起到有效杀伤。

  整个手榴弹吴应熊拿起来掂量了一下,也就半斤多一点的重量。他派人试用,薄玉亲自拉了铉,将手雷丢出去六七秒就爆炸了,试验用的木人顷刻间就被掀翻在地,改良黑火药后,有的木人还被炸断了手臂。

  有汤若望等洋教士和薄玉等专业人士的帮忙,大明黑火药的改进很顺利。其实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后期,中国便开始试制最初的一批火药火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完成军用火药的定型发明,率先开始了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但是,火药化军事革命并未因为最早发端于中国而在中国率先完成。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便在欧洲播下火种,随着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性能更好、杀伤威力更大的火药化兵器被研制出来,领先于大明朝了。

  吴应熊发现,虽然明代各代火器有所发展,但是这种工场手工业始终处在强大的封建生产关系严密包裹当中,全国范围内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很难转化为大工场手工业。明朝嘉靖年间,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规模有较大扩展。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动用国家权力推行重税、禁海、垄断矿冶等“重农抑商”的措施,扼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意识到,大明要中兴,必须让商业和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开花结果。

  不过,那是下一阶段的事情,此时他利用这些大明的火器专家,抓紧生产新火器,统一全国,把满清赶出关外。好在大明火炮厂的技术人员很多,底子雄厚,只要改变原来落后的管理模式,生产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很多国人受资本论的误导,觉得管理者都是压榨工人的,其实对现代资本主义工厂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样的,管理也是生产力,是与科学技术比翼齐飞的重要生产力,有时甚至更重要,比如大明的科技初期和西方比其实不算落后,是比较先进的,但管理者却贪得无厌,层层压榨匠人,恰恰是管理上太落后,抑制了工匠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潜能,所以跟西方的技术差距才会越来越大。

  吴应熊给大明火炮厂换了内行的管理者,改变了激励制度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匠人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明火炮厂源源不断开发出新东西,把一些新式武器提供给大明的六万新禁卫军使用,他们也被吴应熊分组进行了专门的训练,不到半年时间,禁军的战斗力就大大增强。


第四十九章 读懂吴三桂


  1644年,初夏刚刚到来,北方的气温完全回升了,让大明王朝加速灭亡的大瘟疫逐渐散去,但是战争的阴云还笼罩在整个黄河以北。

  京畿平原一条宽阔的官道上,旌旗猎猎,前方的帅旗上,写着一个斗大的“吴”字,一队队关宁铁骑在华北大地上驰骋,尘土飞扬,后面的粮草和辎重缓缓而行。

  为首的将领穿着白袍,大耳垂,高鼻粱,脸色富有光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警惕望着四方。仔细一看,他的鼻子稍有缺欠:他的鼻梁右高左低,中间有一条黑纹如丝,像是受过刀伤的痕迹——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

  吴应熊在大明京城的火炮厂研发各种火器,训练六万新禁军之时,就建议平西王吴三桂、定西王唐通、镇西王白广恩、镇南王姜瓖率军十二万,收复鲁东、晋北、豫南等地的大明故土。

  吴应熊的计划,是趁着多尔衮的八旗军追杀李自成的大顺军时,猛攻这些地方的农民军,收回这些大明的疆土。

  在作战中,吴三桂的辽东嫡系部队,表现得异常勇猛,很多地方的农民军望风而逃,这也在吴应熊的意料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是吴应熊这穿越者具有的独特优势。

  但是,即便吴应熊拥有超乎常人的远见,他对吴三桂这个人,还是看不透——历史上吴三桂这个人太复杂,做的事太矛盾:就比如,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就是在缅甸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但吴三桂造反时的旗号,却是复明,要不是他病死,历史说不定会改写,而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的。

  吴应熊知道,吴三桂由于晚年反清,结果形象被极度丑化,无论满清王朝、明朝遗民、还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反抗组织,都对吴三桂没有任何好感。但如果抛开忠君就是爱国的陈腐论调,不拿封建伦理去评判,真实的吴三桂,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他就是一头孤狼,丛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古稀藩王,每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都只为自己。

  江山和美人,他为之战斗至死——这样的乱世枭雄,还是在朝廷腐败,文武百官认贼作父、汉奸百出的朝代,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年头,谁有资格扛着腐儒的道德大旗谩骂吴三桂?

  在大明和满清几十年的交战中,无数的明朝将官降清了,洪承畴战败被俘,降了;祖大寿走投无路,二度降了;谋求生路,转而降清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降了。但吴三桂在明亡之前,在明亡之时都没有投降,他始终为自己而战,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太多对崇祯忠心耿耿的督师和将领人头落地,在吴三桂之前,诸如威震辽东、统率过千军万马的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袁崇焕,大明一代骁将祖大寿、赵率教,他们的兄弟子侄都在辽东这军事战场上施展出他们纵横捭阖的才略。然而,结果呢,熊廷弼死了,孙承宗死了,袁崇焕死了,他们一个死得不仅冤,而且惨,连个全尸都没有,熊廷弼传首九边,孙承宗自缢而死,阖家四十余口全部遇难,袁崇焕被千刀万剐,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朝廷,凭什么要自己为之卖命?就凭腐儒们的一个忠字?所以,吴三桂只为自己而战,只为自己的家人而战,只为自己的家族而战,这一切便是他行事的全部逻辑!

  对这一点,吴应熊是尊重的,毕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

  要读懂吴三桂,确实不容易。而穿越成来的吴应熊,对吴三桂和辽东的吴氏一族,也多了一些了解:山海关外的辽东大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明天下安危更系辽野——从山海关,经中后所,至宁远以东,抵锦州,北面一望丘陵、山岭,绵延不绝,林木繁茂,多飞禽走兽,虎、豹、野猪等猛兽,无时不出没林中深处。行猎是当地猎户的衣食之源,当地百姓独闯山林与百兽周旋,是故民风彪悍。

  在辽东,不只是男人会骑马,女子也善骑,加鞭疾驰,姿态飘逸。与蒙古、女真人的冲突,养成了他们尚武精神,辽东铁骑特别能战斗。在同新兴的后金进行战争之初,明朝从江南调至辽东作战的军队,几乎每战必败,两度经略辽东的袁崇焕改用“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之策,完全起用辽兵,不但顶住了后金的猛烈进攻,还连获大捷。

  辽东的百姓,也把习武从军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吴家与许多辽东家庭一样,满门皆军。在几岁时,父亲吴襄就教吴三桂骑射,每天手不离箭,身不离鞍。舅父祖大寿也不时对他加以指教,带他出入军营。他得中武举后,取得了在军中任职的资格,开始了军事生涯。

  崇祯五年,少年吴三桂为救父亲,闯入数万后金兵重围之中,以风驰电掣般速度向后金兵展开冲杀,连续射出两箭,后金兵应弦而倒。后金一员将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